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mdsy1230
明德书院以传统文化、圣贤思想启迪成长智慧,帮助孩子寻求安身立命之根本,先养道德、后学文化、再立志向,以创大业。
51好读  ›  专栏  ›  mdsy1230

在尊师重道的古代,是怎么过教师节的?

mdsy1230  · 公众号  ·  · 2018-09-10 09:08

正文


在我国古时候,很早就形成了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光是对教师的称谓就有不下十种,如先生、夫子、师父、师傅、西席、教授、助教、博士等等。


同样的,在古代,就算在同一年里,“教师节”也远远不止一个哦。想知道古人怎么过教师节吗?一起来看一看吧!



古代教师节分很多种:特定节令、塾师生日和孔子诞辰等等,泱泱中华尊师重教的传统久矣,从某种角度讲,中国的教师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了。



在古代,不论大小节日,可以说都是“教师节”!


在特定的节令里学生往往会向塾师送银钱或礼物,这被称之为“节仪”。因为节仪是用来表示对塾师礼敬的,所以也被称之为“节敬”。

节令的确定,主要依照我国传统的节日。在很多地方,“教师节”最重视的是三节两寿:“三节”是指端午节、中秋节、年节,“两寿”则是指孔子诞辰日和塾师生日。



我国地大物博,风土人情多样化,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节仪”时间点也有些不太一样。

例如有的地区特别重视清明、夏至、端午、七月望、中秋、十月朔、冬至七节,弟子们在这些日子里用礼物表达对老师的尊重;有的家族则在清明、端午、七夕和重阳这四个节日专门给老师送上节日贺礼。

那么不同的朝代是怎么度过“教师节”的呢?



汉代

出现“法定”教师节雏形


真正的教师节可以追溯到汉代。到了汉代,“学校”的实体已经产生了。黄宗羲在《与陈乾初论学书》中写到:汉、晋时期,每年孔子诞辰日这天,皇帝都要率领文武官员去祭拜孔庙。

不仅如此,皇帝还要邀请“老师们”入宫。大家一同会餐,吃好喝好,席间还可以吟诗享乐。在皇帝的带头作用下,各地官府也纷纷效仿。因此,“教师节”这天,除了祭奠孔子,也要“置休经师”、“授束修(干肉)”。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时虽没有确立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 但教师已开始享受节日休假、会餐、发福利待遇了。



唐代

“先进教育工作者”可获500两奖励


唐宋时代,依旧沿袭了“祭祀孔子”的大礼。当时的祭典非常隆重。国子监、书院以及各地政府也要从本地学校的学长(相当于校长)、学正(相当于教导主任)中选拔成绩突出者,报送朝廷,这些“先进教育工作者” 最高可获赏银500两。



清代

祭典规模愈加宏大


到了清代,不但祭典孔子的规模和范围愈加宏大,教师的薪酬福利也越来越丰厚了。

农历八月二十七这天,政府将提高各个书院、学府、监院教师的薪金,成绩卓著者在这天还会“升职”——最高的会授予八品职衔,提升为院长、监院、掌教、馆师等。

清代许多著名学者如 颜元、阮元、惠士奇 等就是在那时得到的提拔。


不同时期的尊师重道故事


先秦

儒商始祖子贡:尊师至诚孝道楷模


子贡,孔子杰出弟子。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


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汉代

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唐代

唐太宗李世民:教子尊师传为佳话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唐朝盛世。


李世民懂得国家要兴望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