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留在大城市,公务员考不上”
“公检法没进去”
“没通过法考,考研也不顺利”
“没背景没资源,律师前期太难熬”
许多法律人都是多手抓就业,报考公务员的、考入公检法的、立志做律师。而相比之下,法务似乎成了其中的“兜底”选项。
那么,法务是否真的可以为法律人就业“兜底”呢?
(注:本文中的“法务”是指在各类企业中从事法律事务工作的员工,非各类法律服务公司、法律咨询公司等从业人员。)
目前,官方尚未发布有关“公司法务人员规模”的明确统计数据,但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推算,来大致估算法务的数量。
维度1
首先,司法部在《2022年度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统计分析》中对“国企”法务人数进行了统计:
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公司律师2.99万人。
结合中国统计年鉴数据,
2022年底,国有控股企业总数为36.2万家,占国内企业总数的1.10%。
如果以这一比例推算全国的法务人数,得出的数字约为271万人。
然而,这并不能反映实际情况。一方面,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中的法律事务工作者并未取得公司律师证书,但仍从事法律相关工作。例如,在2021年5月,国资委在媒体通气会上曾提到:“
目前,中央企业集团层面已全面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重要子企业的设置比例超过90%,法务人员总数达到3.2万人,比2015年增长60%,专业化率超过80%
”这表明,除了地方政府出资的国有企业之外,仅央企的法务人员就已达到3.2万人,这一数字远高于同年年底司法部统计的2.27万名公司律师。
另一方面,大量国有企业根据国资监管要求设立了独立的法务部门。然而,相比之下,许多民营企业可能没有独立的法务部。此外,国有企业多集中在钢铁、电力、石化、建筑交通等特定领域,因此,单纯依据国有企业的法务人数来推算所有行业的法务总数,可能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偏差。
综合现有统计数据,结合企业规模结构进行主观赋值,或许能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结论。
维度2
法务岗位并非每家企业的“标配”,通常只有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会考虑增设专职法务。随着企业规模扩大,涉及的法律问题逐渐复杂,外聘律师的成本上升,企业对法律服务的需求也变得更加紧迫,因此聘用全职法务变得更加必要。比如,华为和腾讯等大型公司,其法务部门规模已达到数百甚至上千人。
大型企业的法务部门通常按照区域、职能,或两者结合的方式进行分工管理。此外,鉴于许多法务部门往往为多个关联公司提供服务,我们可以假设:“
中小微企业通常没有专职法务,而大型企业平均每家企业配备1.5名法务人员。
”
根据2022年工信部和市场监管总局的数据,
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已超过52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8.4%
[1]
。以此计算,国内法务的总人数为127万人。即便按照每家大型企业配备1名法务人员的标准计算,国内法务的总人数也已远超全国专职律师的总数。
(统计口径说明:“企业法人单位数”与“企业数量”是两个相关但不同的概念。前者指经过法律程序注册并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数量,后者则包括所有企业,不论是否具备法人资格,如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
不过,这一数字更像是法务岗位的“潜在容量(当前的市场容量能提供多少法务岗位)”,而非现有的实际规模。但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展、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监管要求的日益严格,企业需要更加符合公司实际、熟悉公司业务的法律服务人员,很多公司的法务人员会从无到有,从有到再增加。即使个别公司减员增效,但整体法务市场的岗位需求只会不断增加。
尽管法务就业市场看似是一个拥有庞大潜力的“蓄水池”,但真正优质的岗位并不多。法务岗位的设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规模大小。1家百人规模企业可能仅有1名全职法务,而这1名全职法务可能需要同时兼顾几家关联企业的法律事务。
在知乎的相关讨论中,不少人对“一人法务公司是否值得去”这一问题表示疑虑。有些人提到,工作内容过于杂乱,“
法务不一定在法务部,可能被安排在财务部、总包部或风控部门
”,并且“
头衔多,职能复杂,还要承担大量非法律职责
”。也有人抱怨老板要求过高:“
作为公司内部的法律专业人士,领导希望他们既是通才又是专家。一方面,希望他们能在多个问题上提供综合法律意见;另一方面,又要求他们在公司关键的专业法律领域成为专家。
”
大多数法律人心目中的“大公司、好岗位”往往集中在国企、央企、500强或上市公司所提供的岗位。但这些令人向往的“萝卜坑”又有多少呢?
国资委曾在留言板上提到过一个比例:“
欧美企业每十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对应5-9名内部法律顾问。
”
·
上市公司:据《证券日报》统计,截至2024年4月30日,沪深北证券交易所共5358家上市公司公布2023年年度报告,全年实现营业收入合计72.76万亿元
[2]
。
·
500强企业: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统计,2023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108.36万亿元
[3]
。
·
5358家上市公司法务人员的总数大约在5-9万人之间。
·
中国500强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法务人员总数大约在7-14万人左右。
所以,律师行业的“二八定律”同样适用于法务职业,优质的法务岗位仅占少部分。同时,每年产生或新增的法务岗位空缺非常有限。
对于法学专业的应届生而言,
法务并不是主流的就业方向,应届毕业生也不是企业招聘法务的首选。即便是那些专为应届生提供“校招”法务岗位的大型企业,本质上也是为了储备人才,优中选优,其竞争难度并不逊于律所的招聘。相比之下,律所能吸收应届生的入门级岗位,要多得多。
这种现象也适用于非法律专业背景,但通过法考的“准律师”群体。
对于那些用了3-6月集中备考便通过法考的人,招聘单位很清楚他们与在法学院经过四年、甚至七年系统学习的法学生相比有哪些差距。如果这些“准律师”没有先进入律所积累经验,很难直接获得理想的法务岗位。
如果选择进入小公司,成为“唯一的法务”,则面临更多挑战。法学是一门实践学科,入职后没有师傅带领,很难自己摸索出成长方向。若公司对法务的重视程度不高,工作内容可能偏离专业,变成“学过法律的普通文员”,干杂活,被使唤的同时,自身上升和学习空间也变得十分有限。
如此看来,法务岗既不是法学应届生找不到工作之时的栖息地,也不是法考人就业兜底的蓄水池。而每年仍有
16.5万“法本”学生从全国625家法学院毕业。
同时,今年的
法考报名人数已经来到了96万
。律师市场的需求是相对有限的,如果“法务”不能有效吸纳相当数量的从业人员,那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律师行业,可能会导致恶性竞争进一步加剧。
|
智合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关注律师行业数据,关注关于法律科技的一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