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纸上建筑
有趣的时事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主编温静  ·  推荐一批待播古装悬疑剧 ·  22 小时前  
人民日报评论  ·  年轻人正在过一种“很新的年” | 睡前聊一会儿 ·  昨天  
纪法指引  ·  【镜鉴】刚刚,副市长黄雪智任上被查! ·  昨天  
求是网  ·  海报 | 注重家风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纸上建筑

保健品与药,传销与直销

纸上建筑  · 公众号  · 时评  · 2018-12-27 12:07

正文

一场关于保健品的战役刚刚拉开序幕,其受害者的广泛令人吃惊,很多大 V 都晒出了身边被卷入的亲属,消息一出几乎是人人喊打,某百亿帝国瞬间处于舆论的劣势。

然而,事情最终需要落实到法律层面来解决,铺天盖地的舆论,可以让一个不文明乘客瞬间倒霉,但是绝对扳不到一个行业帝国。而为众人抱薪者,往往被精准击毙,出头鸟即便一呼百应,也很难成为英雄。

因为法律,可能早已留好了后门,我们搞不赢。小骗子才违法乱纪,而大骗子往往精通法律的漏洞。

保健品就是一个奇葩,它们按食品管理,却被当成了药。虽然法律不允许保健食品做疾病防治的宣传,但是却允许它们宣传功能,这就有了很大的灰色空间。我不说我能治疗失眠,我说睡不着、喝绿毛可以吗?保健品企业最善于打擦边球,它们做的广告,让文化不高的老头老太太都能看得出疗效暗示,然而执法部门字斟句酌审查之后,木有问题!人家没说能治病啊,那是你自己以为的 ……商家装糊涂、法律装糊涂、百姓就成了真糊涂。

这还是正式场合的广告,如果到了线下宣传,就更加肆无忌惮。召集老头老太太开会,找几个慢性病患者当托儿,明目张胆地演示保健品如何治百病,泄露出的视频屡见不鲜,但是对此,民不举官不究,就是举报了也未必理。执法部门对这种大型忽悠场合的警惕性,远远不如一些个鸡毛蒜皮的违法事情。

法律是摆设,执法是虚设,这就是保健品大肆冒充药品的生存空间。

再说行销渠道,很多保健品帝国,第一不靠央视广告,第二不靠真真假假的疗效,主要靠的是口口相传的门道。有人说,传销与直销就隔着一层纸,有执照的就叫直销,没执照的就是传销。我们对非法传销的打击力度还是有的,但是根本管不到拥有直销牌照的行业大佬。

传销是不那么容易被灭绝的,它们抓住了人性的弱点,这个社会最有诱惑力的就是挣钱、挣大钱。传销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拉人头获利、金字塔骗局。现在很多直销操作起来,几乎没有任何区别,也有拉人头返利,也有多层次获利,也有种种洗脑课程,只不过是力度轻重而已。

很多直销受害者的表现,跟传销受害者区别不大。也都是疯了一样买产品、拉人头入伙、做发财梦。只不过他们是被洗脑之后自愿受害,而不是被人身控制。目前法律的打击力度,还主要放在那些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地下传销层面。而自愿倾家荡产的,真是叫天天不应,报警也不灵,只能由身边的家人承受苦果,认栽的认栽,离婚的离婚。

很多传销没有具体的产品,主要的危害就是骗钱。但是直销往往拥有正规牌号的保健品、化妆品等,并且包装宣传的神乎其神,他们给从业者提供的是双重信心,一是吃这个能治病,二是做这个能赚钱,你既要自己买、自己吃,也要拉别人买、拉别人吃,吃出了健康,又买出了财富,一举双赢 ……这当然是骗局,很多人倾家荡产之后也没有赢到任何东西,只留下一屋子昂贵的保健品。

但是把两件事都做得像模像样,这个模式就有了双重的危害,既危害百姓健康,又危害百姓的财产,合起来就是图财害命,它比仅仅图钱的传销危害更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