专栏名称: 千帆育儿网
上海地区的育儿探讨(包括园托择校,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学家庭育儿  ·  我只是给娃买个衣服,却听到这么多童装内幕!再 ... ·  16 小时前  
科学家庭育儿  ·  第一批买学习机的妈妈,已经后悔了 ·  2 天前  
常青藤爸爸  ·  警告!DeepSeek特别擅长一本正经地胡说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千帆育儿网

『经验分享』徐汇世外上岸记之三:教育目标及鸡血内容

千帆育儿网  · 公众号  · 育儿  · 2018-07-21 09:00

正文

(本文系千帆育儿网原创,欢迎大家转载到朋友圈,以及其他公众号用微信里的转载功能原样转载,但是不免费开放白名单。)


徐汇世外上岸记之一:学区房和幼儿园

徐汇世外上岸记之二:公民同招下民办还是公办?民办的话世外还是盛大?



第三章

《咱们是一伙的》


第一节  课堂是学习的主战场

我们家的情况是没有在外面的机构进行知识学习,从小班到大班第一学期也没有给孩子准备知识类辅导教材,按照论坛的标准,这大概叫做散养。面试前2个月做了一套幼升小模拟训练的书,这个是最后的备考准备,后面我会单独说。因为读了私立幼儿园,幼儿园自身是要教东西的。在幼儿园常规时间以外,我们为了减少接送孩子对工作的影响,每天晚一点接他,在幼儿园给他报了一些课后兴趣班。这种兴趣班一次一小时,从下午三点半到四点半。小班一周三次,中班一周四次,大班一周五次,具体内容后面再细说。我知道一些幼儿园未必有这种课程选择,因此家长不得不在外面额外再报机构学习,那么我把幼儿园和机构的学习都算作是课堂内学习。相对于课堂内学习来说,父母在家教授各种课程,算作是课堂外学习,也就是论坛上说的“自鸡”。我个人的观点是:以课堂内学习为主,课堂外学习只是点缀。主要考量有以下几点:

1、教师是一份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专业的事情应该交给专业的人来做。一个学期安排一个课程,从课程设置背景及意义、学习目标设定、学习进度安排、教材选择、课件设计制作、针对每个孩子的难度控制等等方面,都需要老师认真准备。有经验的老师教过成百上千的孩子,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和教育,随时还在进修、改进。家长呢?最多带过两个娃吧,我觉得我们是干不好这个活儿的。要是在学校里,带你孩子的老师都是没读过师范第一次教孩子的人,估计家长早就把校长办公室的天花板拆了对吧,那为什么当这个门外汉变成自己的时候,就能心安理得呢?我们家长来扮演教师角色最大的劣势有两个:一是方式方法和程度的把握完全是业余的。有不少家长自己小时候读书就不咋地,教起孩子来完全摸不到门道。就算家长自己读书还算可以,985出来的,比如我们家妈妈。考前准备帮孩子解答一个他想不明白的题目时,也往往是为了解题而解题,没有先想清楚这个题目考察的思维能力是什么,孩子做不出是思维卡在什么地方,如何诱导他把这个思维节点自己想通。我经常拿她打趣,说你没做过学霸,根本不了解学霸的想法。二是感情因素掺合太多,情绪控制很难。大家朋友圈都看到说辅导孩子做作业很容易河东狮吼,可你见过老师用吼的方式教孩子做作业么?急了,说明你业余嘛。

2、界限感。这里先扯个别的。以前在设计院上班,经常有一些项目需要常驻外地,单位就在当地帮我们租个房子,大家过去生活几个月。那种工作经历让我发现,当工作和生活场景混在一起的时候,人的思维效率很快就降低了。没有办公室,没有上班的仪式感,早上醒了坐在床上用笔记本就干活儿,不干活儿的时候也是坐在床上用笔记本看电影玩游戏,不用多久人就会陷入到一个很糟糕的工作状态里面去。所以后来我们安排办事处,办公和居住都尽可能要分开。要么分开租办公室和住处,如果只有一个场所,最起码楼上楼下分开来。我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想说工作和生活,需要清晰的界限感,这是有助于效率提升的。成人是这样,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学校就是学校,家里就是家里,老师就是老师,父母就是父母。

3、学习时间应该是有限的,要珍惜并学会提高效率。这里我拿吃饭打个比方,很多小孩儿吃饭不认真,爷爷奶奶端着碗在屁股后面追着跑。我儿子从小吃饭就很认真,我的朋友但凡跟我儿子一起吃过饭的都会说他吃饭好乖,大家问我怎么教的。答案其实很简单,一是不给喂自己吃,二是自己觉得饱了就可以不吃,三是下了桌子就没有别的吃了。知识是精神食粮,道理是相通的。爸妈在家教,相当于吃零食,零食吃多了,怎么指望正餐吃得好呢?如果父母过多扮演教师角色,可能让孩子觉得上课不认真听也没啥,反正回家妈妈可以教我。爸爸妈妈教知识,定位就应该是个下午茶啊brunch啊这些,偶尔来一下是挺有趣的,天天搞的话饮食习惯就乱掉了。

所以幼儿园三年,除了面试前两个月陪他做了些备考的题目以外,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学习都是在幼儿园完成的,回家基本就是玩儿。我们偶尔会就某一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涉及到一些数学思维、识字、语言表达、生活常识、自然科学、天文地理、历史人文等等,都是随机的零散的。正好遇到了,今儿又有时间,那我会跟他聊聊,有时候还会发散开去。但是这种交流要把握好度,我只管教他,不设定目标,不考核成果。千万不要把儿子跟爸爸探讨问题这么有趣的事情变成一个负担。


第二节  教育目标

逛了一段时间论坛,发现很多妈妈很关心“配置”,第一次被问到我儿子什么配置的时候完全答不上来,所以我还发了个贴问“识字量是怎么数出来的?”然后我才知道原来有一本书叫做四五快读,然后才知道了原来还有那么多给幼儿园小朋友的教辅书籍。我看了看,常见的“配置”涉及到识字量、英语阅读水平、古诗背诵量、拍皮球数量、跳绳数量、四则运算水平等等,评价标准有一些是量化的,有一些用培训机构的测试结果或课程级别来表示。这些配置要求中基本上都是知识类的累积,鲜有行为习惯、人际交往、表达能力的衡量,如果目标是考取知名的民办小学,光靠那些配置我觉得是不够的。

另外关于这些常见的“配置”,我认为孩子到了幼儿园快结束的时候在这些方面具备一定能力,肯定是好的。但论坛上很多发出来的,真的实在是太高了,甚至有些孩子的水平我觉得已经高得离谱了,家长都还在焦虑,或者还有配置高得离谱但还是冲击失败的。这就可以换个角度来看看了。按照这些标准,我儿子的配置,某些单项不算低,但总体肯定不算高,有些方面明显是达不到的,然而并没有影响他最终被录取。那么究竟这些配知道什么程度就可以了,是不是一定要比别的牛蛙更牛,也需要理性看待。

我们通常在生活中会说一个孩子“蛮灵光的”,这是一种感觉。有那么一些孩子,即便你没有考核他任何知识,没有准备任何题目给他,可是和他相处十分钟,你就能有这种感受了对吧。学校一直在强调他们看重孩子的学习能力、行为习惯和潜力,通俗地说他们就是在挑“灵光”的孩子啊。那么他们真的就靠这些知识和技能储备来评价孩子吗?我觉得至少不全是,否则论坛上就不会出现“水牛”这个词了。要知道学校招生办负责面试孩子的老师,阅娃无数,几万个孩子看过了吧,他们究竟看些什么,这是家长最关心的。所以也有不少的总结,强调细节,要打招呼,用完东西要归位等等。钻研琢磨他们的考查点,做针对性的准备,我觉得这是一条路,从结果来说我不排斥这种方式。然而我们也有另一个选择,就是回过头来思考整整三年的幼儿教育,目标是什么?如果我希望用三年时间把孩子教好,让他成为一个可爱的人,那么必须关注是什么?

前面我提到了我们没有在幼儿园以外上过任何培训机构,也没有选择课外教材在家系统学习过。今年我们家的情况也并不是特例,儿子的幼儿园同学所有报考民办小学的孩子全部都被录取了。应届的41个孩子,32个读了民办,2个出国,7个读了对口公立。有去的学校包括世外、上外、星河湾、协和、福山正达、上实、上中、中芯、万科等等。那我觉得这样的录取结果至少说明:幼儿园教的这些东西,应该满足绝大多数民办小学的考核要求。具体的教材、课件因为涉及到教师们的劳动成果,这里不方便展示,但是我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个他们的综合评估,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一些理念和思路,而在我心里这些就是课内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

每学期老师们都会给每个孩子做这样一个评估并交给家长,期末每个孩子的家长会和老师预约好15分钟的单独谈话,谈话内容可以提前沟通。老师跟家长一起聊聊孩子这学期的综合表现,主要谈论孩子的优点是什么,不足有哪些,这学期有些什么进步等等。然后会给家长一张孩子的学期综合评估表,我相信很多家长看了这个评估表会很吃惊,因为有些方面的要求真的是不高的,但是评估内容很全面。整个评估包含六个方面,每个方面有数条具体内容。这六个方面分别是:社交能力的发展、工作习惯、运动技能、语言艺术/读书准备、中文学习、数学/科学准备。从小班到大班,这六个大的方面都是一样的,每个方面包含的具体评估条目,有一些三年不变,有一些则发生了变化。每一个具体的条目都有一个评估结果,分别是起步阶段、发展中、熟练。每学年结束的评估表会把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的评估结果并列,这样你可以看到孩子这一年来在某一方面的变化,是变好了还是原地踏步还是有退步,然后就可以去找原因。

第一部分:社交能力的发展 。包括五个评估条目:能够跟其他小朋友很好的互动;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能够遵守教室/学校的规定;表现出自信心;能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

第二部分:工作习惯。 包括四个条目:注意听讲;能听从简单的指令;小心处理材料/工具;良好的整理习惯。

第三部分:运动技能。 包括四个条目:能把小的东西拼在一起;正确握笔;熟练运用剪刀;可写自己的英文名字。这里的运动技能并不包括体育课的内容,体育的内容后面会单独讲到。

以上三个方面所有条目从小班到大班都是没变过的,只有写英文名字那一条,到了大班变成了“可写自己的英文名字和姓氏”,这个基本上也没太大差别。但是很多条目的具体要求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变化。比如正确握笔,对小班和大班的要求肯定就不一样,把小的东西拼在一起,大班做的也肯定比小班难。还有些东西,不用老师来改变评价标准,但是随着年龄变化自然而然就产生新的挑战,比如“能够跟其他小朋友很好的互动”。这个要求就是动态变化的,孩子在长大,性格在变化,相处之道就会发生变化。尤其是大班开始又重新分了班,加入了很多新同学,那么孩子自然而然就会不断遇到与人相处的新问题。他们要想办法去解决,老师和家长要从中引导,从而让他建立起与年龄相符的社交能力。举个例子,儿子喜欢出头做安排,无论是维持秩序还是设计游戏,他总是希望同学们能够听他的。在小班的时候这就很简单,你个子高,你认字多,你回答问题厉害,小朋友就服你。但到了大班,孩子们都长大了,自我意识更加强烈了,要让同学们接受你的意见,简单粗暴的方式就会不断碰壁。这时候就要教他做出改变,告诉他同学们都长大了,有更多自己的想法,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尝试协调和妥协,找到让大家都接受的方案。孩子在社交、行为习惯和运动技能方面总会在某个阶段会遇到挫折、产生困惑进而滋生负面情绪,这时候家长就要和老师做好沟通,双方都要够敏锐,于细微处观察到这些动态,及时进行合理的疏导和教育。

第四部分:语言艺术/读书准备。 这里的很多要求和评估是包含汉语和英语两方面的。我知道大家很关心这个,一方面这是很重要的能力要求,另一方面这跟面试民办小学关系很大,所以篇幅会比较大一些。语言艺术/读书准备的评估包括9个条目,随着年纪变化内容也在变化。小班的时候9个条目分别是:表现出读书/听故事的兴趣;对有关故事情节的提问;回答有关故事的问题(第一学习不评估);表现出写字的兴趣;背读出要写的句子;用图画/图标/字母写字(第一学期不评估);认识自己的名字;造句;认识小写英文字母。这里特别提醒一下,不是每一条考察内容都要求做到熟练,一开始不具备这些能力很正常,就是要我们一点一点慢慢教。我回头来看小班第一学期,9项里面有2项不评估,剩下7项只有认识自己名字是熟练,剩下都是发展中和起步阶段。到了小班第二学期结束,三个熟练四个发展中两个起步。所以家长千万别着急,要给孩子时间。

中班:表现出读书/听故事的兴趣;回答有关故事的问题;复述熟悉的故事;表现出写字的兴趣;识别不同字母的发音;参与演讲展示;认识自己的名字;认识大写英文字母;认识小写英文字母。大班:表现出读书/听故事的兴趣;回答有关故事的问题;复述熟悉的故事;表现出写字的兴趣;在多种情景中运用新学词汇以加深理解其意义;辨别单词是否押韵;认识单词;辨认单词中的音节;口头混合不同字母的发音并创造简单单词。这个板块的考评条目每年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大家自己对比起来找不同,感受一下要求逐步提高的节奏。有很多幼儿园并不是外教全天带班,因此英语的学习肯定是要在机构或者家里学的,大家不妨参考一下这些具体的要求,然后关注一下平时的英语教学中的节奏。我观察了一下幼儿园教的东西,不是简单的认认单词打打招呼,包含了很多语音辨别、拼读规则的东西在里面,这应该就是我们说的语感的培养,相信还是很有用的。另外,有些在低年级有要求但是高年级不要求了的东西,并不是后来就不做了, 比如对故事提问,背读要写的句子,演讲展示等等,这些东西只要出现在某一年的要求中了,后来就算评估表上没了,练习和要求其实一直还是继续的。

第五部分:中文学习。 我们幼儿园中文学习的考核条目不多,不是不重视,是很多内容已经在上一部分中包含了。小班:表现出对儿歌(诗歌)的兴趣/对颜色的掌握;0-20的数数。中班:表现出对识字的兴趣;数字10以内的加减法;颜色、形状的掌握;0-20的数数;基础礼仪的掌握。大班:能书写简单的字(能写50字左右)并阅读简单故事;认识简单拼音、偏旁、字形结构;30以内的简单加法;20以内的简单减法;写出自己的中文名。大家看,跟这里很多家长的要求比起来,这些要求真的不高,但是这些要求背后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往往是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个后面我打算用单独的篇幅来聊。

第六部分:数学/科学准备。 从内容来看,其实就是大家平时说的“逻辑思维”或者“数学思维”,这也是一个大版块,每年都有十几条内容。小班:一对一的回应;数量的比较;按颜色分类;按形状分类;按大小分类;识别8种基本颜色;识别4个基本形状;按顺序报数;按倒序报数;数数;认识数字;根据大小排列物品;制作简单的排列样式。中班:一对一的回应;数量的比较;按颜色分类;按形状分类;按大小分类;识别8种基本颜色;识别4个基本形状;按顺序报数(1-20);按倒序报数(1-20);了解更多、更少、等于;了解奇数和偶数(1-20)认识数字(1-20);根据大小排列物品;制作简单的排列样式。大班:简单的加法;简单的减法;按颜色分类;按形状分类;按大小分类;辨别更大、更小及等量;按顺序数数;按所给数字顺序数数(不从1开始);跳跃数数;认识数字(高位数字);倒数;制作简单的排列样式。

逻辑思维的要求看上去都是比较简单的,但是这就需要做一些题目来联系了,重要的是能够建立起概念,体验思维过程,感受这些数列、大小、重量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对这么大的孩子来说真的不是要他们去归纳总结理解,就是要感受。思维能力培养我也想放到后面单说,这里还是只说目标。我们中班和大班课后报了数学思维的兴趣班,强度不大,一周一次每次一小时,课后几乎没有作业需要拿回家做,都在课堂上就完成了。但是就像我之前说的,要相信专业的老师,他们的教学效果是比家长自己来要好的。两年下来每周一小时数学思维课,最后面试逻辑思维的题目他基本上全部做出来了。今年3月妈妈逛论坛看到都说百花思维365很好,就买了提高完结篇7-12册。买回来就把第12册给他看,翻了几页说学校都教过了,那套书就再没用过,幼升小结束后给朋友了。


第三节  相信你的队友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老师是我们的队友。本章的标题“咱们是一伙儿的”就是指家长和老师要彼此信任,密切配合。在第一章里面说到对幼儿园的选择的时候,已经提到了园长的理念和管理水平是核心考虑因素之一,有这方面考量的话,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信任就有了理论基础。当下社会风气总体来说是缺乏信任的,尤其是老百姓对专业人士缺乏信任,喜欢自己来。比如生病了不大信医生,想自己百度;比如教孩子不大信老师,晚上回家自己上。我相信每一份不信任背后,一定有一些辛酸的故事,所以无意去做任何评价。但是既然是经验分享,我就实打实地说,至少有我这么一个例子,在孩子的教育上几乎是100%的信任老师们,虚心地和老师交流,倾听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的建议并配合他们的工作。是的你没有看错,是我配合他们的工作,不是他们配合我。

为什么我信任他们?

第一,他们很专业。对于老师们来说,教书是他们的职业,全职的,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和劳动去备课。幼儿园墙上有每个外教的照片和一句他们认为很重要的话。其中副校长那句话我特别认同,她说“Children may not remember what you said, but always remember what you make them feel.”语言容易被遗忘,感受却不会。所以老师们要花很多时间去设计制作各式各样的教具,孩子们借助这些教具,就能去真实地体验这个世界。有些很简单,比如小班要数数,就不是在纸面上看数字,做了很多棒棒,彩色的,像我们原始的祖先一样,通过数实物来建立数字概念。再比如要教孩子理解地球围着太阳转是一年,每次有小朋友过生日的时候,寿星就要围着地上的太阳模型转几圈,转一圈表示一年。每年16个孩子过生日这个动作就要做16次,开开心心的就把这个道理记清楚了。讲火山的时候,老师们真的做了个火山,化学试剂产生大量烟气和泡沫模拟岩浆喷发,这就比看书看视频来得更有趣。最近在讲光线和影子,老师们搞了一套皮影戏装备给孩子玩儿。这些东西,不是偶尔为之,是三年来天天如此,我们在家里怎么做得出来?在家我们能做的也就是书桌前黑板前,给他讲讲题,黑板上画画图形算式。这样的形式,偶尔搞搞可以,考前准备一两个月冲刺也还行,如果三年都这么做下来,乏味至死,又怎么能激发孩子的探索知识的兴趣呢?

第二,他们经验丰富。这些老师,无论是中教还是外教,都有很多年幼儿教育经验了,而我呢?带孩子这是头一回啊。结果就是家长容易心急,而教师更懂得控制节奏。举个例子,我是很重视音乐教育的,儿子从小班开始就在上音乐启蒙课,一周两次,一开始连调子都不教,全是打拍子,各种节奏感训练。到了中班的时候,身边一拨儿一拨儿的孩子都开始学乐器了,爹妈那种不甘人后的情绪上来了,我就去问音乐老师,要不要让他开始学乐器,结果音乐老师说:“你着什么急,我女儿还没开始学呢。”她女儿比我儿子大一届,乐感超好,属于那种只要音乐响起来,扭两下就能从一大群孩子里把你眼球抓过去的那种,去年也考到热门民办去了。音乐老师是四川音乐学院的硕士,教孩子也十几年了,孩子怎么学音乐,你说我应该听她的还是听网友的?所以我就不学,打算上小学了再考虑乐器的事情。事实上孩子虽然现在还不回任何乐器,但是乐感我是很满意的,节奏感很好,酷爱音乐,爱唱歌。我觉得他的音乐素养到这一步,我能接受。齐达内都13岁了才开始接受正规的足球训练呢,也没耽误他做球王。小时候练感觉,大了学技能,这也没毛病对吧。

第三,他们更了解孩子。是的,虽然儿子是我生的,可是现在这个阶段,有效相处的时间,老师肯定是大于我的。老师每天和孩子在一起,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老师看在眼里,所以要想了解孩子的状态和水平,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问老师。前面一节我写的那些综合评估的内容,假如给到爸爸妈妈自己给孩子做评估,我觉得有很多条目我都无从落笔,根本就没法了解。论坛上经常有家长用一两百个字罗列孩子的一些知识水平,然后问“这样的娃考盛大有希望么?”我的天,网友们见都没见过你孩子,怎么可能给得出答案呢?单纯以识字量、教材等级来看,相同条件下的两个孩子可能生活中完全是两幅模样,所以罗列配置问网友是不靠谱的。要准确把握孩子的水平,就要问那些了解你孩子,而且见过成千上万孩子的人。在我们幼升小的选择过程中,从一开始想好读对口公办,到考虑报考盛大,到最后决定报考世外,老师们对孩子的评估建议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决策依据,甚至可以说在某些阶段是老师们的评估在推动家长改变想法,最后的事实也证明老师们的判断是比较准确的。

除了知识技能以外,社交能力更是只有老师最清楚。我们小时候,一个工厂就是一个社区,吃完晚饭全厂孩子在家长眼皮子底下玩儿,社交是发生在父母眼前的。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大多数家庭的居住环境,基本上孩子回家就不再有社交行为,所以孩子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主要就靠老师的观察,他们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老师向我们反馈时,我们也会请教老师家长这时候怎么做最好,然后根据老师的建议回家执行就好。功利一点说,也许有家长觉得面试的时候不考察社交能力啊,其实不然,一个人在人群中的综合表现是否得体,我认为跟社交成熟度密切相关。孩子,在只有他一个孩子的环境中,和一群孩子的环境中,行为习惯可以有很大不同,这个不是考前跟他多嘱咐几句就管用的。所以无论是从人格培养角度,还是从幼升小面试角度,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方面的教育,家长和老师的配合很关键。


第四节  阅读

在我看来,阅读兴趣与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根基,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最重要的学习素养。在儿子众多的优点之中,识字量大是非常核心的一个优势,这意味着他在没有家长和老师陪伴的时候,能够进行有效的自我学习。上托班的时候,我们发现他认识很多字,有一次妈妈找了一张A4纸,在上面写下一些常用字看他是否认识, 最后密密麻麻写满两面,大约500字,基本上都认识,之后我们再没有做过任何识字量测试。中班的时候班主任说,他的识字量已经足够应付幼升小了。可是幼儿园的教学目标里从来没有具体将识字量作为一个量化指标,而是提升了一步,将阅读兴趣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和考核内容。因此我们要看到,识字量并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一个手段,阅读兴趣结合识字量转换成成阅读能力和阅读成果,才是最终的目标。我并不认为这两者是简单的因果或者上下游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识字量可以刺激阅读兴趣,反过来,阅读兴趣也能提升孩子识字欲望和水平。

上述观点的获得并不是我先知先觉,而是后知后觉的。因为儿子在很早就体现出识字方面的特长,网上最热门的识字类教材、工具、app我一个也没用过,早些年就乐呵呵说他喜欢认字,没有去深究个中缘由。写这一节前我特地思考了一下,为什么他识字多,能够想出来的答案就是前面提到的,我们没有将识字作为目标,而是刺激和保护了他的求知欲,从而自然地积累出较大的识字量。在我看来,识字卡片等工具主要针对的人群是在没有语言浸润环境下的文字学习,比如在中国要学英文,我们需要红宝书背单词。比如在海外出生的孩子要学中文,那也只能借助这些工具。要知道我们的孩子是生活在中文环境中的,他身边随处都是汉字,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刺激点,让孩子愿意记住这些看到的字。儿子在很早的时候展示出对地图和路线的强烈兴趣,他的识字也就是从公交站牌开始的。小时候在老家,每天吃了饭外婆带着去楼下转悠,公交站点和道路指示牌就是他最早的识字启蒙。发现他这个爱好之后,我们也比较注意鼓励他,在他认识路,并记得路线的时候给予他足够多的表扬,到了5岁的时候,全家基本上形成共识——他指的路线不会有错。每天上学放学路上他会盯着导航看,中班的时候玩我们的手机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打开高德地图看马路,我们也没有对此做过任何制止,一直是比较放任他研究地图、公交线路的。许许多多的字,就通过这种方式被他记下来。有时候孩子会认错,这时候不要取笑他,就认真地告诉他形近字的区别。比如有一天他在车上看到春申路的路牌的时候,他忽然说,这个申字好像中山南路的中啊,那么晚上回到家,就把口、日、田、中、申、由、甲写给他看,一次可以都讲给他听,但是不强求马上记下来,这几个字留在黑板上他每天都能看到,过几天自己就记清楚了。

孩子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基础之后,就可以选择合适的书给他看。不仅仅是书本,包括动画片、app、游戏等等,我觉得这时候不必强加家长的意愿给他,孩子喜欢的,就侧重多看。比如他喜欢地图,就从城市地图到中国地图到世界地图,然后买一些地理相关的绘本,陪他看一些,讲一些,让他自己看一些。多年以前我同事跟我说现在的孩子喜欢看巧虎,那时候我还没孩子,自己看了两眼觉得好傻啊,心想以后才不要给儿子看这种东西。结果呢,孩子就是很喜欢巧虎,然后我也就没拦着,巧虎的东西一直买到现在,到6岁偶尔他也会说爸爸我今天可不可以看巧虎,那就看吧。反正里面也有很多故事,有游戏,有玩具,陪着他玩,也能认识很多字。孩子想玩好一种游戏,就会很想记住图纸上的文字,这种动力保护好就行了。

随着年纪的增大我也尝试着买各种类型的书给他,但一直都比较尊重他的意愿,他不喜欢看的,便没有强求。总体而言在中班以前除了巧虎每月一套之外,家里买的绘本很少,但是每天在幼儿园他应该是读了很多书的,学校每天有固定的阅读时间。中班下学期买了西游记少儿版绘本,这是他自己在家读的第一套系列读物,他很喜欢,翻来覆去读很多次,再后来买了彩色世界童话全集,办公室放一些家里放一些,放学接回公司他自己看书到我们下班,晚上有时候我在睡前陪他读一本。阅读兴趣的建立使他的阅读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到了最近,他已经能独立阅读《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系列小说,一本11万字的书,分三次大约6个小时就能读完,其中有少量不认识的字,但不影响他理解整个故事。他看着看着就蒙着嘴笑,然后抬头跟我说,这个故事太搞笑了。

这里我特别想说,当孩子在建立阅读兴趣的时候,家长最好小心一点,不要干涉太多。我知道很多幼升小面试都涉及到阅读理解的问题,当我看到他阅读非常快几分钟就翻完一本绘本的时候曾经也产生过疑问“你读这么快,到底是翻翻图画就过去了还是认真读了内容?”但这样的问题我只问过他一次,他说他都看了内容了我便再没有深究。他读过的故事,有时候我会问问故事内容,但绝不是每篇都问,而且他能说多少算多少,偶尔提一提说你复述一个故事应该有怎样怎样的逻辑和构架。只有当他主动跟我讲他看过的故事时,我才会多问一些细节,但是都把这种对话保持在聊天的维度,侧重点也是教他怎么讲好一个故事,而绝不是对他阅读成果的考核和说教。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自我意识也很强,用力过猛适得其反,家长能做到不画蛇添足就很好了。

最后说到拼音,实际上他从中班开始就开始锻炼使用拼音了,主要目的是为了打字刷朋友圈。因为他识字多,很快就发现了微信的乐趣,借着这个兴趣,我们给他注册了微信号,帮他关注了一些亲人朋友,鼓励他自己打字和微信好友说话,孩子乐在其中,学得也快,到大班开始的时候已经能比较熟练使用拼音了。幼儿园大班开始学校教授拼音,我们在课后也一周有一小时拼音课。系统的拼音的学习也能够增强孩子的语感,有助于加深他们对韵律的感知,从而更好的体验诗词的美感,刚开始的时候会有拼音发音和英语的混淆期,但是很快就过去了,小孩子完全有能力同时学习多种语言。学习拼音的另一大好处是他可以自己查阅字典,自我阅读的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省了我们很多事儿。


第五节 数学思维

这个一直是幼升小考核的一大重点,也是会在未来很多年的学习中影响到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家长们也花了很多精力在这个上面。还是那句话,用力不要过猛,在幼年时期,我们注重的一定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解题技巧的提升。而思维能力在这么年幼的阶段,感知是第一位,通过原始的手段去理解数学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家长尤其不要站在一个成人的立场和标准来看待孩子的思考方式和速度,要耐心耐心再耐心,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实现具象到抽象的过程。

最早是识数和不进位加减,这时候用实物和图形来数数是必须的,这个时间可能持续很久,我儿子用ipad玩嘟嘟数学,结合实物和数字的加减做了大概有一年,他乐此不疲我也没有刻意给他增加难度。那时候大人们出去吃饭,孩子吃完了没事儿干,家长还要聊天,就把ipad给他玩嘟嘟数学,这就是我们最早的数学启蒙,从结果来看,那些看上去很幼稚的计算还蛮有用的,就是因为这种app把抽象的数字和具象的物体结合得很好。我们小时候先学加减法,到了高年级才学习数轴。但实际上要理解数列和加减的本质,数轴要比算式来得直观得多,而掰指头数数就是最原始的利用数列关系理解加减法的方式,孩子在一开始用这个办法去做加减法的时候,完全没有必要去打岔或者纠正,就让他数。嘟嘟数学上面把苹果西红柿草莓这些水果按照数量排列起来做加减法,自然而然就把数量和数轴上的长短对应起来。孩子开始做加减法算式的时候,他多想一层,在脑子里把数字形象和数量形象对应起来,然后算出一个结果,看上去很慢,但学习加减法的目的才算达到。如果家长很着急,过早追求计算速度,没有给孩子足够时间去经历这一个思考过程,那么最终速算水平再厉害,也是有遗憾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