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电独家”记者 崔忠芳
“纪录片就像架在炉子上的一壶水,作为一个从业者,我看到水壶里冒得水泡越来越多、越来越快,虽然我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开,但是离沸腾已经不远。”北京三多堂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晓蒙如是评价纪录片的产业前景。
三多堂作为一家有着18年历史的民营公司,长期致力于人文类纪录片的创作。2011年,三多堂在行业内率先引进风险投资,2014年挂牌新三板登陆资本市场。
多年来,三多堂在纪录片行业一直处在引领的位置。如今,三多堂给公司定下的目标是,做“中国最好的非虚构视频内容提供商”。
三生万物,多士以宁
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的高晓蒙在大学时就种下了纪录片的基因,“当时在电视系,大家都认为拍纪录片是做电视最高的追求。”之后,他与另外两位合伙人成立了三多堂。
三多堂的资料库里整整齐齐地码了十几排往期的资料和作品,有点小型图书馆的味道。三多堂生产大大小小的作品近百部,在节目的质和量两个方面,在行业内都是领先的。
三多堂制作了《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汉字五千年》等大型纪录片,也摘得了中国纪录片的几乎所有最高奖项。2014年,三多堂被主管部门评为“年度优秀制作公司”,成为设奖三年以来获此殊荣的唯一一家民营公司。
多年来,三多堂以“全球视野、历史眼光”作为创作理念,创作团队的足迹遍布全球,即使是人迹罕至的非洲,也在其中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过拍摄。该公司现有员工80余人,涵盖了导演、策划、摄影、制片、后期制作、宣发等各个工种。
由于经历了各类纪录大片的历练,这支团队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在纪录片领域内,无论是跟体制内的电视台还是在体制外的社会制作机构相比,三多堂的创作团队在履历和团队规模方面都殊为可贵,这也构成了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三多堂的片子都是自己做的,这是我们公司的一个特色。”高晓蒙说。在节目圈,制作公司通常不养摄影师,而三多堂却有自己的摄影部。
除此之外,三多堂2014年成立了拥有北京最好录音棚的响鼓音乐文化公司,为陈奕迅、费翔、朴树等艺人录制了专辑。在2016年第五十三届台湾金马奖入围的5首“最佳电影主题曲”中,有两首是在响鼓录制的。
纪录片市场其实很大
在纪录片行业里,专门做纪录片的公司少之又少。过去三多堂的业务主要是系列纪录片和宣传片,纪录片业务占到80%~85%,这实属难得。
高晓蒙解释说:“纪录片的盈利模式一直是一个问题。三多堂做了多年的纪录片,主要还是承制居多。这种运营模式的好处是公司运作会比较平稳,不过公司营收也只能停留在收取制作费这样一个微利水平上。”
这种情况在这两年有了改观。纪录片市场的投资呈现多元化趋势,除了电视台、政府机构,大型企业和新媒体也是逐渐形成的纪录片平台高地,尤其是大型企业对纪录片的需求增长得非常迅猛。以三多堂为例,电视台的投资2016年有所降低,但是政府机构和大型企业弥补了缺口。
三多堂曾经为大型企事业单位制作了一系列宣传片、广告片。高晓蒙分析说:“大型企业之所以会投资纪录片,我认为是出于两个目的,首先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另一个是企业发现花钱做一个纪录片远比去投硬广带来的效果要好得多。”
比如三多堂影响较大的两部纪录片《公司的力量》《大国崛起》,国航都参与了投资;中海油、中石油参与投资了《走向海洋》。在其他公司的作品中,中信证券、招商证券投资了《货币》,此外还有为奔驰汽车做的《汽车百年》、为LV做的《缪斯之旅》等。
“企业做纪录片是有比较好的胸怀,它们不以‘赚多少钱’为标准,而是重视影响力。在纪录片盈利模式不清晰的大环境下,它们对纪录片的支持对纪录片行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假如中国有200家企业,每家每年愿意拿出2000万元投资纪录片,那就是一个40亿元规模的市场,这还不算一些小型企业拿出少一些的资金来投资。“这样来看,
纪录片市场是非常大的一个量,可能比电视剧和综艺的市场还要大
。”这也是为什么纪录片市场虽然盈利模式不清晰,但是投资其实并未减少的原因。
“爆款”,水要沸腾
虽然这几年纪录片的价格正在上涨,但是总体盈利仍有困难。“整个纪录片行业,除了‘爆款’,大部分的作品靠市场发行,可能连成本都很难收回。”高晓蒙坦言。
三多堂之前曾经做过的《芈月传奇》(与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合作)就是一个“爆款”。这是针对热播剧《芈月传》拍摄的一个纪录片,曾经以
高出当时纪录片平均购买价20倍的价格
销售到北京卫视、东方卫视及乐视网。这个价格与电视剧及综艺节目的售价相比虽然略显寂寥,不过,它给平台带来的收视率却是可观的,曾创下当年国内纪录片收视率和市场价格的双重最高纪录。
“‘爆款’的市场空间还是很大的,像《舌尖上的中国》,它产生的市场价值远远超过综艺节目和电视剧。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发展态势。”
同时,高晓蒙认为,与国外的纪录片相比,国内的纪录片在制作等方面的差距还是有的,不过这个差距正在迅速缩小。同时,相比于国外的纪录片,中国纪录片非常有可能走出自己的独特之路。
“中国纪录片有可能会在政府扶植和市场参与相辅相成之下走出一条别样的路子。在国外,纪录片更多循着市场化路径的轨迹发展,即使是政府扶植也会以基金会的方式运作,而在中国,政府各级部门的宣传却是很好的资源。”
高晓蒙非常看好纪录片行业的发展前景。他认为,在国内内容创作面临困境的大环境下,纪录片却一直有着内容的强大优势。同时,
一直以来,“缺营销,缺市场”是纪录片行业面临的大问题
。纪录片人大多是创作型人才,很少关注营销。
不过这两年,纪录片行业里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在纪录片相关会议、论坛上,出现了投资人、券商、公关公司、大型企业、电影院线、新媒体的代表,
这使得纪录片行业的投资与盈利模式变得多元
,同时这也预示着纪录片行业越来越受到关注。
“之前在电视节目交易会上,纪录片论坛都在冷僻的角落;而这两三年,几乎所有的展会上都可以看到纪录片论坛,而且基本上是交易会上最为火爆的单元。”他认为现在行业对纪录片的关注在不断加强,纪录片里也有“爆款”不断出现,这些迹象都预示着纪录片市场的春天就要来临。
近年来,三多堂一直通过创新和努力,探索中国纪录片的市场化、产业化模式。2016年,三多堂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目前已与BBC、美国历史频道等展开业务往来。
2017年,三多堂正在承制国家质检总局出品的系列纪录片《大国质量》,反映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历史的纪录片《草原之心》,反映藏区四大神山之一的自然类纪录片《贡嘎》,讲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故事的纪录片《创业街》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