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公元1431年5月30日,法国诺曼底地区的首府鲁昂,全城所有的法兰西百姓都被英格兰士兵驱赶着,聚集到集市广场。在那里,法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圣女贞德,将被处以火刑。
广场的中央立起一根高高的火刑柱,周围堆满了干柴。贞德站在一个一人高的台子上,被紧紧绑在火刑柱上,以便广场上所有人都能看到她受刑的一幕。
贞德在火刑柱上
经过长达一年的监禁、审讯和酷刑,贞德看上有些憔悴,她不断地祈祷着,并向旁边的神父请求让她握著一个小十字架。当她握着十字架的时候,原本有些呆滞的眼神突然放出了神采。
审判官最后询问一遍贞德是否翻供,贞德大声说:“为了法兰西,我视死如归!
”("Pour la France, je suis sans peur de la mort")
于是,审判官恶狠狠地对刽子手下令:烧死她,用文火!
刽子手将火焰和她保持一段距离,为的是让她死前经历最大的痛苦,也就是说,贞德实际上是被活活烤死的。
通常被文火烤死的人,死前在巨大的痛苦折磨之下,都会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嚎,但是贞德没有,她只是在一遍又一遍地低声祈祷。刽子手后来说:‘’刚点火时,她叫了不止六遍耶稣,特别是咽下最后一口气时,她用坚定的声音叫着耶稣。几乎在场所有人都流下了同情的泪水。”
英格兰人将烧焦的木炭拨开,暴露出焦黑的尸体,以向人群证明她的确死了。英格兰人的目的是证明贞德在说谎,她只是一个普通人,而不是上帝保佑的神使。接着,英格兰人下令又焚烧尸体一次,以免有人想收集她的遗体,最后,将剩余的残骸都扔进了塞纳河。
上一篇《
被看作“女特朗普”的勒庞,为何自称是“圣女贞德”的化身?
》讲到,在贞德的鼓舞下,法军势如破竹,连战连胜,甚至攻入沦陷区的腹地兰斯,使得查理七世在传统加冕地成为正式的国王。
为什么形势突然急转直下,贞德落在英国人手上,并被残忍地处死呢?
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卑鄙肮脏的阴谋。
查理七世于1429年7月17日在兰斯加冕的消息传遍法兰西各地,英格兰人在法国的横征暴敛很不得人心,所有法国人精神大振,摩拳擦掌,就等着王师一到,里应外合消灭可恶的英国佬。
然而此时查理七世与贞德之间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贞德主张继续进攻英军和勃艮第的领地,特别是要优先消灭勃艮第这个法兰西叛徒,而查理七世却主张与勃艮第和解。查理七世提出授予贞德贵族封号,贞德却坚辞不受,只接受免除她出生的村子的赋税。
由于贞德此时的威望极高,甚至很多贵族只认贞德不认法王,于是查理七世只能妥协,法军将目标定为收复巴黎。英格兰贝德福公爵率领的英军与法军在8月15日相遇,双方打成平手。法军接着在9月8日进攻巴黎,尽管贞德在战斗中被石弩击伤腿部,她仍然继续指挥军队直到当天的战斗结束。
第二天早上,她便接到王室的命令下令法军撤退。贞德尽管十分不愿,但大部队陆续撤走,她也孤掌难鸣。
查理七世为什么与圣女贞德发生分歧?
对于查理七世来说,所谓“神启”之说,糊弄老百姓还可以,他根本不信这套。
从历史上看,法国国王已是身经百战,消灭过圣殿骑士团,弄死过教皇,当过教皇干爹,对于这些神棍的伎俩门清得很,神启不过是托词而已,背后肯定有猫腻。
查理七世顶着私生子的压力长大,小小年纪指挥反抗运动,在那些桀骜不驯的贵族面前一直也没什么威信。见识了太多冰冷现实的他,跟中二青年英国国王理查二世完全不同,他可不相信自己有王霸之气,所以上天派个圣女助自己一臂之力。他虽然任命贞德为统帅,但私底下将圣女贞德看作最大的隐患,始终怀疑其背后有什么阴谋。
贞德在反英战争中“奇迹般”的获胜,使得她的威望大大超过了国王,几乎被民众当成神膜拜,而且她还手握军事大权,法兰西人民只知有贞德,不知还有个查理七世。
贞德的威望兵权都有了,如果她另有企图,对于查理来说就是灭顶之灾。如果贞德在奥尔良之战之后就主动交权,让查理七世放心的话,他可能会把她高高供起来,但是贞德还抓着兵权不放,就更加深了查理七世的怀疑。查理七世见识了太多政治斗争背后人心的阴险残酷,他可不敢将自己的身家性命寄托在贞德的道德品质上。于是,一场围绕着贞德的阴谋在悄悄策划。
整个冬天,英法之间只有零星的战斗,贞德也正好养伤。次年5月,贞德前往贡比涅以抵挡英格兰和勃艮第人的攻势。1430年5月23日,贡比涅城外发生一场小规模战斗。当贞德下令军队撤退回贡比涅城时,她处在军队的最后断后,以确保所有人都退回了城里,然而城内的守军声称担心英军跟着闯入,没等所有部队撤回便将城门关下,贞德与剩余的后卫部队被关在城门之外,便遭到了勃艮第人俘虏。随后,贞德被勃艮第人送到了英国人那里,英格兰当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处她火刑,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查理七世在此期间,没有任何尝试救援贞德的举动。
看到这里,读者一定会认为,贞德是因为功高震主,威胁到了查理七世的地位,因此被其出卖,以借刀杀人。这种说法不能算错,但是背后还有更深的隐情。
这场权力的游戏,怎么会如此的简单?
要想揭开笼罩在贞德身上的迷雾,我们需要从头重新梳理一遍各种线索。
首先就是关于贞德的“神迹”。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今天再有人宣称什么神迹,已经很少有人相信了,而是将其当作蛊惑人心的邪教分子。在无神论者看来,上帝并不是进化论被提出后才不存在,而是“自始不存在”,也就是说在宗教泛滥的中世纪,其实也是不存在上帝的。所谓神迹,不过是神棍愚弄人的把戏。
那么问题来了,贞德神乎其神的“神迹”,究竟是怎么回事?
贞德的神迹,归纳起来就是三点:一是她自称的“神启”;二是她准确预言了几百公里之外的战事;三贞德来到军中,法军立即转败为胜。然而,证明贞德没有被神灵保佑的证据也很确凿:在战斗中,她也会受伤;在火刑中,她被烧成了灰。
上一篇《
被看作“女特朗普”的勒庞,为何自称是“圣女贞德”的化身?
》中提到过,神迹这事在历史上并不稀奇,
刘邦自称赤帝之子,洪秀全自我标榜为耶稣之弟,穆罕默德自称天使加百列授书……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宗教光环加身,一直是动员群众最有效的手段,没有之一。
然而,前面举的例子都是成年的抠脚大汉,一个未成年小萝莉说出这话有点匪疑所思,历史学家一般倾向于如下两种可能:
可能一:具有虔诚信仰的贞德面对英军暴行,日夜祈祷,日有所思之下出现幻听幻视,把自己的幻觉当成了真事。这是大部分人支持的观点。
可能二:贞德的背后有人指使策划,野心家企图借助贞德这个工具,实现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个阴谋论观点相对小众,但是与当时法国政治的险恶氛围颇有些合拍,因此也有一定的市场。
这也是本文主张的观点。
自称的神启,反正不需要其他证据,只要贞德是个意志坚定的人,具备基本的神学知识,能够经历那些神学家的盘问,就不成问题。现代的高智商罪犯能够通过精密设计的“测谎仪”的考验,中世纪的测谎是如此的粗糙,因此通过并不难。
如果说圣女贞德是被人策划出来的,那么幕后的策划者到底是谁?
那么我们就要结合另外两项神迹进行推测了。
按照当时的通信手段,贞德似乎不太可能在当天得知几百公里之外的战况,如果
不是神迹或纯蒙的,那么这场失败是有人故意策划出来的,目的有二:首先,可以显示贞德的神奇,其次,令奥尔良的情况更加危急,使得查理七世无法可想的情况下只能任命贞德作为统帅。
说到这里,这位神秘策划者的身份,就已经呼之欲出了,他就是——
迪努瓦伯爵约翰,也就是奥尔良公爵路易的私生子。
迪努瓦伯爵
大家不觉得,
迪努瓦伯爵身上的巧合有点多么?
证明贞德神迹的那场战斗,是他指挥的;令贞德树立威望的奥尔良危机,也是他的失败造成的,因此查理七世不得不派贞德来解围;而作为最高指挥官的迪努瓦伯爵,迅速地就成为贞德的支持者,因此
贞德在军中的威望实际上也是由他背书。
作为一个长期在第一线指挥战斗的将领,迪努瓦伯爵应该早就看出来,法军最大的问题就是丧失勇气。弄点“神迹”出来,让大家重拾信心,其实这仗并不难打。在一连串的战斗中,实际的指挥官仍然是迪努瓦伯爵,贞德并不具体指挥战斗,而是负责鼓舞士气而已。
勇气不够?“神迹”来凑!
贞德第一次见到查理的时候,告诉他一句话:“如果你能让我当上全法军的统帅,我就叫你当上法国国王。”这口气实在大得惊人,查理七世听了之后惊疑不定。实现预言也更证明了贞德神奇。但实际上按照当时英军的分布,法军只要有信心,一致行动,打到兰斯也并不难。
如果
迪努瓦伯爵预先与贞德是串通好的,那么这些神迹也就不成为神迹了,不是么?
包装神迹,鼓舞信心,这事在中国历史上简直就是“规定动作”。比如姜子牙的占卜,袁天罡的预言,还有狐狸叫、斩白蛇、独眼石人什么的……
迪努瓦伯爵费这么大劲儿,包装圣女贞德出来,显然不仅仅是鼓舞士气这么简单,
他还有什么其他动机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知道另外一件事:
在百年战争结束之后,迪努瓦伯爵约翰的儿子迪努瓦伯爵弗朗西斯一世和他的堂哥——奥尔良公爵路易二世起兵,发动了反抗王室的公益同盟战争(the War of the Public Weal)。虽然最终是国王查理八世(查理七世的孙子)获得了胜利,但是查理八世死后,由路易十二即位。也就是说,在争夺王位的较量中,奥尔良支系最终获得了胜利。
也就是说,奥尔良派实际上始终没有放弃对王位的觊觎之心。结合这一点,贞德的来历就昭然若揭。
有人猜测,贞德其实就是奥尔良派布置的争夺王权的棋子。
甚至更有人猜测,贞德就是奥尔良公爵路易的私生女——这就有点离谱了,因为路易被刺杀是在1407年,贞德在五年后才出生。贞德虽然血缘上跟奥尔良公爵扯不上关系,但是奥尔良派培养出个把死士出来,并不是太难的事情。
前文说道,在疯王查理六世的时代,王室的两个支系奥尔良派和勃艮第派,为了争夺对王室的控制权,展开了越来越血腥残酷的斗争。随着斗争的激化,勃艮第派不惜变身带路党“引狼入室”。(参见:
【英国史】把二进行到底的英法百年战争!
)
归根结底,法国王室各派的派系斗争,才是法国陷入亡国危机的根源。
当然,英国其实也没好到哪里去,在亨利四世的时代,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的斗争已经逐渐公开化,亨利五世带兵入侵法国,出发点就是转移国内矛盾。(参见《
作为一名国王,举国尽是反贼是一种什么体验?
》)在百年战争之后,英国更是陷入贵族相互屠杀的玫瑰战争,两派死伤殆尽,最后,私生子的后代亨利·都铎成为最终赢家。
玫瑰战争
在英军围困奥尔良的时候,法国的实际形势是,王室正统查理七世基本就是个光杆司令,法国势力最强的是奥尔良派,抵抗的主力也是奥尔良派。与英军狼狈为奸的勃艮第派,实际动机并不是帮英军灭掉法国,而是消灭奥尔良派,然后把没什么根基的查理七世作为傀儡,勃艮第派成为半个法国的统治者。
在奥尔良派和勃艮第派的认知中,查理七世就是一个傀儡。但是在险恶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查理七世,却是一个真正的谋略家。只不过他除了个法王的名号之外,实际能掌握的筹码很少,只好在派系斗争中借力打力。
英法两国陷入类似的状况,与当时的历史大环境有关。在《
黑死病居然才是欧洲走出中世纪黑暗的根本驱动力?
》《
黑死病背后的经济学:这场空前大灾难反而拯救了西方文明?
》这两篇中提到,黑死病除了是一场公共卫生灾难,也起到了推动欧洲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坚固的封建等级制度开始出现瓦解松动,这很类似中国春秋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国君衰落,公卿崛起的状况。与春秋后期的那些诸侯国类似,英法几乎同时出现了出身于王室支系的大贵族试图染指王权现象。
奥尔良派的情形又比较特殊。正牌的奥尔良公爵查理在阿金库尔战役中可耻地成为俘虏,此后被软禁在伦敦长达二十五年,成长为一个著名的英语诗人,他写的英语诗在当时很有名。直到1440年,还是在奥尔良派的宿敌勃艮第公爵路易的斡旋之下,这位文艺老年才得以回国。英文学得太好,回国后写的法语诗反而不怎么出众了。
在查理在伦敦从文艺青年熬成文艺老年这段时间,迪努瓦伯爵是
奥尔良派的实际话事人,但始终只有一个尴尬的代理地位。他的非正统身份和实际的重要地位,使他对于权力不可能不产生觊觎的想法。
按照法国的传统,王室正统认定,其实是由神权背书的。当年加洛林王朝的开创者矮子丕平的身份,本是墨洛温王朝的宫相,我知道你一定想到了汉献帝的大丞相曹操。曹氏篡汉搞了个禅让仪式,而丕平就是把教皇请来弄了一套君权神授的加冕仪式。
在十五世纪,教皇的权威已经不太灵了。
迪努瓦伯爵的机会就是:树立一个宗教上的“圣徒”,一方面鼓舞法军士气,另一方面成为王权的背书者。贞德带领查理七世在兰斯加冕,就已经建立了这一个惯例。
如果查理七世此后出了什么“意外”,贞德再把掌握军权的迪努瓦伯爵指定为王室继承人,就顺理成章了,不是么?
将勃艮第逼得完全敌对,缺少居中斡旋的势力,那么被俘的奥尔良公爵查理就只有客死异乡一途。只要查理七世一死,
迪努瓦伯爵就成为头号王位继承人。
反正查理七世没什么根基,迪努瓦伯爵就如同两汉的大将军霍光、梁冀,暗中毒杀国王还不是很轻松?
再有贞德的光环加持(或者干脆娶了贞德),
迪努瓦伯爵加冕法国国王岂不是顺理成章?
至于贞德为什么不直接在兰斯拥戴迪努瓦伯爵上位?你不觉得这样吃相太难看,真实目的很容易被人看穿么?法国的贵族们成天玩权力的游戏,智商都不低,显然不能搞得这么明显。
在兰斯加冕之前,贞德与查理七世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然而查理七世是一个很精明的人,他很快就发现自己陷入一个巨大的圈套之中。
贞德只是名义上的军事统帅,法国的实权被奥尔良派的人控制着,查理七世实际上也是被架空了,就算将来赶跑了英国人,他自己也只能作为傀儡。因此,查理七世力主与勃艮第和谈,试图将勃艮第的势力拉回来,一方面壮大法军的声势,另一方面制衡奥尔良派。
然而,贞德却极力主张将勃艮第派视为法国的仇敌,必须像消灭英国人一样消灭勃艮第人。这就相当于把实力强劲的勃艮第人逼到法国的对立面上。
当时,虽然法军取得了奥尔良大捷,但这是英国长期轻易获胜后的严重轻敌的结果。
虽然英国人被圣女打得一时晕头转向,但当时看来,贝德福德公爵老谋深算,英军势力依然雄厚。
反观法国,查理七世所掌握的资源有限,即使这点势力还山头林立,查理七世经常指挥不动。“沦陷区”的法国贵族就更别提了,当了“伪军”跟着英国为虎作伥,所以查理七世最需要的就是时间,整合内部,统一思想,确立查理七世的绝对领导,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发动人民群众开展持久战。贞德坚持“速胜论”,想短时间把英国人赶出法国,这是不现实也是不明智的,只会把宝贵的有生力量拼光,有左倾机会主义的嫌疑。
因此贞德的激进主张所起到作用,和奥尔良派当年刺杀无畏的约翰并无二致,会将使得法兰西复国之路困难重重。
查理七世越来越怀疑:贞德到底是
基于激进的民族感情,誓与卖国贼斗争到底?还是以奥尔良派的私利出发,借着民族大义消灭勃艮第派,使得自己只能完全依靠奥尔良派,以便奥尔良派完全掌握法国的实权?再看到奥尔良派的迪努瓦伯爵与贞德几乎一鼻孔出气,查理七世就更加怀疑,他们的主张背后另有目的。
至于查理七世是不是真的看出来贞德与
迪努瓦伯爵有串通并不重要,只要他看到贞德的主张最符合
迪努瓦伯爵的利益,并且有被
迪努瓦伯爵利用的危险,他就必须在把危险变成现实之前,先下手为强!
查理七世使了一招“借刀杀人”,使贞德在康
贡比涅城
外陷入孤军作战,从而被勃艮第人打落马下,送给英国人被判火刑。
对于查理七世来说,这简直就是一石四鸟之计:
其一,贞德死得太突然,贞德的政治影响还没来得及与
迪努瓦伯爵
产生交接,贞德死后,她的政治遗产完全被查理七世所继承。查理七世只要号召法国人民为贞德复仇,就可以赢得举国拥戴,彻底稳固了自身的地位;
迪努瓦伯爵
忙活了半天,结果成了为查理七世做嫁衣,不知道是否暗地里气得呕血一升。
其二,主张与勃艮第人誓死作战的贞德,被查理出卖给勃艮第人,表明了与勃艮第人合作的最大诚意,为日后双方的合作埋下了伏笔。
查理七世与勃艮第和解之后,在勃艮第公爵路易的斡旋之下,被囚禁的正牌奥尔良公爵查理被释放归国。
勃艮第公爵居然会为自己的死敌说话,也真是稀奇了。
奥尔良公爵回国后,奥尔良派内部出现嫡系和支系的斗争,
对于私生子身份的迪努瓦伯爵就更加不利,不仅彻底断了他的野心,同时也达成了削弱奥尔良派的目的。这就
从侧面进一步证实了法国各派之间复杂的博弈关系。
其三,贞德被英国人烧死,达到了缓兵之计的目的:一方面消除英国人内心的恐惧,另一方面使英国人认为他是一个昏庸无能之辈,从而麻痹大意,放慢了进攻的节奏;
其四,对于普通法兰西人来说,他们的理解就是英国人杀死了他们的英雄,激发了法国人的同仇敌忾,因此这一事件更加点燃了法国人对英国的仇恨;而贞德在临死前喊出的“为了法兰西,我视死如归!”更是激发了法兰西民族精神,成为凝聚法兰西人心的标志性事件。
当时在场的一名英国士兵说道:“我们糊涂了,烧死了一位圣徒。”这名士兵比英格兰的当权派头脑要清醒得多。当年大主教贝克特死后被立为圣徒,英格兰王权遭到重大打击,贞德之死比贝克特之死要更加震撼人心,因此产生的效果也要强大得多。
尽管手段卑劣,但是查理七世硬是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实现了双重的绝地翻盘,不仅摆脱了被奥尔良派控制的傀儡地位,而且率领法国取得了百年战争的最终胜利,无愧于“胜利者查理”或者“忠于职守的查理”这一荣誉称号。
脑力耗费过度,头发都阵亡了的查理七世
查理七世出卖了圣女贞德,削弱了奥尔良派,相当于自毁长城,那么,后来法国又是怎么取得百年战争的最终胜利呢?
谜底下回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