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川大叔
相处关系助推者,生活不易;伴你成长,治愈所有不开心。让更多的家庭越来越幸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比亚迪汽车  ·  不止智驾 全面进化 | ... ·  昨天  
比亚迪汽车  ·  汉家族智驾版|助力通勤一路顺风 ·  昨天  
比亚迪汽车  ·  腾势N9全球预售启幕 ·  2 天前  
蔚来  ·  你与春天的距离,就差一场雨 ·  6 天前  
高工智能汽车  ·  AI汽车新风向:「死磕」AI底盘,引爆线控底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川大叔

给你一份信任清单,你会如何排序?

南川大叔  · 公众号  ·  · 2018-08-22 21:08

正文

设想这样一种情况:很幸运的,你手里有千万元的资产;但是情况特殊,你需要委托一个人帮你处置这份资产。


现在,一张白纸摆在你的面前,你需要写下一个委托者的名字,你会写谁?


仔细思索,慎重应答。


我想,很多人思虑再三后,会写下父母的名字,也可能是另一半的名字,如果你已经有了孩子并且他足以完成这件事,你也许会写下孩子的名字——这些都是家人的名字。


可是除去家人之外,你还会写下谁的名字?你的同学?你的同事?或者是交集虽少但足以让你信赖的某个朋友?


不管你写下谁的名字,信任的奥秘就在这名字背后。


我们选择信任,

是因为我们相信“行动背后的掌控感”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信任”似乎成了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大概是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太多,多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情都是点到为止的程度,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该信任谁而发愁。


我们的信任名单上大体会有个等级序列:排在第一梯队的是父母妻儿;第二梯队的是挚交好友;再往下一个梯队,大概是一些泛泛之交了。


这似乎有悖于逻辑,因为从时间上看,年轻人和朋友相处的时间是明显多于家人的。如果左右信任程度的不是“时间”,那又该是什么呢?


我想,真正左右信任感的因素,大概是“行动”吧。


这种观点也被罗振宇所接受,在《知识就是力量》这样一档知识脱口秀栏目中,罗振宇就提出一个观点,真正左右我们信任感的,是“行动背后的掌控力”。

举个例子来说吧,你手头有一项工作,时间紧迫个人无法完成,你需要选择一个搭档。你会选择谁呢?这个人未必是跟你相识最久的老同事,也未必是跟你交情最深的好朋友,但他一定是能跟你分工协作的好伙伴。他是否能“掌控”工作的进度,成为你选择信任他的重要原因。


这样一种观点也解释了生活中无所不在的“信任”问题。因为人和人的一切交往,归根到底是一种协作,而协作绝不是靠嘴说说就能达成的。恋爱关系是对彼此未来的协作,家庭关系是对共同生活的协作,工作关系是对事业的协作。我们选择和谁协作,关键就在于这个人能否和我们一起用行动把控好整个事态的发展。如果他无法把控,我们就会丧失信任;如果他能够把控,我们就会逐渐增加信任;如果他十分出色,可以把控绝大部分情况,我们就会绝对信任。


通过行动去把控事件的发展,这才是决定我们信任感的重要原因。


而这也决定了我们的信任名单上各个等级的排序。


我们想要收获信任,就去想想做了什么


现在换个角度,假如是你身边的人,而非你,面临着本文开篇的抉择,你觉得几个人会写下你的名字?


仔细思索,慎重应答。


我想很多人敢说父母会写下自己的名字,自己的另一半会写下自己的名字,但很少有人敢保证朋友会写下自己的名字。


难道信任的边界真的以家人为“分界线”么?当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听到过无数的故事,在危难关头,一个人把一切托付给朋友。

其实之所以不敢保证收获他人足够的信任,还是因为自己的行动太少。


美国有位著名作家,叫戴维·布鲁克斯,他曾提出过一对概念,叫“简历美德”与“悼词美德”。


这是一对很有趣的概念。所谓“简历美德”,是大家面试时写在简历上的东西,比如“善于协作”,比如“文字出众”,而“悼词美德”则是一个人离世后,大家来参加他的追悼会,能面对死者说出的东西。这是对一个人真正的评价,是每一个人的生命之火熄灭后留给世界的一束光。


我们的“悼词美德”都有什么呢?这份“悼词美德”上的评语,才是决定自己能收获多少信任的基石。


设想一下自己的朋友,在谈到自己的时候,能说些什么。如果他无从谈起,那只是因为自我的人生修为不够——我们实在做的太少,不足以赢得他人的信任,不足以让人敢于对我们做出恰当的评价。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正如罗振宇在《知识就是力量》这一栏目中所说,就是用日积月累的行动去获取信任,多做一些值得信任的事并让大家知道。


与其承诺太多,不如先做后说


我有一个同事M大概就是善用“行动”以获取信任的一类人。

M是个偏内向的人,平时话也不多。每当领导交代任务的时候,M表现的并不很积极,但每当有大案子,领导总会交代给M去做。


这让我们感到很疑惑,按理说重要工作肯定要交给积极性高的人去做,可领导为什么偏偏选择沉默寡言的M呢?


这事直到一次团体聚餐才弄明白,原来M尽管话说的不多,但是入职三年以来,却做到了很少有人能做到的事。


“M这个人啊,每次我给他安排工作的时候,他都显得不能胜任,但是他给我约定的时间,肯定按时出成品,三年来从没有拖延过一次。”领导在饭桌上说,“而且你们可能不知道,交给他做的事,一旦结束三天内,他都会上交一份总结,春节也不例外。”


最后领导评价说:“M是一个谨慎,堪大用的人。”


听完领导的这番话,同事们恍然大悟。

相较于大家的乱夸海口,M更多的是低调任事,不做空头承诺。

相较于大家的四处瞎忙,M更多的是始终如一,传递有效信息。


这,也让他收获了领导的信任,最终成为独挡一面的人物。

这正如罗振宇在《知识就是力量》中所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