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
【拆机显示iPhone 8系列手机基频芯片,仍同时采用高通与英特尔双重供应】由于苹果(Apple)与高通(Qualcomm)间的专利权利金争议尚未出现落幕迹象,再加上越来越多业者加入反对高通权利金政策行列,外界无不好奇苹果新款iPhone 8系列手机是否会舍弃高通基频(Baseband)芯片,全然改用英特尔(Intel)或其它业者提供的解决方案。不过随著新款iPhone 8系列手机正式上市,最新拆解报告显示,iPhone 8系列手机仍然一如前代iPhone 7系列产品同时采用高通与英特尔的调制解调器芯片。(DIGITIMES)
【超微Vega仅获短暂甜头,NVIDIA下半年重启GPU反攻号角】超微(AMD)在2017年推出全新Vega系列绘图芯片(GPU)产品线,欲以此吹起反攻NVIDIA号角,虽据调查确实因此稍微蚕食NVIDIA GPU些微市占率,但由于Vega系列GPU等于是与NVIDIA 2016年版GPU产品线在做竞争,Vega系列在效能及功耗表现上也没有特别突出,加上NVIDIA已于2017年推全新GPU产品线、预期2018年将再推新款GPU产品线,可望带来更高的性能表现,因此预期即使超微GPU上半年尝到些微甜头,但NVIDIA可能将再掀起市占反攻号角,对超微可能再度形成威胁性,值得持续观察。(DIGITIMES)
【GF再推12纳米LP制程,于7纳米前先抢占市场】GlobalFoundries于20日宣布计划推出一全新12纳米领先性能(Leading-Performance;LP)版本FinFET半导体制程技术,预期将较该公司既有14纳米FinFET制程提供逾10%性能提升及15%电路密度增加的效能表现。这也是GlobalFoundries第二个12纳米制程,实际上GlobalFoundries于2016年9月曾宣布名为12FDX的12纳米FD-SOI制程技术,2016年7月也曾首度提及12纳米制程,新宣布的12LP制程为对既有12纳米FD-SOI制程的补充。根据SemiconductorEngineering及Nasdaq网站报导,GlobalFoundries表示,藉由12LP制程将满足从人工智能(AI)及虚拟实境(VR)、到高阶智能型手机与网络基础结构等对最严苛运算密集型应用的处理需求,宣称可较其它现有12纳米FinFET晶圆制程技术具备充分竞争力。(DIGITIMES)
【半导体大厂跨向EUV世代,DRAM厂负担沉重,投资门槛大增】全球7纳米制程大战一触即发,在半导体巨擘台积电、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英特尔(Intel)齐步采用下,象征极紫外光(Extreme Ultraviolet;EUV)微影世代即将来临,值得注意的是,EUV下一个战场将瞄准10纳米以下(1Z纳米)的DRAM技术,由于大幅垫高下世代DRAM生产成本,除了三星之外,SK海力士(SK Hynix)、美光(Micron)是否会大举跨入,恐是个大问号。ASML指出,半导体三大技术包括晶圆代工逻辑制程、DRAM技术、3D NAND技术中,只有3D NAND技术还用不到EUV机台,晶圆代工会在7纳米世代导入EUV技术,而DRAM制程发展到10纳米以下或是相当于1Z纳米制程世代后,亦需要导入EUV技术。(DIGITIMES)
【AMD明年第2代Ryzen和Vega将采12纳米LP制程】超微(AMD)宣布第2代Ryzen中央处理器(CPU)和Vega绘图处理器(GPU)2018年将采用GlobalFoundries的12纳米LP(低功耗)制程,第1季开始量产,并且在不久后上市。超微年初的FAD分析师会议也曾透露,未来3年内将推出两个新架构,接替现有的Zen CPU和Vega架构。目前的Zenx86 CPU是使用14纳米技术,新版Zen 2和Zen 3设计将基于7纳米和7纳米+(7nm+)。Vega的后继者将为Navi和一款尚未定名的新世代架构,同样也是采用7纳米和7纳米+。(DIGITIMES)
晶圆制造
【2017年全球晶圆代工规模达538亿美元,台积电稳居领导地位】随著台积电、GlobalFoundries、联电与中芯国际等纯晶圆代工业者(Pure-Play Foundry)纷纷采用40纳米以下高阶制程技术进行生产,虽然该高阶制程晶圆代工整体销售额仍然低于40纳米以上制程销售额,但高阶技术已成为推动全球纯晶圆代工市场销售额成长的最主要力量。调研机构IC Insights最新修订显示,2017年全球纯晶圆代工业者市场销售额将年增7%,达538亿美元。其中40纳米以下高阶制程晶圆代工销售额年增18%,达215亿美元;40纳米以上制程销售额仅年增1%,达323亿美元。(DIGITIMES)
【三星、GlobalFoundries要从FD-SOI淘金,中国抢矽晶圆搭物联网、车用、5G列车】有别于主流的7/10纳米先进制程,另一股FD-SOI风潮成了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和GlobalFoundries在中国力推晶圆代工业务的新亮点!三星挟问鼎全球最大半导体厂的闪亮光环,晶圆代工业务执行副总暨总经理E.S. Jung公开高声宣示,相信很快就看到FD-SOI突破FinFET光环,且下一代18纳米FD-SOI问世不会等太久。(DIGITIMES)
显示面板
【2Q17全球显示器出货量为2,850万台】IDC公布全球季度PC显示器出货报告,2017年第2季全球PC显示器出货量为2,850万台,虽然年减6.4%,但部分市场表现疲弱可归因于去年同期基期太高,相较上季也下滑1.2%,是2014年以来首次出现连续2季下滑象。的现2017年第2季排名居首的戴尔(Dell)全球市占率为19.5%,出货量超过550万台,中东欧市场年增21.3%、加拿大年增35.8%、西欧年增20%,年增率最高的屏幕尺寸包括42.5寸、23寸和34寸。其次为惠普(HP),第2季出货近400万台,市占率为13.9%,美国市场年减8.7%,亚太地区(不包括日本)年减1.3%,整体年减0.7%。第三名联想出货量超过280万台,季增11%,主要驱动力来自美国市场季增31.9%,亚太地区(不包括日本)季增17.5%。(DIGITIMES)
【OLED面板供应紧缺,面板厂力拱Mini LED导入量产】随著高阶智能型手机和电视产业竞相导入OLED面板,带动市场需求急增,然而全球OLED面板供应遭到韩厂独霸,为了加快脚步反制OLED势力壮大,据悉,面板厂及终端品牌业者已分头规划将力拱Mini LED导入液晶背光应用,并将Mini LED作为直下式LED背光设计,不仅显色性及厚度与OLED面板性能并驾齐驱,也可以发挥Local Dimming的优势,由于目前已有多款产品进入设计阶段,预计2018年将可望挑战现有的高阶OLED显示应用,并为相关供应链带来具体营收贡献。(DIGITIMES)
【2022年OLED面板市场规模达413亿美元】由于多家电视业者推出OLED电视,加上苹果(Apple)采用OLED面板的iPhone X正式公开,OLED面板市场前景更被看好。日本市调机构Fuji Chimera Research公布最新OLED市场预测,估计2022年全球OLED面板市场规模将达4.61兆日元(约413.6亿美元),约为2016年实际值的3倍。根据报告,OLED电视的出货量2022年将达1,100万台,是2016年的12.9倍;只是OLED面板产能仍不及液晶面板,OLED电视偏向高阶领域,中低阶电视市场仍以液晶电视为主。相较之下,手机用OLED面板与液晶面板将在2019年面临交叉点,OLED面板届时市场规模将达2.59兆日元,超过液晶面板的2.44兆日元,高阶智能型手机的OLED化趋势难挡。(DIGITIMES)
【Micro LED大尺寸布局脚步加快,瞄准高阶显示屏、OLED TV左右开弓】随著韩系面板厂及国内厂家前仆后继大举投入OLED面板厂房,据估计,未来全球将新增15~22座OLED厂房,Micro LED后势成长潜力虽然受到看好,但业界指出,OLED面板实力正逐渐壮大,预料不久后就将大举朝向大尺寸发展,一旦OLED势力延伸至大尺寸应用,Micro LED面临时间竞争压力也日益严峻,可能仅能固守利基市场,目前各家正在加快脚步投入,包括工研院与聚积合做Micro LED超小间距显示屏、Mikro Mesa发展不拼接的55寸大尺寸TV应用等,均预计2018年将可看到先导产品陆续问世。(DIGITIMES)
交通工具
【电池容量竞争时代告一段落,40kWh渐成电动车主流】全球电动车业者改变策略,避免无上限提升电池容量的竞争,改采提升实用性的策略。以高效能零组件和车体轻量化提升燃料比,维持适当规模的电池以降低价格负担。充电基础建设迅速扩散,也大幅降低需要搭载大容量电池的必要性。目前乘用小客车电池容量以可行驶200公里以上、接近300公里的40kWh为主流。报导指出,汽车业者透过汽车轻量化等提升燃料比,同时减少体积大的油箱容量已成为趋势。全球正迅速加强电动车充电基础建设,大幅降低汽车搭载大容量电池的必要性。(DIGITIMES)
智能手机
【Google发布会不离AI优先,五大硬件新品登场】10月4日,Google在旧金山发表一系列结合机器学习技术的新产品,包括Pixel 2/2XL手机、Google Home Mini/Max智能音响、Pixel Buds蓝牙耳机、Pixelbook笔记本电脑、Google Clips相机等。Pixel 2/2XL两款全新的Android 8.1 Oreo手机于10月4日开始预售。Pixel 2/2XL特别加强相机功能,HDR、光学防手震和大量影像处理功能都有所提升,而且挤压手机侧面就能启用Google Assistant。Pixel Buds是Google推出的首款无线耳机,与安装Google Assistant的Android手机配对时,Pixel Buds可发送通知、阅读信息和播放音乐。若搭配Pixel或Pixel 2使用,就能用40种语言的实时翻译功能与人对话。(DIGITIMES)
【苹果iPhone X让供应链采购比重倾向韩国】有最新数据显示,因苹果(Apple)新一代iPhone X搭载OLED屏幕以及3D脸部辨识功能,使得苹果对供应链采购的比重由台湾倾向韩国。据彭博(Bloomberg)供应链分析功能显示,苹果付给韩国供应商的成本由一年前的16.45%升至17.36%,包括对OLED供应商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以及3D传感器和双摄影镜头供应商LG Innotek等在内。反观同期对台湾供应链采购成本则由9.08%降至8.09%。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第1季,苹果支付供应商的成本中,有7.63%支付给三星,LG Innotek则拿走1.76%。预计随著未来iPhone X上市后,相关比例还可能再攀升。(DIGITIMES)
【传三星重启屏幕向内弯折技术研发,加速折叠式手机商用化】传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最近重启屏幕向内弯折(in-folding foldable)智能型手机的研发。就屏幕可弯折的手机而言,可分为向内(in-folding)与向外(out-folding)两种,原本三星专注向外式技术,但最近突然重启已中断的向内弯折技术研发,加上三星高层日前的发言,预计三星不久之后就会让折叠式手机商用化。业界人士解释,因为向内弯折已累积许多技术经验,相较于向外弯折,向内弯折算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可望较快进入商用化。然而,对于是否为了让产品较快进入商用化,因而改变了弯折方式的种种臆测,三星高层则是不愿正面回应。(DIGITIMES)
人工智能
【CIRP:亚马逊拿下76%美国智能音响市占】近年来科技业大厂竞相捞过界寻找更广阔的舞台,例如电子商务大厂亚马逊(Amazon)在智能音响市场便表现地相当出色,其Echo系列更以逾7成市占称霸美国智能音响市场。美国消费者情报研究伙伴(Consumer Intelligence Research Partners;CIRP)发布的《家用自动化装置》(home automation devices)最新报告指出,亚马逊的Echo系列在美国智能音响市场拿下76%的市占率;Google Home则取得剩下的24%市占。(DIGITIMES)
【NVIDIA黄仁勋:摩尔定律已终结,现与国内AI五巨头合作】继英特尔(Intel)10纳米制程在北京全球首发之后,NVIDIA创始人黄仁勋26日在北京GTC大会开场演讲中,斩钉截铁称:摩尔定律已经终结!同时他也宣布NVIDIA围绕GPU为中心的计算生态,已获得国内人工智能(AI)五巨头的青睐,都积极使用NVIDIA GPU产品与平台。NVIDIA展示了最重要的产品TensorRT 3,TensorRT 3一款AI推论加速器,支持所有框架、所有机型。有了TensorRT 3,未来不需要庞大的资料中心,能面对更多样的应用,可以节省更多的钱。目前国内AI五巨头: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科大讯飞都已采用了NVIDIA的推论平台。此外,NVIDIA也与海康威视联手,利用TensorRT,发布端到端的智能视频解决方案,目标是直接从视频中语音搜索寻找答案,未来能广泛落实到智慧城市相关领域中。(DIGITIMES)
【英特尔宣布投入自主学习芯片Loihi开发】英特尔(Intel)宣布开发以14nmFinFET制程制造的自主学习神经元芯片。英特尔表示,这款芯片能代表13万个神经元和1.3亿个突触。根据eeNews Europe报导,有别于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其它深度学习处理器,这款名为Loihi的测试芯片使用异步尖峰模型来模拟神经元和突触行为,与动物大脑行为更接近。Loihi芯片具有异步神经形态多核网格,支持一系列稀疏、分层和循环神经网络拓扑,每个神经元能与数千个神经元通讯。每个神经核心包括1个学习引擎,可在运行期间加以编程,以适应网络参数,并支持监督、无监督、强化和其它学习范例。(DIGITIMES)
【2027年前AI市场规模估将暴增逾43倍】人工智能应用越来越广泛,潜在商机不容小觑,研究机构推测2017~2027年间,AI市场规模将暴增43倍,其中占最大部分,也是成长最快速者为深度学习。据Future MarketInsights预测,2027年前AI市场销售将由2017年时的117亿美元增至5,162亿美元,换算之下年复合成长率(CAGR)达46.1%。其中,银行、金融服务和保险(BFSI)领域AI销售CAGR为48.6%,将由目前的3.81亿美元增至161.52亿美元。健康照护方面的销售将由1.32亿美元增至56.94亿美元,CAGR45.7%。零售市场销售预估增长46.5%,由1.64亿美元增至75.12亿万美元。深度学习领域估计由4.75亿美元增至262.31亿美元,CAGR 49.3%。机器学习)销售由2.78亿美元增至127.79亿美元,CAGR 46.6%。硬件销售由4.84亿美元CAGR 43.9%,成为183.73亿美元。(DIGITIMES)
短期板块持续整体上涨面临估值瓶颈,消费电子行业竞争加剧。
【中信证券研究部 电子行业研究团队】
徐涛
中信证券电子组首席分析师
电话:010-60836719
手机:136-9149-1268
邮件:[email protected]
晏磊
中信证券电子组分析师
电话:010-60836719
手机:139-1018-3841
邮件:[email protected]
胡叶倩雯
中信证券电子组分析师
电话:010-60834773
手机:185-1808-0960
邮件:[email protected]
-------------------------------
特别提示: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仅供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在新媒体背景下观点的及时交流。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
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所提供的卖方研究服务主要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其他类型的投资者在分类结果和分类结果和评级结果评级结果与卖方研究服务风险等级相匹配的前提下,在接受卖方研究服务前,还应当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对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进行充分的了解,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
关于本资料的性质。本资料的性质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该项服务通常是根据专业机构投资者的需求或特点,基于特定的假设条件和研究方法所提供的中长期价值判断,或者依据“相对指数表现”给出投资建议,而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因此不能够等同于带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投资操作性意见:(1)该项服务所提供的分析意见仅代表中信证券研究部在相关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因此,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2)该项服务是一项“标准化服务”,侧重于提供中长期的投资价值判断和相对指数表现。其所包含的观点及建议并未考虑每一位使用者的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目标、需求等个性化情况,也不涉及每一项具体投资决策的“选股”和“择时”判断,因此,不能够将其视为针对特定投资者的、关于特定证券或金融工具的投资操作建议,也不是或不应被视为出售、购买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
关于使用本资料的注意事项以及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在关键假设条件下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如:给予个股“买入”投资评级,并不等同于建议在当前时点/当前价位执行买入的投资操作)。(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性。中信证券对本资料提供的分析意见并不进行任何形式的担保或保证。以往的表现不能够作为日后表现的佐证或担保。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情况并配合其他分析手段。投资者在使用该项服务辅助进行具体投资决策时,还需要结合自身的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中信证券并不对使用本资料涉及的信息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4)为避免对本资料及其对应的证券研究报告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逻辑及其关键假设、投资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
需要明确的是,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使用相关服务。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法律声明:
本订阅号中信研究(原始ID:gh_294e097afc75)是由中信证券研究部建立并维护的官方订阅号。若未经中信证券官方核准,其他任何明示或暗示以中信证券名义建立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的订阅号均不是官方订阅号,订阅人在阅读、使用相关订阅号信息前还请务必向中信证券销售人员或客户经理进行核实。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订阅人及其他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中信证券事先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者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中信证券未曾对任何网络、平面媒体做出过“允许报道相关内容”的日常授权。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媒体约稿等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如因侵权行为给中信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中信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