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来看,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虽然氢能技术都相对成熟,但商业化基本都处于初级阶段。
马斯克曾发推特称:2024年,特斯拉将从电动转为氢能,并推出氢燃料电池车型Model H——事实上,这是马斯克的愚人节玩笑,目的是对氢能嘲讽一番(马斯克将氢燃料电池的英文“fuel cell”拼成“fool cells”)。
马斯克对氢能的嘲讽源于从氢气的生产、储运到氢能相关设备建设,成本几乎都高于传统能源。
在氢能产业化之路上,成本成为绕不过去的坎,各国都在积极探索。
日本的燃料电池在商业化应用方面世界领先,特别是燃料电池汽车,丰田、本田在全球燃料电池车市场占比最高,是全球燃料电池车的重要推动者。
不得不说,
日本的燃料电池产业化发展离不开政府补贴
。
燃料电池车的普及离不开加氢站的建设,但是加氢站的建立和维护费用都比较高。
为了推进加氢站建设,日本的基础设施公司负责加氢站的投资和建设成本,同时,中央政府也对其进行补贴,在加氢站实现独立运营之前筹集所需资金,减轻基础设施公司的初期投资负担,以此促进更多公司更加广泛地参与加氢站业务。
2014年,日本加氢站的数量还不足100座,日本对加氢站的补贴总额高达72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19亿元。目前,日本加氢站密度世界排名第一,大大推动了其燃料电池车的产业化发展。
此外,
为了促进燃料电池普及使用,日本对燃料电池车购买、家庭用燃料电池系统均进行补贴
。但高度依赖公共财政支持,尚不具有竞争力。
在日本爱知县,东邦燃气公司利用垃圾处理厂的污泥产生的沼气来生产天然气,然后通过现有的天然气管道将气体运输到丰田汽车公司的元町工厂,在那里通过燃气转换装置生产、压缩和储运氢气,最后为丰田自动织机公司生产的氢燃料电池叉车提供动力。
通过灵活应用现有资源,爱知县不需要单独建立专门的氢气生产厂和专用的氢气输送管线,减少了建设支出,也大幅降低了日后的维护成本。
与澳大利亚合作的全球首家褐煤制氢试点项目,也是日本氢能商业化过程的关键一步。日本在澳大利亚建立基地,将澳大利亚的褐煤气化,再液化,并制造大型液氢运输船,将液氢运回日本,大大降低了其氢能源成本。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是全球燃料电池乘用车主要集中地,也是全球燃料电池车推广最成熟的地区。
不同于日本以举国之力发展氢能产业,美国更加注重对氢能市场的培育,仅利用少量的补贴进行市场引导,用于商业初期的验证实验。
为促进可负担的氢气生产、运输、储存和利用,美国能源部发起了H2@Scale倡议,将利益相关方聚集在一起,通过政府资助将国家实验室和工业界以项目形式整合在一起共同合作,加快适用氢技术的早期研究、开发和示范。
氢能产业推广需要制氢、售氢企业坚定战略方向,美国探索出了适用于氢能产业初步推广的固定地点或固定线路、高运营负荷的燃料电池应用场景。
1个加氢站服务1个物流中心数十台、数百台燃料电池叉车的模式,制氢、售氢企业和燃料电池用户的初始投资不高,而数十台满负荷运行的燃料电池叉车就可以平衡1个35兆帕加氢站的投资收益,制氢售氢企业和燃料电池应用企业的投资回报合理,产品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得到迅速推广。
鉴于有效平衡了投资收益,美国氢能龙头企业普拉格把业务重点放在燃料电池物料搬运领域应用,已经在全球累计部署超过3.2万台氢能叉车,市值破百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燃料电池公司,也是迄今为止氢燃料电池商业化探索最成功的公司。
欧盟则致力于在源头解决氢能成本问题。
依靠丰富的离岸风资源和先进的电解槽技术,欧盟在绿氢制取方面领先全球,有望率先实现低成本绿氢的商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