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来源于黄老学术、老庄思想、隐士思想和方士学术等。道教是由道家思想蜕变而来的,是我国宗教信文化中第一个成系统的宗教。
道教的教义和经典中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教”,包括教义哲理、戒律制度、善恶道德规范和修道清规等;另一类是“术”,主要有道术、方术(药物知识及釆制术)、长生不老养生术(即炼丹术、导引行气避谷吐纳等)、占卜吉凶的卜筮和占星术、驱鬼避邪的符篆术、祛灾求福的祈禳术以及避鬼的禁咒术等。
道教主要有两大派系:符箓派和丹道派。
符箓派初成于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由张道陵创立于四川鹄鸣山。张道陵作《老子想尔注》,尊老子为太上老君,以《老子》(即《道德经》)为教义的主要经典,尊教主为天师。因入道者须交五斗米,所以又称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在社会下层的农民中间颇为流行。张道陵死后,其子张衡承传其道。衡死,其子张鲁再传衣钵。先是行医治病,广泛联系民众,筹备组织。
当张鲁发动黄巾起义时,五斗米道的另一位首领张修也在汉中起义。五斗米道势力日益壮大,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张鲁与张修联合进攻,占领汉中。不久,二张发生矛盾,张鲁杀张修,独据汉中,建立了天师道政权,自称君师。这个政教合一的政权,实施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措施,深得当地民众的拥护,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有意识地“大同社会”实践。这个政权维持了二十多年后,曹操率大军进兵汉中,张鲁投降,被拜为镇南将军。
后来,张鲁的后世子孙南迁至江西,历宋、元以后,均受朝野的尊敬,成为龙虎丘正一派的张天师世家。
丹道派的开创者首推东汉末年的魏伯阳,其身世不详,后世称他为魏真人,或火龙真人。传世著作有《参同契》一书,内容涉及修炼丹道的原理与方法,证明人与宇宙有同体同功而异用的法则和原理。为了证明人为的修炼,可以升华而成神仙的理论,他以《周易》的理、象、数三部分和周、秦到两汉间的五行、天干地支之学,以及道家老子的学说融会贯通,为丹道修炼程序做了一套完整的说明。他把丹道修炼原理分为药物、服食、御政三大纲要。特别注重身心精神的修炼。《参同契》是中国养生学的祖述宝典,也是最早研究身心生命奥秘的著作,它影响汉、魏的医学,生物学、物理学乃至佛学。丹道派的最高目的,就是以修炼精、气、神为主,以求达到解脱而成神仙。该派从汉魏时开始直到现代,延续一千多年。
两晋时期,道教逐步进入社会上层,得到统治者的支持,研究神仙丹道的著名学者葛洪,著《抱朴子》一书,包括内养精神、炼气、丹砂、服药、符篆等道家传统学术,外涉用世之学,包括政治、哲学原理,以及为人处世规范等,对后世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