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校
宣传和推广珊瑚实验小学的亲亲教育理念,加强和促进大家对亲亲教育的认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保险一哥  ·  2025年第3期保险自媒体红人千人榜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校

“大美珊瑚 亲爱之师”走进珊瑚实验小学“亲亲课堂”系列报道(十一)美术:让美丽的“鱼儿”回归“大海” 引导孩子创造美也爱护美!

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校  · 公众号  ·  · 2019-05-28 18:35

正文

点击" 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校"关注我们




华龙网讯: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科学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和现实针对性,是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那么新形势下,学校应如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珊瑚实验小学作为一所品牌学校,以现代化的办学理念“珊瑚最红,孩子最亲”为指引,植根于课堂实践境脉,成功构建了“亲亲课堂”。学校通过系列课程,为学生打好现代化的小公民素养基础,并启动芬兰培训计划,将最先进的教学方法融入“亲亲教育”。

在校长谭劲看来,要做好教育现代化,应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由“爱”出发,让孩子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集体、爱国家。教师要不停叩问内心“我的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吗?” 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需求,用科学方法启迪孩子们的智慧。

本学年,华龙网记者团队一行,走进了珊瑚实验小学“亲亲课堂”,切身体验在“亲亲教育”理念影响下,“珊瑚娃”们最真实的成长与发展。




潘老师讲解鱼儿的构造


孩子们通过视频了解鱼儿的特点


法国评论家波德亚说:“想象是艺术家一切才能中的女皇。”想象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本能,对孩子而言则是一种天性,从小教育、培养、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这堂《鱼儿游游》美术课,潘老师以生活中最常见的一次性纸盘为基础,引导学生对它进行想象和装饰,利用绘画、剪贴的方式,让纸盘变成艺术品。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在盘子上绘画的技巧,把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色和生活中观察到的美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更学会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通过自己的巧手使之变成各种好看的装饰品、艺术品。学生学会自己动手装饰美化生活,提高了手工制作技能和审美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是鱼儿的头、身体、尾巴!”“鱼儿还有鱼鳍、鱼鳞!”只见潘老师先用课件展示出一张张不同形状的鱼儿图片,引导孩子了解“虽然鱼儿形态不同,但结构相同”。孩子们在仔细观察、对比中,发现了组成鱼的不同几何形状。“鱼尾巴像三角形!”“也有的鱼尾巴像扇形!”“鱼鳞是一个个小小的半圆!”.....通过图片的引导,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鱼儿在造型上的特点,思维很快就打开了,他们天真无邪,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潘老师告诉孩子们, 待会儿的创作中,大家先在纸盘上剪出鱼儿的基本形,再给它们穿上漂亮的花衣裳,就能创造出许多美丽的鱼儿来!孩子们早已跃跃欲试,听老师这么一说,更是乐开了花,纷纷用一双双期待的眼神等待老师“发号施令”。


认识鱼的构造


孩子亲身感受鱼儿的画法


孩子们欢快地跳起“鱼之舞”


为了帮助大家更直观形象地认识鱼的结构,潘老师还通过一段视频,让孩子们在小游戏中一起学习鱼儿“游泳”的姿势。每个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模仿也是孩子的天性。视频播放完后,只见教室里“游”出一条条可爱的“小鱼”,它们一会儿摆摆鱼鳍,一会儿摆摆身体,一会儿又摆摆尾巴,吐个泡泡......在潘老师地有序组织下,孩子们欢快地跳起了“鱼之舞”,教室俨然成了一片生气勃勃的“海洋”。

在蹦蹦跳跳中,不仅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也保持了孩子的学习欲望,为大家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将不同姿态的鱼表现得更加生动打下了基础。

“孩子们跳得真好,为了奖励大家我要送件礼物给你们。”随后,潘老师展示出自己制作的各式各样的“鱼儿”。“哇,好漂亮!”“我也想做出这么好看的鱼儿!”精美的成品一下吸引了孩子们注意力,这些“鱼儿”是如何制作成的呢?孩子们睁大了眼睛,等待潘老师揭晓谜底。

“大家来观察一下,这条小鱼用了哪些基本形状?”“孩子们来说说,剪下来的纸片还有用吗?可以改造成什么呢?”借助成品,潘老师引领孩子一步步了解“鱼儿”的制作过程,从每个部位的线条特点,到鱼鳞画法的变化等细节处理,潘老师都为孩子们做了讲解和演示,还邀请孩子上台体验绘画,越发点燃了孩子们的动手实践的热情,也增强了大家表现自我的信心。


潘老师走到孩子们中间指导教学


认真设计自己作品的孩子们


后,早已跃跃欲试的孩子们,开始拿起彩笔、一次性纸盘“大展身手”。记者在现场看到,孩子们的制作方法不尽相同,有些孩子先自己设计、将鱼的形状勾勒出来,再小心翼翼地裁剪,有些孩子则自信满满,直接裁剪出自己需要的形状。在色彩的修饰上,孩子们也不拘一格,大胆运用金粉、贴画、彩笔、彩纸等工具,天马行空,绘制出“花样百出”的精美鱼儿。还有些孩子还别出心裁地为鱼儿戴上“王冠”“项链”......

“这条鱼尾巴真漂亮,要是再修剪裁剪整齐一点就更美了!”“哇塞,你还为小鱼戴上了王冠,让她变成一条‘公主鱼’,太有创意了!”……记者注意到,在巡视指导的过程中,潘老师总会引导孩子敢于想象,大胆创作。潘老师说,一年级的美术课最重要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因此,制作流程、造型和色彩都不该拘泥于某种形式,而应在鼓励孩子大胆创新中让他们充分享受到鉴赏美、创造美的乐趣。


正动手实践的孩子们


一个孩子正勇敢展示自己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 潘老师还特意在黑板上布置出一片“海洋”,让一条条制作完成的鱼儿“游”到“大海”里,让学生感觉自己仿佛置身神秘的海底世界中。

见同学们沉浸在游览“海底世界”无穷的乐趣中,潘老师借此告诉孩子们“海洋里的鱼类五颜六色、千姿百态,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可是由于人们过度地捕捞和对环境的污染,大海里的鱼种类越来越少,有的甚至已经灭绝。”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纷纷表示,要用实际行动爱护海洋,让鱼儿生活得更加快乐,让地球更加美丽。

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心灵对世界的探索。奇特的想象,大胆的构思,自由的手法,不受任何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本堂课,潘老师融入趣味情境、小游戏等教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动手过程中学习,积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鼓励学生勇敢发表看法,挖掘出独具个性的表现美的方法,孩子不仅在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懂得鉴赏美、创造美,也将爱护美(即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在孩子心田。


孩子们创作完成的鱼儿“游”到了“大海”里


"亲爱之师"评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