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ityif
CityIF,城市规划云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岛日报  ·  价格大跳水!降至200元,网友:终于等到了…… ·  23 小时前  
青岛日报  ·  价格大跳水!降至200元,网友:终于等到了…… ·  23 小时前  
宁德广播电视台  ·  出行请注意!宁德这条路将封闭施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ityif

北京规划建设 | 滨水线性公共空间更新带动区域转型的实践探索——以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更新为例

cityif  · 公众号  ·  · 2024-07-26 15:10

正文


由cityif与《北京规划建设》期刊联合推出的专栏【北京规划建设】,旨在实践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自1987年创刊以来,一直以"理性成就个性、高度成就深度"为办刊理念。一本表面上看似纯技术的期刊,实际牵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所有大问题。为人,是我们的唯一目的。





01

滨水线性公共空间更新的意义




1.1滨水线性公共空间是城市高质量生活的优势载体

逐水而居是人类从古至今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规则,城市因水而生,也被水塑造,临水而居是许多人心中的栖居理想。滨水线性空间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城市物质更新层面,更在于其承载的丰富公共生活和市民情感。一条成熟的滨水线性公共空间是市民重要的生活和休闲场所,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质量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



1.2滨水线性公共空间更新是撬动成片更新的重要触媒

滨水线性空间在城市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除了本身具有的优越生态环境资源禀赋外,往往还具有突出的交通优势和空间价值,聚集着在不同时期具有显著地位的标志性建筑和空间场所。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部分建筑和空间出现周期性衰落,但建筑布局和空间形态仍明显区别于一般城市地区。这种秩序相对清晰、空间意象明确的城市环境,借助科学谋划、规划设计、实施建设、运营策划等更新手段,联系事件与场所、生活与体验,打造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场景、新生活和新业态,能够进一步依托滨水线性公共空间更新提升沿线的价值,撬动周边成片更新与联动升级,是推动区域综合性更新的重要触媒。




02

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更新经验借鉴



明朝时期,皇家御马苑经常清洗和晾晒马匹的河道俗称“晾马河”,后谐音为“亮马河”。20世纪80年代前亮马河未有治理记载,进入新世纪,两岸高楼大厦等相继落地,污水直排现象屡见不鲜,污染严重。连续多年治理,污染问题有所缓解,但岸上空间分割管理,低效利用,存在安全隐患。两岸企业背对河道经营,市民常绕行河道。


2019年4月,朝阳区水务局牵头,联合区国资、交通、城市管理、园林绿化等相关单位以及朝阳文旅集团等运营企业,启动亮马河滨水空间更新改造,实施岸线整治、桥梁改造、慢行联通、景观亮化、河湖贯通、旅游通航等六大工程,实现了“横向串联、纵向通达”,以河道复兴带动城市片区更新,走出了水城共融的新路子,打造了营商环境的新优势,激活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综合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2.1区域统筹思考,精准定位更新目标

亮马河地理位置优越,西起使馆区,途径三里屯、农展馆与蓝色港湾商圈,是首都国际交往功能的重要承载区,也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点地区,其作为朝阳区关键公共滨水空间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图1)。随着城市更新进程的不断推进,扭转河道萧条荒芜的现状,重聚人气成为亮马河更新改造工作的关键任务。规划定位上,统筹考虑发展与安全、河道整治与区域更新等。一是对亮马河进行了充分的河道行洪作用论证。亮马河作为护城河的分流之一,流域主要的行洪功能实际由西坝河承担,从防洪安全角度,亮马河定位为城市景观河道,承担行洪功能有限,具有进行景观设计的先天条件。二是结合区域发展要求与周边主体诉求,通过深入调研各街道及沿线各社会单位主体,大数据客群分析,提出“文化和旅游高度融合、‘国际范’‘文艺味’‘烟火气’共融共生的水岸经济带,首都旅游消费的金名片”等设计定位。

图1 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区位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朝阳区水务局



2.2创新组织模式,凝聚政府市场与公众力量

2.2.1 政府方面,构建部门牵头,区级统筹的工作机制

区级高位统筹,破解难题。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之下,水务局组织谋划,率先完成滨水空间的治理,然后由各委办局实施其行业管理的部分,最终完成了亮马河及沿岸公共空间综合治理。


部门协同配合,疏通堵点。亮马河的治理不是“救河治河”的简单河道治理,而是水城共融的公共空间治理。区发改、规自、国资、水务、绿化、交通、城市管理、属地等各部门协同配合,建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齐抓共治的联动机制,共同完成岸线整治、桥梁改造、慢行联通、景观亮化、河湖贯通和旅游通航六大治理工程。


2.2.2 市场方面,强化规划引领,互利共赢的更新共识

首先,突出规划引领,双向谋划。主管部门主动对接沿线多家企业,多次至企业驻地,洽谈设计方案,介绍治理逻辑、空间使用预期、政企如何配合等工作方案,从经济发展、城市运作、河道治理多方面探讨空间提升对城市品质提升和企业运营发展的共赢策略。一是在建设前期,首先对沿线所有产权单位实施“一楼一图”的红线管控对接,明确责任边界。二是腾退对生态建设不友好的空间,留白增绿。三是充分考虑企业的经营发展诉求,并联合企业共同确定空间设计方案。四是广泛凝聚更新共识,充分吸引公众参与。由沿岸各经营主体、入驻品牌商户及企业、社会组织等成立亮马河联盟,明确联盟制度,多方主体参与共同维护、共同受益(图2)。

图2 亮马河联盟组织架构

图片来源:北京市朝阳区水务局



2.3先治理后更新,精细化设计提升品质

2.3.1 筑牢安全底线,提升水体质量,实施水岸共治

工作首先对亮马河进行分段清淤疏浚、挖拓和衬砌,提升河道的行洪能力,为后续更新改造打下良好基础。破解污水难题成为更新工作生态治理的第二步,通过实施“五水联治”(治污水、禁地下水、用再生水、蓄雨水、抓节水),对沿河24个排水口污水溯源治理,关停片区内绿化机井,禁止取用地下水,外调护城河再生水5万立方米/日,两岸绿地实施海绵措施蓄积雨水,敦促片区内近50家大用水企业创建高标准节水载体等一系列举措,亮马河水体污染问题得到明显改善。第三步是实施水岸同治,综合统筹建筑物、水源和水域空间,治水、修岸、绿化、修复和亮化建筑外立面,打开河道生态空间,拆除护栏、停车场等各种形式隔离,城市绿线、河道蓝线、生态红线“三线融合”,实现“建筑-绿地-水面”无缝衔接(图3)。

图3 水岸治理效果(友谊广场)

图片来源: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2023


2.3.2 打通河道堵点,辐射串联片区,精细化打造高品质空间

打通河道堵点,真正实现了全要素的贯通。一是绿道贯通,启动景观廊道建设工程,打造10公里全市最高品质滨水绿道,23个居民小区直达亮马河。二是慢行贯通,衔接各类滨水空间要素(图4)。三是水系贯通,修复退水闸,打通了亮马河、朝阳湖和红领巾湖。四是游船通航,从东三环燕莎码头到红领巾码头,全程旅游通航6公里。

图4 桥下空间慢行连通(好运桥)

图片来源: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2023


由线带面,向外延伸串接活力区,分段划片,差异打造主题体验区。打通周边购物商圈、休闲公园和沿岸的多个活力集聚区,串联三里屯、燕莎、蓝港等北京市重要商圈,围绕河道沿岸不同特点,形成“休闲生活段、活力商业段、文旅消费段、艺术生活段”四个相互关联又各具特色的水岸商业片区(图5)。同时还将以朝阳公园、郡王府为核心区域,带动蓝港、燕莎、红领巾公园等重点区域商业品质全面升级。

图5 重要水岸商业片区(燕莎段)

图片来源: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2023


细节精雕细琢、品质精益求精、资金精打细算,提炼出“亮马河质量标准”。明确如13°扶手、40厘米高座凳、5毫米木板缝隙、1勒克斯照度、凹缝砌石、样本段先行+交叉工程保护+关键工序止步、效果图还原等工艺和程序,为城市更新树立样板。着力“三边三化”,河道涉及“桥边、楼边和路边”实施“绿化、美化和亮化”,昔日“灰色空间”变成“金角银边”。



2.4文化传承交融,精准运营激发活力

亮马河文化底蕴深厚,流淌在血液里的大运河历史文化、见证北京发展成长的朝阳地域文化以及身处北京市对外交流、文化交融的前沿地带,时代赋予的国际文化交相辉映。更新工作深入挖掘“北京古驿”的新时代意义,将“一带一路”友好林、各国国花元素与雕塑巧妙结合,实现了国际文化在景观场景及植物意境中的表达。“一桥一景一故事”的打造以“桥形和桥名”为载体,将中国传统文化、朝阳地域文化和国际化气质融合展示。


精准定位客群,升级两岸产业。首农集团的花卉市场变身绿色食材品鉴区,亮马置业的牛肉面馆变身咖啡馆,蓝色港湾和好运街变成国际化滨水餐饮街(图6)。基于现有产业基础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文旅消费IP,围绕休闲娱乐、购物消费、美食餐饮,发展“四首”经济(首店、首牌、首秀、首发),促使商圈结构和品牌类型调整升级。

图6 沿岸产业升级(亮马河湾消费区)

图片来源: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2023


发展夜间经济,提升亮马河夜间游行品质。持续完善基础照明,补足建筑暗区;加快重点区域夜景观建设,开启多层次立体亮化工程;对标国际,精雕细琢,构筑靓丽的夜间风情水岸。城市的繁华与活力被灯光点燃,亮马河水岸国际范儿凸显,为市民休闲夜游提供了绝佳场所(图7)。

图7 亮马河夜景(蓝色港湾段)

图片来源: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2023





03

京沪经验比较与借鉴

——上海苏州河滨水地区更新案例



苏州河作为上海的母亲河,见证了上海中心城区更新进程,周边人文遗产丰富,工业文化底蕴深厚,上海第一家华商丝厂、荣氏家族福新面粉厂等建筑都曾闪耀着时代的光辉,该区域一度被称为“远东第一金融贸易中心”。但是由于早期市民、企业的环保意识匮乏,大量生产废水、生活污水被直排进河道,同时相关水体整治的政策规定不够完善,造成了苏州河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生态安全和市民的日常生活,两岸地区活力基本丧失。


1980年,上海市启动以消除黑臭为目标的第一阶段整治工程,以环境工程学科技术手段为主,同时进行两岸功能置换,创意产业引入和房地产开发,保护利用历史建筑资源。后续又进行了以稳定水质、绿化建设为目标的第二阶段和以改善水质为目标的第三阶段。经过二十多年的治理,曾经臭气熏天的苏州河重获新生,水质逐渐变好,筑牢了苏州河的人文生态本底。目前,苏州河正处在第四期综合治理工程的规划编制阶段。2020年底,上海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基本贯通开放,成为一条“有内容、有记忆、有活力”的海派风情博览带。如今,苏州河滨水区已然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和拍照“打卡点”,成为传承和展现历史文化内涵,创新协调现代城市生活需求与历史空间的融合典范(图8)。

图8 苏州河滨水地区城市更新前后对比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网站



3.1“线面融合”:滨水线性空间整治激发片区更新动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