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森的代表作《20世纪思想史》向读者展示了一部拒绝被简化的思想史。在简史横行的今天,沃森是不走捷径的那个人。近日,由译林出版社、单向空间和《钱江晚报》联合主办的“思想如何塑造20世纪:彼得·沃森《20世纪思想史》新书对谈”在杭州举行。
原文 :
《彼得·沃森:思想塑造时代》
作者 |
实习生 周静研
图片 |
网络
彼得·沃森是一位以思想史著作闻名世界的英国史学者。与他人不同的是,令他着迷的并非帝王将相的政治史,而是影响人们思考和生活方式的思想史。
沃森的代表作《20世纪思想史》向读者展示了一部拒绝被简化的思想史。在简史横行的今天,沃森是不走捷径的那个人。
传统的思想史往往等同于哲学史,或被贴上“政治”“宗教”“科学”等标签。沃森的做法并非如此。
在《20世纪思想史》中,所有学科得以汇集交融,如果将20世纪视为一片浩瀚无垠的海洋,那么在沃森的作品中,它是由数条时而并行、时而交叉的河流交织而成的。物理学、宇宙学、化学、地理学、古生物学、考古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哲学……任一思想闪现的火花都可能被沃森注意到,信手拈来入作。
他不仅实现了“跨学科”,更达到了奇妙的“超学科”。
在沃森笔下,各学科的思想板块以一种非常有机的方式相连。
这得益于他思想与艺术性并存、创造力非凡的叙事能力。阐述社会达尔文主义时,沃森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克鲁泡特金、优生学运动和现代主义小说《黑暗的心》;而手握实用主义的线索,他不仅将传统意义上的实用主义哲学家一路串起,甚至延伸到纽约第一座熨斗大厦、莱特兄弟的飞机实验、垃圾箱画派及大卫·格里菲斯对电影工业的贡献。这是一部按时间线排列的思想史,散乱知识借此得以神奇地串联在一起。
书中的主题转换同样出色。
如说到1922年时,沃森写道,这一年,艾略特和乔伊斯各自出版了自己的巨著,希特勒受邀至柏林的国家俱乐部发表演讲……同年,一支探险队离开伦敦,开赴埃及,希望能在那里找到古典时期最伟大的帝王遗踪——图坦卡蒙。瞬息之间,沃森将话题从政治和艺术转向了考古学,这种意外的主题跳跃流畅而巧妙,令人不由惊叹。
“思想产生在人的身上。写思想史不能只写思想本身,而不说提出这样思想的人。”一旦写到人,沃森便有更多空间挥洒,将精细鲜活、饶有趣味的细节一一填入。一本书总会包罗大量细节与零散证据,作者要做的是建构一个框架。
在这样的帮助下,读者每看到不了解的知识,都能惊奇地发现它并非孤立,而是紧密地嵌在思想叙事的框架中。
尽管斯诺与李维斯之间的论争已经结束,但人文与科学之争却延续至今,且依然对当下的知识界产生着强大影响。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常不愿意接受科学成为世界主导的现实,文科教授也极少愿意阅读科学论著。
而沃森在广泛猎取众多科学领域的知识后,对20至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之争给出了论断。
20世纪,科学的时代已然成熟。长远回溯,早在18世纪五六十年代,两股强大的联合力量——对能源的发掘和对自然的发现——有力推动了科学的进一步分化,众多新学科涌现。在这样的学科发展基础上,19世纪,物理、生物和化学学科方面的进展,如粒子物理学、遗传学等,无疑都对20世纪科学的飞速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同时,20世纪也可以说是一个心理学世纪。自1901年弗洛伊德出版《梦的解析》,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精神分析和精神分析师,20世纪,人类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并逐渐学会用一种新的语言进行自我表达,采用新的方法关注人的心理变化。
展望21世纪,沃森相信已出现的重大科学进展可能导致一些预言成真,如基因工程的巨大进步势必为社会带来大量道德和伦理问题,这些困境是科学家无法以一己之力解决的。这是今后人文学家与科学家可以联合发力的研究方向。
而在世俗世界,人们最关注的可能是随着时代的急速变更,我们未来该如何共存,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又该如何调节。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与磨合的问题。沃森认为中国老年人与年轻人间的相处经验值得效仿。在西方,大量老人居住在养老院,但在中国,他们可以与年轻家人和谐地同住一个屋檐下。老龄化将是以后两代人需要面临的重大挑战。
在价值立场趋于极化的当今,一个人想要发表跟大多数群体不同的意见时往往遭遇消声,或因为受到的舆论压力太大而不敢说话。
可贵的是,沃森的思想立场中正而开放,《20世纪思想史》正是他宽容态度的集中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