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原名《文史参考》,“真相、趣味、良知”,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重回阳光  ·  3次婉拒,换来大好前程 ·  2 天前  
重回阳光  ·  3次婉拒,换来大好前程 ·  2 天前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马孟龙 | 重谈汉初豫章郡地望及沿革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人文历史

Q&A | 为什么《新白娘子传奇》演着演着就唱了?

国家人文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6-08 21:19

正文



经公众号“视知TV"(微信ID:shizhimedia)授权转载。


电视剧《白蛇传》要被翻拍了,不少观众看到前期海报都不买账。


25年前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已经成为一代人的烙印,除了被很多人奉为此生第一位女神的赵雅芝外,电视剧中演着演着就开唱的形式也很新颖,那么问题来了——


这种电视剧中演着演着就开唱的形式是《新白娘子传奇》独有的吗?为什么台湾拍摄的电视剧中又会有类似黄梅戏唱腔的东西呢?


《新白娘子传奇》中的音乐是歌还是戏?

 -+-




上面这段音乐相信各位都不会陌生,没看过电视剧的可能也都听过,因为它在2012年被好妹妹乐队翻唱,又重新火了一把。


类似这样的音乐在《新白娘子传奇》中还有很多。这些音乐很古典,但是唱法已经接近于歌了,而且唱的都是普通话,和原汁原味的戏曲唱法相当接近。


那这种音乐究竟是算戏还是算歌呢?比较准确的叫法应该是“新黄梅调”

 

《新白娘子传奇》的制片人曹景德在同名电视小说的序言中写道:


当初,台视节目部经理熊廷武先生找我去,他说他一直有个构想:做一出能够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又着重表现黄梅调的连续剧,于是,指示要审慎地去思考研究。


除了内容家喻户晓,能引起大家共鸣之外;在表现手法上,也较容易创新。譬如,剧中的黄梅调,特请名作曲家左宏元先生,创作了所谓的“新黄梅调”。


《新白娘子传奇》剧照


这里所提到的左宏元是一位作曲家,他出生在安徽,祖籍也是安徽,后来到了台湾,年轻时就对各种戏曲很有研究。不过,他在接到为电视剧作曲这项工作时还是颇为头疼。


因为时代在变,黄梅调这种形式在影视剧中出现已经有些过时,如果纯粹移植黄梅调来作曲,市场反应恐怕不好,所以他希望作曲能创新。在不断争取下,他说服了熊廷武,创作了新黄梅调。


为什么会被称作是新黄梅调呢?左宏元在接受采访时说:


我为电视剧的十多首谱曲的整体味道是民族的,而素材是抒情、潮流的。

 

他为《新白娘子传奇》制作的音乐把现代跟古典相结合,使用的是现代化的合成乐器演奏,但是片头、片尾以及接近尾声出现的笛子、胡琴等乐器演奏,一听就知道音乐来自于东方。

创制新黄梅调的作曲家左宏元


不过,新黄梅调出现后,很多观众表示并不能接受,觉得古典味尽失。新黄梅调和黄梅调也几乎没有关联。

 

所幸,《新白娘子传奇》在播出后,观众普遍接纳了剧中一言不合就唱歌的模式,新黄梅调也成为了中小学生的最爱。传到大陆后更是家喻户晓,传唱一时。

 

黄梅调电影曾经比武侠片还火

  -+-


虽然,音乐是有所改良、创新,不过电视剧中唱歌的形式,确是来源于黄梅调电影。


为什么在1990年代初,台湾台视会策划拍这么一部着重表现黄梅调的电视剧呢?

 

理由很简单,因为台视的经理认为流行都是循环的。按照他的想法,“黄梅调”在萤光幕和银幕前已经消失了很久,1990年代,正是翻新再流行的好时候。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黄梅调电影在香港、东南亚和台湾风靡一时。《借亲配》是香港的第一部黄梅调电影,在1958年,由香港的左派电影机构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拍摄,电影播出后受到了香港影迷的空前追捧。


虽然是黄梅调电影,但电影里的对白都是普通话,黄梅戏唱段也都用国语唱,而不是地方话,还都是其他的专业演员幕后代唱,这跟后来的《新白娘子传奇》是一样的。

 

《借亲配》的成功引起了香港影人的重视。同年,李翰祥为邵氏拍摄了第一部彩色黄梅调影片《貂蝉》,创下了30万港元的票房纪录,还屡屡斩获奖项。

 

第一部彩色黄梅调影片《貂蝉》


后来,他又拍摄了一批黄梅调电影来提升邵氏影片的艺术质量。在拍摄过程中,李翰祥也不断创新,在唱腔中加入了更多的流行曲元素。由于邵氏在黄梅调电影上取得巨大成功,其他的电影制片公司也开始跟风拍摄,黄梅调电影一时大热。

 

从1950年代末开始的十多年中,香港、台湾以及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华语电影海外市场,几乎被黄梅调电影垄断。直到1960年代末期,黄梅调电影的垄断地位才被新兴的国语歌舞片、武侠片和侦探片取代。

 

从1970年代开始,台湾还拍摄了《江山美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多部黄梅调电视剧,这成为后来拍摄《新白娘子传奇》的基础。直到现在,黄梅调电影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影响仍然广泛存在,新加坡有的学校还将黄梅戏纳入了中小学课程。


黄梅调电视剧《江山美人》


黄梅戏为什么会在港台流行一时?

  -+-


黄梅调跟黄梅戏到底是不是一个东西,一个小小的地方曲种怎么在港台这么火?

 

黄梅戏原来叫黄梅调,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从20世纪30年代起迅速发展,与京剧、评剧、豫剧和越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

 

1949年后,中国大陆拍摄了《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多部黄梅戏电影,并在香港公映。尽管只是一部黑白的戏曲电影,但《天仙配》1956年在香港上映时,仍然吸引了26万观众。


据说,英国女王在1960年还看过《天仙配》,并给出了一个四星好评,没给到满分,是因为演员年龄偏大、色彩比较单一。

 

黑白版《天仙配》剧照


英国女王都公开表示自己喜欢黄梅戏,当时的香港人自然会紧随潮流,不少人在看黄梅戏电影时会跟着哼唱,甚至连夜总会的歌星都以唱黄梅戏为时髦。

 

就在这时,香港电影人瞅准时机,把黄梅戏电影不断通俗化,最终让大多数观众都愿意为其买单。为了和大陆的黄梅戏有所区别,香港使用了黄梅戏的原名黄梅调,这类电影也被称为黄梅调电影。

 

所以,“80后”“90后”小时候看到的《新白娘子传奇》,其实是黄梅调电影电视剧的革新版,它一言不合就唱歌的形式新鲜有趣,和故事情节相得益彰,成为了许多人心中无法磨灭的童年记忆。

 

只可惜,这种形式的影视剧在之后几乎没再出现。这更像是黄梅调的一种回光返照,也让《新白娘子传奇》彻底成为了一代人心中的经典。


参考文献:

赵卫防:《五六十年代内地与香港两地电影互动及影响新探》,《当代电影》,2013年第12期;

林青华:《黄梅戏电影在香港及台湾的发展》,《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好 文 推 荐


如果穿越回1937年,小人物的你该如何安排人生?

我们假设你今晚昏昏睡去,第二天一早突然发现自己穿越到了80年前的1937年。你具有这80年来的所有信息和见识,你的人生路会变怎样呢?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考中状元、迎娶公主,登上人生巅峰?醒醒吧,我要告诉你一点真相

从唐代武德元年孙伏伽成为唐代第一科状元开始,到清末1904年最后一次殿试刘春霖成为末代状元为止,根据现存史料统计,一共出现过591名状元。但绝大多数状元都籍籍无名。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Q&A | 为什么青岛啤酒那么有名?

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在一次省港两地交流会上说了一句话“外国人认识中国通常有两种途径,一个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另一个途径就是通过青岛啤酒。”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点击图片,查看所有往期杂志


国家人文历史

微信ID:gjrwls

长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