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会等你
每天多一点思考
彭萦 改变自己主创
ZeeTea CEO | 创业者 | 撰稿人 | 性格分析师
不要低估自我成长的能力。
儿时的经历、家庭环境、名校光环... 这些在 25 岁,也就是你毕业了几年之后,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最终还是看你的 internal drives 和价值观。
每天改变自己一点点的复利是非常强大的。
你看看身边那些过了 25 岁就没有再成长的人,还有那些甚至到了 40 岁,还在不断挑战自己的人。他们的区别是什么?
我们是如何死在了 25 岁
by 马先生 | ID:Your_Mr_Ma
大多数人死在 25 岁,
却一直到 75 岁才埋葬。
朋友 A 是一个富二代,87 年的,父母做建材生意。私立高中毕业以后就没有找工作,抽着中华开着保时捷纸醉金迷,游手好闲的晃悠了几年,13 年的时候娶了个模特,据说也是奉子成婚。
前几天在商场碰见他了,寒暄了几句,聊到他现在的生活——即使结婚成家了,也依然是泡吧,飙车,唯一的正经事儿,就是偶尔会客串一下他爸的司机。
我觉得,他「死」了。
朋友 B 也算家境殷实,90 年生人。父母工作在国际大型企业,拥有 VP 以上职位,他的人生,早在童年就已经被整齐的规划好了。
毕业那年,在某次饭局上,面带微笑的和某个叔叔吃了个饭,说了几声谢谢,几句客气话,然后就堂而皇之的进入了名企得到了一份薪水不菲却十分清闲的岗位。
靠着父母留下的福荫,他没做任何的努力,就过上了安逸的生活——不停的换女朋友,每天的生活就是白天喝喝茶水看看报纸玩玩儿手机游戏,下班了就跟朋友喝喝小酒,打打麻将。
我觉得,他也「死」了。
生活单调乏味,没有目标,这大概算是一种毫无意识,只想着进食的行尸走肉吧。
不过 A 和 B 是幸运的,父辈的努力让他们可以用富贵的「死」法,「死」在了安逸,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没这么幸运。
25 岁的时候,我们大多过着迷茫的生活,怀疑人生又不知所措——
未来的十年要做的工作、住在哪儿、和谁在一起,什么时候才能不用数着发工资的日子过生活,什么时候才能还得清信用卡,不确定要摸爬滚打多少年才能获得一份自己喜欢,体面而又有意义的工作,会不会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这个家庭能不能长久…
带着这份迷惘,找了一份差不多的工作勉强糊口,找了一个找不多的对象凑合过日子,不再奢求理想,每天重复着过往机械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死去。
我们中的大多数,「死」在了 25 岁,死的糊涂,死的憋屈。
以前在报社的时候,我曾经采访过本地的一位成功的 85 后女性创业者,聊到她为什么会放弃当时很多人挤破头都抢不到,一份收入不菲又稳定体面的工作,选择创业这条未来会存在很多变数,又非常辛苦的路时,她给我的回答至今都对我影响很深:
「每当闲暇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像现在这样地生活下去,你三年后会在哪?如果答案不是你喜欢的,那现在就该做出改变了。」
「我宁愿酗酒吸毒,34 岁就家破人亡,但成为别人餐桌上的话题,也不要腰缠万贯红光满面地活到 90 岁但没人记得我。」
——安德鲁,来自电影《爆裂鼓手》
我记得美国一位叫 Meg Jay 的临床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一句话「处在二十几岁的好处同时也是坏处就是:你所做的每个决定都将改变你的余生。」
是啊,25 岁是一个重要分水岭,因为人生中 8 成以上的重要决定,都出现在这期间:跳槽,工资增长,结婚,大脑也在到达成年发展期后,结束了最后一次的急速增长。
30 岁以后,就不可能再像 20 岁一样了——就算你什么也不做,不做任何选择本身也是一种选择。
不想「死」后懊悔:「我二十多岁的时候到底在些干什么啊,我当时是咋想的啊!」
也许我们就需要做一些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