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生大学
学习学习再学习,七年就是一辈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YNTV2都市条形码  ·  丽江一中学老师打骂学生!官方通报 ·  4 天前  
YNTV2都市条形码  ·  丽江一中学老师打骂学生!官方通报 ·  4 天前  
一叶目开  ·  聊聊高考小三门的选科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生大学

6个月准备,4个月打磨,才有了在新生大学的1次分享

新生大学  · 公众号  · 教育  · 2017-03-18 08:18

正文

   
  阅读时间
  5 分钟


    ▲


最近,我在新生大学做了一次关于写作的分享,内容是 “如何建立自己的素材库”。


从同学们的反馈来看,这次的分享 “有干货”、“很实用”,还是比较成功的。然而,我想说的是,分享的这些方法,并不是新东西,大家其实都是知道的。


去年,李笑来老师开始在新生大学讲写作课,到现在已经开了好几期了,相信新生大学的同学们基本上都上过。而我分享的内容,只不过是对写作课内容践行后的收获罢了。不信?且听我慢慢道来。


去年 5 月份,李笑来老师开了第一期写作课,但是有个附加条件:写 3 篇文章才能参加。现在想来,真的得感谢这个条件,让我再次提起了笔。


为了满足条件,我凑了 3 篇文章去听课,并且顺手向新生大学公众号投了稿,结果也正如我所料 —— 一篇也没中。


如果现在我告诉那时的自己,10 个月后你向新生大学投稿的 4 篇文章全部被录用,并且在新生大学分享自己的写作经验,还建立了【素材群】帮助更多同学建立自己的素材库,估计无论如何我都不会相信的吧?


言归正传,这期写作课真的刷新了我对写作的认识 —— 相信你也是这样,比如说写作是沟通不是表达、文章要尽可能获得反馈、揣摩读者转发文章时的心态、写作要积累素材等这些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吧?


当然,光记住还不行,更重要的是践行



写作是沟通


当我知道了 “写作是沟通不是表达” 时,我总结了 “写前三问”,在写作之前,我会问自己三个问题:


1. 这篇文章要说的是什么?这是为了避免写作的时候跑偏,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并且保证自己一次只说一个问题;


2. 这篇文章对读者有什么用?这是为了避免写成自嗨型文章,只顾自己表达,不顾读者的感受和收获;


3. 怎样吸引读者一直读下去,这是为了让文章顺畅耐读。


写作要反馈


当我知道了 “写作要获得反馈” 后,便开始设计自己的评论模板,给别人“有效评论”(真正起到反馈作用,相对于那些 “好棒”、“加油”、“学习了” 之类的无效评论而言)。现在,我已经给出了 159 篇有效评论。

 


“有效评论”模板


后来,我和匡陈洁,江炯山,段扬扬和刘磊几个朋友一起在新生大学建立了 “写作精进小组”,为大家创造了一个能够互相评论文章的环境。


现在,写作精进小组已经超过 1000 人。虽然我多次在群里发文章强调,评论文章有什么样的好处,但是想影响 1000 人实在是力不从心。于是,我决定先影响一小部分人,再让他们去影响更多的人。所以,后来有了【写作时间】。


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说,写作精进小组 90% 的 “有效评论”,都来自【写作时间】。


告诉你一个识别他们 “真面目” 的小技巧,如果评论开头和结尾是这样的 “这是xx评论的第yy篇文章”、“xx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基本上可以确定是【写作时间】的成员了。


如果你没有收到过 “有效评论”,这也很正常,我们是互相评论。没有付出自然没有回报,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只有给别人有效评论,别人才会这样对你。


写作要揣摩读者心态


当我知道了 “揣摩读者转发文章时的心态” 后,我运用元认知能力,揣摩自己转发文章时的心态 —— 毕竟揣摩自己更容易一些不是吗?


比如,当我在学习(是 “学习” 专栏,而不是 “看” 专栏)得到专栏【精英日课】里面的《周末小议|量子纠缠》这篇文章时,看到了下面这段话:


万维钢戴墨镜了!江浩戴墨镜了没有?…… 戴了是吧,那咱俩这次不能按以前的规则着色了,得按 4% 的规则着色!


当在文章中看到自己的名字之后,我心中有一种被击中的感觉,立马就想把文章分享出去。这时我开启了元认知,对自己的这种分享欲进行了分析:


人果然都是自恋的,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希望强化自己的形象。


联系正在学习的【李叫兽精选集】,我记录了下面的笔记,并分享在了朋友圈:文章通过塑造或者强化读者的形象,来达到引发读者转发的目的。比如【精英日课】今天的专栏,利用技术手段,把我的名字植入进去(其实得到经常用这一招,比如专栏的 “请朋友读” 功能),让我立马产生了一股转发的冲动。


所以,如果希望自己的文章被读者分享,那么你也应该在文章中,帮读者强化自己的形象。比如:我喜欢吃咸粽子,我是某某学校的毕业生,我是单身狗......




写作要积累素材


当我知道了 “写作要积累素材” 后,我便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素材库。怎么建立呢?先是看了田志刚的《你的知识需要管理》,后来又陆续听了不少微课,有了基本的思路。


思路有了,该用什么工具呢?不怕大家笑话,最初,我用的是 word,后来开始尝试云笔记 —— 有道笔记,最后,选定了现在用的印象笔记。


我从去年 5 月开始建立素材库,11 月也就是6个月后,素材库基本建成,包括素材的类别,来源,挑选原则和整理方法。从 11 月开始,我尝试分享自己建立素材库的方法。


第一次分享,听众一共只有 5 个人(竟然还包括我自己),时间也只有 8 分钟。那时,我觉得能够 “坚持” 8 分钟已经是我的极限了。


从那之后,我持续地在微信群里进行分享,听众也在不断增加,10人,30人,100人,终于在去年年底,我受邀在荔枝微课上做了第一次公众平台上的分享。


同时,我也在不断完善分享的内容,不仅优化了方法,扩充了例子,推荐了相应的软件,甚至还利用我自己的发音问题创作了段子。分享稿从最初的 3000 字扩充到了现在的 8000 字,分享时间也从原来的8分钟增加到了现在的 40 分钟。


关于推荐的软件,其实还有个小插曲。记得在荔枝微课上做分享的前一天,我突然发现,原先一直在使用的涂书笔记,竟然停止提供服务了,涂书笔记挂了!第二天就要分享了,绝对不能在分享的时候,推荐一款无法使用的软件啊。整个下午,我都在寻找可以代替的软件,好在最终找到了更方便的萝卜书摘。


去年 5 月份开始建立素材库,6 个月后素材库建成,开始分享经验方法。4 个月后,也就是 2017 年 3 月 11 日,我在新生大学进行了第一次分享。


正如我在题目上说的,6 个月的准备,4 个月的打磨,才有了我在新生大学的 1 次分享。


其实,这 10 个月我只做了两件事:践行,积累


我只是践行了李笑来老师的写作方法,我只是持续践行了 10 个月,我只是相信积累的力量。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特地翻看了自己的第一篇有效评论:2016 年 10 月 10 日。这是文章作者的第 5 篇文章,也是倒数第 3 篇 。作者最后一篇文章发表的时间是 2016 年 11 月 2 日。


我是从去年 5 月份开始写文章的,那时一起写作的同学,很多已经看不到他们的消息了。也许他们并没有放弃写作,只是换了写作的平台;也许他们真的放弃了写作,找到了更有意义的事情。


其实,是否坚持写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件你认为正确的事情,去践行,去持续地践行,相信积累的力量。


    ▲


作者简介:


江浩,新生大学成员(新生号:baoge199001),为了写作,花费半年时间,终于建立了自己的素材库。现在,希望帮助你建立自己的素材库。


校订:吴巍、姚色丰

图源: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


一句话,一张图



新生大学精选文章,建议你也读一读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相应文章)



 戳原文,了解新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