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寻找中国创客
Born for Maker!在这里,遇见最棒的创业者和投资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产业互联网大视野  ·  首批参会名单公布!本周五相约上海,一起研讨产 ... ·  2 天前  
首席营销观察  ·  苹果给16pro打广告,喊话iPhone13 ... ·  2 天前  
首席营销观察  ·  苹果给16pro打广告,喊话iPhone13 ... ·  2 天前  
独角兽智库  ·  硫化物固态电池最新大突破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寻找中国创客

上门服务被京东抛弃,O2O真的要完蛋了?

寻找中国创客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17-01-12 21:07

正文




记者 /曾庆雪 实习生 解旖媛

编辑 / 张慧敏




本文全长共2788字,阅读全文需5钟本质上,并非上门服务这种模式不行了,而是被资本裹挟的创业者,盲目地认为自己抓住了最大的生活痛点,却不知道这些很多都是伪需求,甚至违背了最基本的商业逻辑。



一个重磅消息的落地,让人不禁感叹,上门O2O服务再次引起大家关注,是因为死亡来临。


今天,京东到家宣布关闭上门服务,包括家政、保洁等。据京东方面透露,上门服务早在几个月前就没什么实际服务了,用户在京东到家更喜欢购买超市生鲜、水果。


这跟两年前完全不同。


上门服务曾是资本的宠儿,在2014年创投热潮里,各行各业的创业者借助资本支持,巨额补贴用户,迅速占领市场。


一元洗车、一元保洁……补贴大战让消费者享受到了不少红利。周鸿祎甚至说,全世界VC的钱,全补贴给北上广人民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提高不少。


然而烧钱过后,却是低频消费、巨额亏损带来的一地鸡毛。

从人人追捧到避之不及,上门服务遭遇的过山车式转变,成为这个时代资本游戏的注脚。


上门模式真的错了吗?



京东放弃“上门服务”


今天上午,网传京东到家将关闭,不过京东方面随后辟谣,称只是关闭上门服务。


京东到家CEO蒯佳祺今天在朋友圈回应了这件事,称躺枪被黑。京东对于网络传言的解释是:经过运营,我们看到京东到家的用户更习惯使用京东到家来购买超市生鲜、水果、零食烘焙、鲜花以及医药等商品,而非选择家政保洁等上门服务。为了将精力专注在帮助用户实现“1小时,超市生鲜送到家”这个使命上,我们将于近期暂时关闭上门服务的入口。


京东到家成立于2015年4月,刘强东当时称,“2015年将把精力主要放到京东到家上,京东到家的任务就是打败京东。”


一方面,京东到家布局线下便利店、农产品超市等,用户下单后,快速送货上门。一方面也接入了部分上门服务,比如保洁、家政等。


京东的电商基因,决定了京东到家仍然是一个以商品外送为主的电商平台。2015年8月,京东入股永辉超市,2016年4月,京东到家和达达合并,都是在商品外送上发力。虽然接入了上门服务,但一直不是业务重心。在上门服务最热门的时候,京东不愿落伍,如今局面陡然而下,砍掉也不觉得可惜。


做出这个决定的背景,是上门服务已经人人避之不及。



从资本宠儿到死亡上门

上门服务火热,始于2014年。从团购厮杀中挣脱出来的创业者,正绷紧神经,寻找下一个可能引爆市场的创业风口。


滴滴、快的燃起的补贴大战,让创业者看到了互联网改变人们生活改变的可能,之后,创业者借互联网之名,走进生活的方方面面,洗车、保洁、外卖、美甲,一时涌现。


彼时,上门服务是其中最大的一块蛋糕。站在风口上,迅速产生了一系列明星公司,比如e袋洗、e洗车、河狸家、博湃养车等。千团大战的经验告诉他们,只有做大用户量,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才不会被淘汰出局。


补贴是占领市场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最近北京人民生活水平上升了很多,因为全世界的VC投了几百亿美元,基本都补贴给北上广的人民了。”在寻找中国创客(ID:xjbmaker)落地论坛上,360董事长周鸿祎如是说道。


清科研究中心的一项数据显示,仅2015年上半年,中国创投市场投资金额共计82.45亿美元,其中北上广深四地融资额共59.76亿美元,占全国72.5%。


据时任e洗车CEO的张晶透露,为了培养用户上门洗车的习惯,e洗车不惜“烧钱”补贴,最多每个月要烧掉六七百万元。2015年5月,河狸家掀起补贴大战,将投入1亿元,这也是美业O2O有史以来最大的补贴行动。


巨额补贴的背后,站着大批慷慨的投资人。他们把创业者推向前台,并持续输送弹药。投资人李丰曾在多次公开演讲时曾说,上门者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消费升级带来的需求增长,在线下远远没有得到满足。基于这个逻辑,他投资了河狸家。


《品途商业评论》2016年初做了一个梳理,对市场上仍然顽强生存的89个上门O2O项目做了融资盘点,发现这些项目背后站着88家投资机构,其中IDG投了5家,经纬创投投了4家,可见资本市场对上门O2O项目的看好。


巨头也瞅准时机进入战场。2014年7月,58同城旗下的58到家发布,提供上门家政、上门美业等服务。2015年4月,京东到家上线。


巨头的入局让创业者胆战心惊。当时有行业观察者称,拥有巨大流量的上门服务平台,将会收割创业者打下来的市场红利。惴惴不安的创业者为了抵御巨头,开始更大规模的烧钱补贴,引入融资,期望高筑护城河。


但是谁也没想到,投资人的钱会有烧完的一天。



提升效率还是降低效率?



转变发生在2015年下半年。突然到来的资本寒冬,将依靠烧钱补贴用户的O2O拖入深渊。创业者发现,原先被投资人追捧的项目,突然之间成为不受人待见的“瘟神”。上门模式首当其冲。


“去年最火的O2O上门服务,我们一家都没投。”2015年下半年,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接受寻找中国创客(ID:xjbmaker)记者采访时说,上门模式最大的问题是降低了效率。


“一个美发师在店里一天可以服务二三十个人,在北京上门的话一天撑死服务两三个,虽然刨去了房租成本,但效率下降了十倍,意味着你的价格就要提高好几倍,如果用户不买单,那就是我们VC买单。上门服务提供的价值非常有限,但是效率严重降低。补贴一停,订单量立刻断崖式往下走。”


在陷入生存危机的上门项目中,汽车后市场O2O最为严重。


卡塔养车在宣告项目失败后,创始人撰文称,直到把钱烧完,他们都未能验证出一个趋势。


”低价、免费甚至亏损的输血订单难以持续支撑上门业务巨额的人工和运营成本,一旦没有资本接盘,还有多少钱能烧,还能烧多久,才能支撑到真正造血的到来而不至于倒闭?”


博湃养车的遭遇也让人唏嘘。博湃养车曾获得创新工场的早期投资,是当时的明星项目,找上门来的VC络绎不绝。2015年5月份,寻找中国创客(ID:xjbmaker)采访创始人吉伟时,他刚刚送走了京东投资部的人。不久之后,博湃顺利拿到京东、易到 1.1 亿元的B轮投资。


最鼎盛时,博湃养车推出“百城万人计划”,称在2016年底之前扩张到100个城市,并拥有1万名技师。他坚持认为“做得越深、越重,才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可是他未来得及验证自己的理论,资本市场就迎来了寒冬,敏感的投资人发现,之前非理性的投资很可能让自己和出资人血本无归,他们捂紧了钱包,变得更苛刻。重模式的烧钱难以为继,加上C轮融资失败,博湃养车最终因资金链断裂死亡。


资本催生的伪需求违背商业逻辑



上门服务集体滑坡,问题出在哪里?


上门服务有两种模式,一是让传统行业触网,将原本就需要到家提供的服务搬到线上,比如保洁、保姆、月嫂、维修、快递等。这一批创业公司出现后,取代了很多线下的小型中介机构,也推动很多线下公司转型。二是改变消费场景,把原先需要到店完成的服务,改为到家完成,比如美甲、美容、按摩、洗车、洗狗等。


经纬创投高级投资经理林翠认为,对于第一种形态,是可以革掉传统服务行业的命的,人们需要考虑的只是怎么革命最有效。这种模式对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将极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重构成本机构,降低门槛,带来更大的用户群。


但对第二种,创业者和投资人都要警惕,要看增量市场是否存在。


“如果没有增量市场,你就要考虑怎么和到店服务共享这个市场。如果最后分析下来,到店还是整个市场的90%,你非常努力的只做到了10%,还不如不做。”


在很多投资人看来,很多创业项目其实没有增量市场,而是被补贴催生出来的订单,比如上门按摩,它的客户基础很小,无论是消费场景还是用户习惯,都不成气候。而且,上门按摩还存在着隐私的问题和安全隐患。


另外一点,是看财务模型是否合理,是否可以支撑商业模式。“对于上门服务在一百块钱以下的,我都不乐观,特别是对一线城市来说,交通成本不可能不考虑,在交通上浪费掉的时间由谁来买单?”林翠说。


河狸家的创始人雕爷也认同这个逻辑。他曾告诉寻找中国创客(ID:xjbmaker),上门这件事本来就不是给屌丝准备的。手艺人上门,一天最多能到三到五单,高客单价是必然,如果用户觉得自己的时间更值钱,那自然会使用上门服务。如果是穷屌丝,还是乖乖到店消费吧。


所以,本质上并非上门服务这种模式不行了,而是被资本裹挟的创业者,盲目地认为自己抓住了最大的生活痛点,却不知道这些很多都是伪需求,甚至违背了最基本的商业逻辑。

 


 



点击 关键词 查看往期内容


周鸿祎 | 张泉灵 | 徐小平 | 李开复 | 柳传志 | 黎瑞刚 | 林依轮 | 杨浩涌 | 戴自更 | 俞敏洪 |  张近东 |  井贤栋 | 田溯宁 | 郭为 | 汪潮涌 | 张近东 | 孙继海 | 陈彤 | 汪丛青 | 刘作虎 | 冯大辉 | 吴甘沙 | 邱浩 | 毛大庆 | 张维迎 |  胡彦斌 | 盛希泰 | 阎焱 | 李丰 | 熊晓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