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程碑|华人抗体协会系列在线讲座第一讲成功举办!
北京时间2017年6月25日(周日)上午9时(美国东部时间2017年6月24日晚上9时),备受瞩目的华人抗体系列在线讲座终于正式拉开帷幕!首次讲座的主讲人是
吕志坚博士
(见下图,讲座中),吕博士曾任诺华中国生物医药研究有限公司生物药研创部门负责人(Head of Biologics), 他主讲的题目为:
Fundamentals of therapeutic antibody discovery
。此次讲座吸引了200+人参加,由华人抗体协会副会长夏志南博士主持,并得到了ACROBiosystems赞助支持。
吕博士的本次讲座主要分为四部分内容:
1)
a short history of BioPharma;
2)
B-cells & antibodies;
3)
Major tech platforms to harness Ab power(下图是这部分的一张幻灯片截图);
4)
Ab engineering for making biotherapeutics。吕博士介绍了抗体开发的多种平台以及成功案例,并引入 “从基因到患者”的一体化抗体研发概念。主要内容有Hybridoma, Phage display, direct B-cell cloning, Assay screen and screening tree技术与策略,双特异性抗体等。本次讲座非常成功,参加讲座的协会会员在讲座后反响热烈,有的会员大赞“高屋建瓴,受益匪浅”,并在协会会员群大家继续热烈讨论讲座内容和听众问的问题。
演讲部分结束后,吕博士热情回答了听众提出的问题,问题涉及抗体开发技术知识、平台选择策略、细胞治疗技术的前景展望等等。
听众问:
ADC与双特异性抗体哪一个平台前景更好?
吕博士答:
两种平台在抗体药物开发上都可以成功,但两个平台面临的挑战有所不同。ADC在linker的选择、偶联工艺的开发等环节上存在诸多挑战。而双特异性抗体在format选择,稳定性半衰期研究上也存在着待解决的问题。目前ADC和双特异性抗体分别有两种上市药物,选择平台要根据具体药物的开发策略而定。
听众问:
为什么目前药物研发大多都是IgG,这是为什么,比如为什么不是IgM?
吕博士答:
IgM 的生产是其发展的很大限制因素,IgM 作为人体免疫应答的第一步产物,特异性和结合能力较差,仅由亲和力来达到免疫作用。因此对于针对IgM的抗体药物开发目前还没有广泛应用。
华人抗体协会推出的这个webinar系列,将围绕抗体药研发到上市的整个产业链的进行,这正如文首左边这个webinar系列的专用 logo显示的:Therapeutic Antibodies, Bench to Market。
下一个webinar的内容属于CMC专题, 预告如下, 敬请关注更详细的后续报道。
时间:
7月15号美国东部时间晚九点,北京时间7月16号早九点。
讲座主题:
上游细胞培养。
主讲人:
刘忠博士
,刘博士现任美国Adello 公司上游细胞培养负责人, 曾在美国Merck等公司担任执行总监等高级管理职位, 主要负责CMC的上游细胞培养。
华人抗体协会欢迎抗体领域的企业赞助这个webinar系列,可以是赞助单个webinar, 也可以赞助一个系列(6个webinar),有意赞助的公司请联系:[email protected]。这也是抗体领域的企业借机宣传展示自己公司形象的难得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