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郭施亮
财经评论员、专栏作家,2013年度搜狐最佳行业自媒体人。香港大公财经特约评论员、每经智库专栏作家,并多次受邀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权威机构撰写多篇学术文章。其作品刊登于香港文汇报、新华社《瞭望》、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数十家权威报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郭施亮

密集减持潮导致了股市行情提前熄火?

郭施亮  · 公众号  ·  · 2019-03-29 07: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2019 年以来, A 股市场走出了单边上涨的趋势行情。但是,步入今年 3 月份之后,整个市场的运行步伐明显放缓,从过去三周的市场指数表现分析,基本上围绕在 2950 点至 3129 点之间反复震荡,但对于市场而言, 3 月份依旧属于题材股活跃,权重股滞涨的行情。


然而,在今年以来, A 股却呈现出一个比较明显的市场现象,即年内几乎每个交易日都会披露上市公司董监高减持的信息,且上市公司减持的密度与频率也是达到近年来的新高水平。


对于资本而言,有增有减利于资金的有效利用率,对于市场行情把握得当,则可以为资本带来丰厚的投资利润。但是,在 A 股市场中,产业资本增持股票往往需要政策引导,即使有政策推动因素,对上市公司而言,未必会用真金白银大举增持乃至股份回购,更有甚者还可能会采取忽悠式增持、口头增持等策略,来拖延股份增持的时间。不过,与之相比,对于产业资本减持股票的行为,往往具有主动性与自发性。纵观过去多年 A 股市场的历史表现,每逢市场行情有所回暖,都离不开产业资本密集减持的现象,而对于今年以来股市的单边上涨行情,更是加快了上市公司减持的步伐,而密集减持的频率更是达到了近年来的新高状态。


产业资本,本身具有一定的先知先觉的投资嗅觉,在市场估值低廉的时候,总会存在产业资本增持的现象,而当市场行情明显好转,且上市公司股票价格显著回升之际,产业资本的减持力度却骤然提升。如今,随着产业资本密集减持潮的出现,结合北上资金净流出规模的明显提升,实际上也意味着目前的市场点位已处于前期抄底资金套现锁定利润的位置,不少资本还是把这一轮上涨行情定义为反弹行情乃至中级反弹行情,从产业资本的密集减持动作来看,并未对这一轮上涨行情抱有太高的预期。


A 股市场自低点回升至今,累计最大涨幅超过 25% 。即使市场指数已经明显上涨,但股票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却不算很高,与 A 股市场历史平均估值相比,目前的 A 股市场仍然处于历史估值底部区域。但是,对于 A 股市场的走向,估值只是一个参考,而偏低的市场估值往往暗示出当下市场的安全系数。不过,换一种角度思考,因 A 股市场仍被赋予了特殊的功能定位,例如科创板的加快推进、 IPO 发行常态化等现象,同样会影响到 A 股市场的核心价值运行中枢水平。


十年前, A 股市场早已处于 3000 点上方的位置,而十年之后,即使真实通胀率不低,但 A 股市场指数依旧处于 3000 点附近,仅从市场指数的表现分析,基本上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 3000 点更是成为了 A 股市场中长期的价值运行中枢位置。


但是,从另一种角度思考,十年前 A 股市场总市值偏低,而上市公司总数量仅有 2000 家左右。如今, A 股市场总市值稳步攀升,但总市值持续攀升的背后,却是伴随着上市公司总数量的快速增长,如今 A 股市场上市公司总数量达到 3600 家以上,不到十年时间, A 股市场上市公司总数量增长近一倍。


2000 年前后, A 股市场上市公司数量仅有 1000 家左右,到了 2010 年前后, A 股市场上市公司数量达到了 2000 家。到了 2016 年前后, A 股市场上市公司总数量却达到了 3000 家。由此可见,在过去近二十年的时间内, A 股市场每增加 1000 家上市公司的用时时间在不断缩短,料 A 股市场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上市公司数量从 3000 家到 4000 家的跨越。


需要注意的是,在上市公司数量大幅攀升的背后,仍离不开资本减持的需求。在此期间,不仅包括了上市公司董监高,而且还包括了前期参与的创投机构等各类资本。对于资本而言,资本市场无疑是最好的退出渠道,而当企业完成上市目标之后,往往意味着各类资本即将到了收获的阶段。


在上市公司密集减持潮的背景下,未必所有减持者因一己之利而任性变现,还有部分经营者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了阶段性变现,并回收资金的举措。但是,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在持股成本不对称、信息披露不对称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的密集减持行为终究还是要让二级市场接盘的投资者买单。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密集减持潮会降低市场的做多信心,而当新增流动性无法抵御资本密集减持的需求时,难免会导致股市行情的提前熄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