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萍火了。
就是那个参加数学大赛拿了全球排名第12的那个唯一女生。
关注度之所以这么高,是发现她只是一个中专生。
于是,各种赞誉纷至沓来,更有不少高校抛出橄榄枝,也有不少教育博主给其出谋划策。
咱也不懂教育,我只是大胆设想一下,如果让张雪峰给其做择校规划或者教育规划,答案将会是什么?
不可否认,姜萍是个“天才”,因为这样的成绩,靠努力是没啥卵用的,沈南鹏也曾热爱过数学,上海交大数学系毕业,但用他的自己的话说,上了大学后,发现了和同学之间的天赋差距,让他“放弃”了做一个数学家的梦想。
张雪峰一直是帮普通人择校的良心教育博主,虽然择校规划收费2万,但人家确实专业,对各大高校如数家珍,最主要可以根据你和你家庭的具体情况给予你最实用的建议。
你没看错,张雪峰除了考虑哪所学校你能考得上之外,还会根据你的家庭情况自身情况帮你再筛选一遍学校和专业。
核心原则是
“择业”
。
别的教育顾问还停留在择校择专业的层面,人家已经考虑大学4年后的择业就业问题了,你说能不贵吗?
张雪峰老师的建议真的适合大部分普通家庭的普通学生,谁大学毕业不追求有个高收入的工作啊?
虽然,现在看来本质上是提前预判
你做什么牛马
更合适,心里难免有些无奈,但考上大学毕竟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还是人生大事,也没时间考虑4年后的事。
说回姜萍,张雪峰如果还按照“
如何成为一个合格并赚钱的牛马
”的标准,那他一定建议姜萍去国内一流大学并留校当老师做教学和科研,这是一条最稳妥的路,就像北大的韦神一样。
姜萍这样的家庭,张老师应该不会鼓励她一心搞科研做基础研究的,得考虑“生计”问题。
有问题吗?
没啥问题,毕竟大部分人的第一需求就是先生存,再谈理想。
这年头,纯数学的基础研究”哪能赚什么钱”?
注定是一条清苦的路,且未必有结果。
这也是我国的现状,看看我们有无拿过和数学相关的学术大奖没?
因为基础科学的投入大、周期长,还不能变现,大部分专家和学者都去做“实用型”研究去了,功利得很。
这其实是我们和漂亮国在高科技领域差距这么大的最大原因。
华为的4G方案就是来自于一个俄罗斯的小伙子,而不是一堆北大清华等高校的高材生,任老爷子也说,很多国内的大学生靠名牌大学只是为了以后能找个好工作好待遇,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自己的专业,更甭提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一个课题了。
我们的很多大学其实也很“
功利
”。
很多老师及实验室的比拼的都是看谁拿到的科研经费多,而非真正开创性的研究,没人愿意冒险和失败,也没人愿意清苦。
如果你不信,你可以打听一下,现在的哪个大学教授不是“有钱人”?
“功利”或者说“务实”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大学的问题,是这个社会风气如此,这是一个鼓励成功而非失败的社会,这是一个一切向钱看的是社会,这是一个什么都讲究即时反馈的社会。
没有人有耐心。
可做学问,做科学家,研究基础科学,得耐得住寂寞,得发自内心的热爱而非为了钱去做研究和工作。
我知道,很多高校这么多年已经没啥真正的创新了,就美其名曰“微创新”,就像有些行业“微创新”把电动车叫成新能源车一样,主打一个“旧元素新组合”。
我不知张雪峰老师怎么建议,我倒建议姜萍去麻省理工等真正做研究的大学,什么耶鲁、哈佛等虽然排名靠前但不要去了,你们懂得。
去世界顶级的理工名校有个好处,你是真的去搞学术的,而不是和国内一样搞论文搞职称,也不会像很多其它名校毕业后的学生一样,学术上专业上没有作为,只好都去做了“留学教育”。
去麻省理工这样的名校毕业后有非常大的机会成为真正的数学家,国内名校没这样的土壤,含大家说的清北,如果非要选择国内名校更建议选“国防七子”,那才是真正做学问的地方。
国内大部分高校培养的是听话的“牛马”,非天才,姜萍留在国内大概率会被埋没的。
去国外深造,学业有成回来报效祖国,可能是姜萍最难但最正确且也最爱国的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