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偏好的变迁史,即是最生动的生活史。品牌间最终竞争的,是对一代人生活价值观的理解,谁理解透彻,谁就更可能取胜
中国的消费市场升级
,
可能会孕育出一批高品质的本土品牌甚至是伟大品牌。只是大部分人可能都没想到
,
这个故事会发展得这么快。一项大型调查显示
,
从果汁、化妆品到牙刷
,
被国际大牌拿走的份额
,
正慢慢被本土品牌拿回来。中国城市快速消费品市场去年增长
3%
,
但本土企业销售额增幅超过
8%
,
相比之下
,
外国品牌只增加
1.5%
。
快速消费品市场的竞争
,
不仅需要过硬的产品质量
,
更考验品牌的市场贴合度和市场引领能力。
对于我国的产业升级而言
,
这是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中国品牌在这一领域的迎头赶上
,
和高铁等中高端制造业走向世界一样
,
值得称道。
有观察家分析
,
中国企业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的最大优势是
“
察言观色
”
:
及时捕捉个性化消费时代变动不居的需求
,
准确把握国际流行后适当加入中国元素逆向设计
,
面对喜好的变化可以更快掉头。而一些跨国公司发展乏力
,
正是由于决策与市场的分离造成了信息传递的
“
竖井
”
。同时
,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
削弱了国际大牌在大型百货店、超市、免税店的渠道优势
,
为国产品牌的崛起提供了另一个支点。
更懂消费者的产品设计、更轻便的营销模式
,
让国产品牌在市场升级的过程中获得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事实上
,
随着中国消费市场逐渐进入品质时代
,
打造一批优秀甚至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
,
并非遥不可及的事情。不久前
,
老牌化妆品牌百雀羚成为有美妆研发
“
诺贝尔
”
平台之称的国际化妆品化学家联合会
(
IFSCC
)
首位中国金牌会员
,
几乎同时
,
它的一次互联网传播
,
也惊艳了年轻人和营销界。百雀羚多向度的变身
,
只是中国本土品牌不断发展和转型的缩影。当前
,
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
产品运营
“
走下去
”
,
产品质量
“
走上去
”
,
在发展格局上
“
走出去
”
,
未来大有可期。
消费升级的过程
,
本质上是消费者自我价值认定变迁的过程。
消费的递进
,
就是生活观念的演进。品牌偏好的变迁史
,
即是最生动的生活史。
1954
年
,
欧莱雅推出的一次性剂量香波
,
被认为
“
彻底改变了法国人的卫生习惯
”
。今天
,
国货
“
滋源
”
先于海外竞争者推出大受欢迎的无硅油洗发水
,
抽纸从双层递进到三层
,
果汁由浓缩向鲜榨升级
……
本土品牌的优势
,
在于以更快的速度抓住了中国市场不断变化的品味。
从这个角度讲
,
品牌间最终竞争的
,
不只是价格高低、包装美丑、渠道宽窄
,
更是对一代人生活价值观的理解。谁理解透彻
,
谁就更可能取胜。
在理解本地市场方面
,
国产品牌有天然的优势
,
从一心扑向洋货到货比三家后选款国货的消费习惯变化
,
我们看得见国产品牌的成长。但是
,
这种成长离不开开放经济引领的市场竞争。几年前
,
时尚品牌
ZARA
从设计打版到制作上架两周完成的
“
时间哲学
”
还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
但随着
“
快时尚
”
理念的深入
,
类似的模式正如水银泻地一般在各行业播撒开去。因为开放
,
样板越来越多
,
因为开放
,
征服消费者的门槛越来越高。先模仿再赶超
,
差距则不断缩小
,
中国品牌的成长
,
决非一个不断本土化的剧本
,
而是一个始终打开大门拥抱世界的故事。
这场全方位的竞争
,
还有另一个面向。当我们欣喜于传音手机热销非洲、珠江钢琴畅销欧美、华为在世界各地掀起中国风潮时
,
可能德国啤酒、进口奶粉也在成为中国农村的新时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
对市场的理解及市场竞争都是双向的。中国市场的升级
,
给了中国品牌抢滩的机会
,
必须顺势而为
,
才能让诞生于中国的伟大品牌名单越写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