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体育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对于体育战线而言,这是凝聚共识、指明方向的一次会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改革不断深化,体育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北京联合张家口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可以说,体育在社会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时代的发展,赋予体育更丰富的内涵、更多元的功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大格局中,体育事业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在座谈会上表示:“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根本方向,奋力开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新局面。”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国以民为本,民以体为基。1952年,毛泽东主席就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工作方针。健康的身心决定着幸福指数,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容易引发亚健康、慢性病,仅靠医疗手段既无生活质量,又带来经济负担。通过持续锻炼,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使防治疾病的关口前移,是通往主动健康的捷径。粗略估算,在运动健身中多投入1元钱,就可以在医疗中减少7—8元钱。2016年,《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相继印发。紧扣“大健康”理念,将为体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顺应了全社会健身意识的觉醒。北京奥运会后,国人看待体育的视角逐渐转变,从风靡全国的广场舞到马拉松、骑行的勃兴,运动健身已成为一种新时尚。截至2014年,我国城乡居民有33.9%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国民体质监测合格以上人数达到89.6%。
随着体育成为生活必需品,群众的体育需求不断升级,与公共体育资源供给的矛盾日趋凸显。近年来,各地政府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截至2015年,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7平方米,很多地方实现了15分钟健身圈,让更多人享受到体育发展成果。
将体育作为民生工程,向广大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倾斜,如今已成为一种趋势。通过“三边工程”“雪炭工程”“体育三下乡”活动,为群众带来实惠、便捷和快乐。
充分挖掘综合价值,迈向体育强国之列
体育不只是赛场夺金或强身健体,更具有促进素质教育、文化繁荣、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等多元功能。充分挖掘体育的综合价值,成为新时期体育工作的发力点。
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被视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拉动内需和就业、培育中长期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之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1.7万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0.8%。尽管与发达国家1%—3%的占比尚有差距,但其良好增长势头与巨大潜力,将对经济的贡献进一步加大。
近两年,体育产业的正向效应已经显现。在浙江温州,当地1000多家各类健身场所中,绝大多数是民间投资。在安徽黄山,每年体育赛事直接带动旅游消费约3亿元,为地方财税创收超过1500万元。而借助2022年冬奥会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契机,河北崇礼、北京延庆、黑龙江等地正加大力度,激活冰雪经济的蓝海。
体育不但为国争光、为国增利,更是为民谋福,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特别对于青少年来说,在参与运动中塑造健全人格,学会团结协作、公平诚信等品质,这种影响将伴随终生。而体育文化所带来的感染力、凝聚力,更是独具价值。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夺冠,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表现赢得全社会的共鸣,鼓舞起全民族的昂扬之气。
在国际舞台上,体育更是展示国家软实力不可或缺的名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奥运会、冬奥会及众多国际赛事为平台,让世界进一步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象,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国际影响力、亲和力,体育的作用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足球成为突破口,改革迈向全方位
从开放赛事审批权起,体育系统相对封闭式发展的环境,正逐渐向社会敞开大门,向大众需求回归。今年2月,中国足协与国家体育总局正式脱钩,更标志着以足球为突破口的体育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
体育改革是一项全方位的工作,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各个领域都要协调推进。以竞技体育为例,各地开门办队的成功模式已经显现,一些优秀的运动队办到了大学校园中。
改革创新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需要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完善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苟仲文表示:“(体育系统)将继续深化改革,着力解决制约体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做好改革的顶层设计,谋划改革的方向路径,落实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以足球改革为突破口,加快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职业体育改革,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方式,理顺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