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是一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大型纪录片,于2月3日(大年初六)在央视综合频道和央视纪录频道黄金档开播。该片以接地气的视角、暖人心的表达、更深入的文化视角和更细致入微的镜头语言,讲述美食背后的故事,构建中国人关于饮与食的集体文化记忆。该片透过美食,展现普通人的生活史和情感厚度,激发观众对生活的共鸣,并展现中国人的仪式感、情感力量和不变的精神能量。同时,纪录片推出“都来拍舌尖”融媒体活动,由全民共创、融合传播。该片既有物质的享受,也有精神的滋养,是中国纪录片旗舰品牌的力作,旨在用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在荧屏点亮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纪录片开播信息
《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于2月3日(大年初六)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黄金档、总台央视纪录频道(CCTV-9)黄金时间开播。
关键观点2: 纪录片的主题
该片从充满人情味、生活态的小切口深入主题,讲述美食背后的故事,构建中国人关于饮与食的集体文化记忆。
关键观点3: 叙事特点和创新点
《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开辟了新视角和场景,展现普通人的生活史和情感厚度,激发观众共鸣。同时推出“都来拍舌尖”融媒体活动,全民共创、融合传播。
关键观点4: 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
透过美食,纪录片展现中国人的仪式感、情感力量和不变的精神能量。每一集正片中的彩蛋时间展示全国网友的集体创作,提醒观众生活的真谛与乐趣藏在这些人间烟火中。
关键观点5: 纪录片的影响和意义
《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是中国纪录片旗舰品牌的力作,通过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点亮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它不仅献给全国人民,也带着中国味道、中国美学拥抱世界。
正文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从充满人情味、生活态的小切口深入主题,讲述美食背后的众生故事,构建中国人关于饮与食的集体文化记忆。新春文化大餐中最惊喜的一道,今晚“上菜”了!大年初六(2月3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摄制的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黄金档、总台央视纪录频道(CCTV-9)黄金时间开播,与全国观众共尝人间烟火,共感浓浓年味儿。
这是成功申遗后的首个春节,《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诚意满满,以接地气的视角、暖人心的表达、更深入的文化视角和更细致入微的镜头语言,为全国人民、全世界献上一道独具滋味的“新春大餐”。
作为美食文化的影像记录,《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证明,寻常烹饪可以转化为视觉诗篇,纪录片能与自然对话,与时代对话,与时代浪潮相拥共进。
美食纪录片是纪录片市场中的C位题材,叙事成熟、创作规模大、制作水准高,同时,该领域的繁荣发展也让赛道越来越挤、内容越来越“卷”,提高了创新的难度。
《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开辟出新的观察视角,发掘出新的讲述场景,从充满人情味、生活态的小切口深入主题,看到劳动人民的伟大,诉说美食背后的众生故事,进而构建中国人关于饮与食的集体文化记忆。
今晚播出的第一集《绝活》,缜密结构之下不仅汇集美食技艺,更映照出手艺人技艺之美的操作空间、别具一格的艺术空间、承载匠心的精神空间。
看百姓如何用“绝活”烹调五味、改造客观世界,《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揭秘“绝活”何以练就,也串联出生活的万般滋味。品尝沿海滩涂红钳蟹的鲜美,离不开像朱英健等人创造的“奇门兵器”和数十年苦练的绝活,因为有双手之间的小肌肉群的精准调动,才有了餐桌上众人争抢的美味;海蜇是中国人餐桌上常见的凉拌食材,但其口感的留存要靠渔民们连续作业不停歇,从捕捞到运输均要眼明手快,特别是分拆环节,每拆一只最多15秒,如此速度,才有了全国各地食客味蕾可探索的至臻之境。
“双手”获取了食材、“绝活”加工出美味,造就了烟火氤氲的生活底色。《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透过美食,进而采撷并呈现普通人寻常生活之美,在平凡中看见非凡,将百姓的寻常生活史阐发出来。在江苏泰州姜堰,唯一一家坚持火烤技法的烧饼店是馋醒百姓的存在,大炉烧饼制作技艺是泰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制作起来并不容易,师傅要先钻进滚烫炉膛,再挑起碳一样热的秸秆进行烘焙,炙烤出来的不光有麦香,还有大清早每一位来店里吃早饭的人们的幸福生活。
以“绝活”为明线,《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串联起美食的不同场域,看不同地区的国人如何知味、辨味、用味、造味,全方位展现集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于一体的中国烹饪艺术体系。淮扬菜、盐帮菜、杭帮菜等各有千秋,不一而足,但都折射出寻常百姓的生活智慧,蕴藏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以食物为媒,《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激发观众对生活的共鸣,风味美食中有着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个中滋味也有时代变迁的坐标,而经由时间积淀的“绝活”,是百姓寻常生活最具体的注脚。
《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不仅演绎饮食文化,更走进普通人的精神生活,用情怀点燃人间烟火,以深沉的人文关怀唤起诚挚的家国情怀和动人的乡土情结,并致敬推动传统美食技艺传承与创新的探索。美食中有中国人的仪式感。如今,菜市场已进入机械化时代,机器切菜屡见不鲜,于淮扬菜名厨陶晓东而言,机器切菜确有效率,但会破坏食物的纹理,“肌理变了,口感也会不一样”。从业20多年,陶晓东掌握了纷繁复杂的刀法套路,直刀法、柳叶刀法、十字刀法、蓑衣刀、麦穗刀法、荔枝刀法……名厨“绝活”蕴含的匠心,让寻常食材有着不寻常的美学呈现,而这也是食材味道得以释放至毫巅的关键。这是对食材的尊重与珍视,“手工温度”也是机械工业飞速发展时代下的精神解药。美食中有中国人的情感力量。在对美食烹调的纯粹展现里,人与人通过美食串联起来的情感弥足珍贵。在台湾台南,黄国良一家三代养殖虱目鱼,虱目鱼刺多,他便独创手法去刺,这种“鱼吃全鱼”的坚持背后,有着“家要阖家”的情感坚持。美食中有中国人不变的精神能量。在四川自贡,王利好、王俊父女两代人借由厨房的猛火将盐帮菜的好滋味传承。在浙江杭州,杭帮菜主厨傅月良对西湖醋鱼当下的口碑耿耿于怀,“西湖醋鱼流传了这么多年,肯定是因为好吃,一定是因为我们哪个地方出了问题,没有把这个鱼做好吃。”于是,傅月良开始了对西湖醋鱼70余次的调整升级。这是对食物的历史和传承价值的看重。《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对于人文情感体验的追求不止于此,秉承着全民共创、融合传播的理念,纪录片推出“都来拍舌尖”融媒体活动,第一集片尾的素材是从全国各地网友的镜头中收集而来,这些浸染人间烟火的画面中,有后厨“交响曲”,也有美食入口后溢出的满足,更有分享美食带来的感动。画面中没有精美的餐具,没有华丽的手艺,没有奇珍异宝的食材,“餐桌”也可能会在路边、高空、丛林等略显潦草的场景支起,但都没阻碍美食治愈人心、温暖生活力量的迸发。之后每一集正片中的彩蛋时间,观众都会看到全国网友们的集体创作,只要对生活抱有热忱,人人都是高手,处处都是食神。一个个温馨的画面也在提醒着我们,生活的真谛与乐趣,就藏在这些人间烟火。“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由《绝活》《烟火》《焕发》《天作》《风物》《洞天》《华流》7集组成,以生活灌溉,因生活芬芳,在美食中洞见天人合一的处世哲学和生存智慧,在对食物的新认知、新观念、新审美的总结中抒写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和永续发展。《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奉上的大餐,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纪录片制片人张同道表示:“《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又有新的创新,成为献给全国人民的电视‘年夜饭’。希望这份‘年夜饭’能带着中国味道、中国美学拥抱世界,把中国的味道献给全世界。”在烟火人间中触摸情感温度,在味觉技艺中探求文化认同,在传承技艺中总结生活哲学,《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借着人间烟火将日常烹饪升华为文化仪式,也让烟火气超越物理场景,成为中国人精神图景的投射。作为中国纪录片旗舰品牌,总台央视纪录频道(CCTV-9)胸怀“国之大者”,倾力书写新时代鲜活故事,奋力提升国际传播话语权,用《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这样有温度、有深度、活色生香又热辣滚烫的作品,在荧屏点亮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