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CS
欢迎点击上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订阅本公众号。
图为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
中国科协、
果壳网六个项目组合照。
在当下中国,人们如何想象转基因?大众媒介和社交媒介如何谈论转基因?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传播议题,更是高度争议的社会议题,体现出新传播环境下科学知识生产与风险话语实践的复杂面向。2017年9月23-24日,“想象转基因:议题呈现与公众认知”学术工作坊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举行。
图为我中心副主任陆晔教授主持学术工作坊。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科普宣传与风险交流”项目组六支学术团队——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金兼斌教授带领的清华大学团队,中心副主任陆晔教授带领的复旦大学团队,以及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传播中心、果壳网团队,以转基因这一高度争议性议题切入,聚焦科学传播与中国公众的科学认知,展开项目组内部学术讨论和交流。
清华大学项目组游淳惠报告了她与金兼斌教授合作的《争议性科技中知识对态度的影响——以转基因为例》。该研究聚焦争议性科技中知识对态度的影响。通过抽样调查的受众访问,将科学素养与转基因知识的测量转换为硬知识(科学原理)、软知识(转基因发展状况)及社会影响等三个维度,得到了对应的转基因素养测量数据,并由此得出结论:科普工作需“因人而异”;利用微信公众号可以提高受众的“转基因知识”;受众对于转基因技术的支持与否,科学知识的理解是重要影响因素。金兼斌教授指出,本研究已经验证一些结论,后续关键问题在于“不同人群态度形成的差异”及关于“知识和态度关联性”的进一步探究。
清华大学亓力则着力探究转基因作物风险建构的话语策略,并讨论此种风险建构话语策略得以广泛流行的社会因素。通过对“人民食物主权”及“天涯论坛”两个网站上转基因议题文章的文本分析,研究者将对转基因持反对态度观点的风险建构话语策略分为三种类型:科学不确定视角下的转基因作物风险建构、阴谋论视角下对支持转基因人士的广泛质疑、转基因作物的受害者形象建构,从而进一步分析了三种话语主题赖以支持的社会因素。亓力指出,其研究的局限性主要在于“作为基于文本的话语策略分析,难以对研究对象的主观建构意识有更为详尽的了解”,而未来的研究方向则可以通过补充访谈法、焦点小组等方法进一步了解该群体的主观能动性。
浙江大学项目组的三个课题则各有侧重、相互补充。汪凯副教授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语料的考察,进行了科学传播视角下民间“反转基因”话语研究。研究问题主要集中于民间对转基因持反对态度的话语对转基因技术和产品风险的评估,考察反转基因话语的知识建构与意义生产,并将其置于更为广泛的社会实践与意识形态背景下加以理解与诠释,从中反思风险社会的转基因科学知识传播。汪凯提出从文化维度反思科学传播,强调科学知识的接受与个人情感、社会背景、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等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有关。从知识社会学视野出发,可以进一步探究文化因素如何影响到科学知识的传播。陆晔教授在针对这一研究的讨论中指出,当下公众对待科学议题的疑虑和对科学风险的担忧,与二十世纪末期以来科学和科学主义式微的社会思潮有关,具有理论与现实认知的双重基础,需要科学传播研究者更系统的经验研究来对这一复杂议题进行回应。
刘于思、高芳芳、周睿鸣和陈雨露的研究《争议性技术的中介传播图景:风险文化理论视野下基于转基因讨论的自动语义分析》通过计算机辅助文本分析探讨中国语境下转基因议题探讨如何在社会化媒体上呈现,以及针对转基因议题的公共传播如何可能。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获取“知乎”答主对于转基因议题的讨论文本并进行主题聚类,进而从风险文化理论地方化的视角进行框架分析。目前,该研究还处于数据清理的阶段,进一步的研究将考虑从社会化媒体转向新闻媒体,把转基因报道作为更进一步的考察对象。
刘于思、亓力则是通过科学事实查验,探究其对转基因食品议题信息误解的影响。研究背景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展开,一是转基因“恐慌”与不确定性,即科学界、媒体与公众对科学不确定性存在理解差异,而转基因议题的关联事实容易造成公众恐慌;二是事实查验与信息误解,对事实进行的二次报道与探究很可能会造成信息的误读和误解。该研究指出转基因风险传播的双重面向是信息框架与调节焦点理论及转基因信息加工的心理生理学假定,通过招募被试志愿者,记录其同实验物接触后其ECG-心率及皮肤电反应的变化,对比被试者接触不同科学事实查验信息后,对转基因食品的事后信息误解。该研究指出,事实查验能够显著地降低转基因食品议题的信息误解;控制其他因素后,信息表述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框架对事后信息误解的影响具有交互效应。
复旦大学王震宇着重探讨了转基因议题的“科学政治化”与信息过载下的公众认知。以《环球时报》、《财经周刊》、《南方都市报》、《三联生活周刊》四本刊物作为转基因议题媒介呈现的研究对象,对比其报道取向及议题核心,初步研究发现,媒体报道将转基因议题描述为政策议题而非科学议题。而从公众认知角度,通过访谈法,在初步得知受访者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程度之后,进一步探求受访者对于转基因议题的政治化反应。在信息过载问题上,技术手段和空间距离使人们对转基因议题存在不同理解;权威消解与社会不信任使受众存疑。如何开展有效的过滤机制,应对技术认知中的信息过载,需要更进一步的经验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韩飞飞以转基因网络舆情演化规律及公众风险认知为背景,通过对微博意见领袖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探索转基因议题舆情演化路径,并对微信公众平台转基因议题文本进行语义网络分析,研究发现始发信息的科学性极为重要,如此才能避免发生谣言。Fahad Asmi则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展开辅助性研究,通过对WoS的SSCI索引内204本期刊中的1045篇转基因议题论文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归纳论文作者及期刊共引网络特征,展示转基因研究相对突出的学术机构、学科领域和国家。研究发现,经济学学科及西方国家在转基因议题研究方面更为踊跃,而就未来趋势而言,可以预见关于国家安全、政治、气候变化及其他跨学科面向的研究将显著增加。
果壳网吴欧介绍了包括转基因在内的生物技术相关科普议题的传播效果,展示了生物技术在能源、工业、医药等领域的科普推广,转基因食品只是众多运用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传播中心李朝晖则重点讨论了面向公众进行生物技术科普推广和风险传播的价值和意义。
“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科普宣传与风险交流”项目属于国家“十三五”重大专项之一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由农业部牵头组织。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在“十一五”、“十二五”两个五年计划实施基础上,2016年在“十三五”实施计划确定的13类研究项目54个重大课题中,首次新增了“转基因生物发展战略、策略和对策研究”项目共两个软科学性质的重大课题,该项目即是其中之一。项目牵头人金兼斌教授在本次学术工作坊的总结中强调了针对公众争议性创新技术开展学术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只有深入系统地探究公众、科学家、媒体、政府等各方主体的认知及心理机制,才能有效搭建社会沟通平台,服务国家建设。
(图/文:蓝萱)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右上方菜单选择“查看公众号”并进入“
查看历史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