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经济自由度越来越高,具象的门槛对一个人的发展束缚越来越小的社会,到底什么事情决定了你要走的路呢?
到底是什么东西,让一些学生时代看起来特别优秀的人,后来成了特别平凡的人,而又让那时候看起来平平无奇的一些人,后来做出了一些似乎超越了他水平的事情。
我想这样东西在今天和在两千年前是没有区别的。那就是——你的渴望。
我在这里不是要评判任何人的生活选择。
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求仁得仁。平淡生活也好,激烈拼搏也好,只要最终你获得了你想要的,所有的生活都值得被祝福。
但是我最终明白的是,人生任何一个阶段的“筛选”都只是一种形式,别被这些一时的标准迷惑。
定义你最终归宿的,一定是你能力和欲望综合的那个真实的你。
因为即使你毕业的时候成绩优异获得了一份高薪高压的工作,如果你是个不那么野心勃勃的人,那么你早晚会被压力逼迫离开这份工作;
即使你学的是理工干的是码农,如果你最热爱的是写作,那么早晚有一天,你会用你的闲暇时间因为热爱而驱动自己创作。
也许你在工作中得到的是薪水,但你的人生在你的写作里。
大多数人应该都会相信,李白如果做了官,他还是会有一天脱靴骂高力士,他还是会有一天浪荡江湖。
为什么?
因为他那么一个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人,是不可能因为一纸封诰就杀死自己心里澎湃的诗情画意的。
所以,再后来,当我每年遇到那些想从事金融行业的应届生的时候,我总是像无数前辈们一样,喜欢问这样的问题:
你为什么喜欢做金融?
你喜欢金融的哪个细分?
你为什么喜欢这个细分?
这个行业你认为会带给你什么?
我也一次又一次的听到下面的这些答案:“金融很刺激,能够改变世界”、“金融需要数学头脑,我数学学得很好”、“金融挣钱多,是很体面的工作”、“我喜欢M&A,一种直觉”等等。
当然也会偶尔有那么一两个人,娓娓道来,告诉我他们对行业的认识和了解,告诉我什么事情表明了他们基因中的东西适合这个行业。
第一种人让我哭笑不得。
而第二种人,哪怕他们的答案不那么全面和正确,哪怕他们的答案里有一些矫揉造作,我依然认为他们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渴望要远比第一类人强得多,他们可能会在这个行业里生存的更好。
因为当你发现你所在行业的本质和电影里的刺激感与高大上毫无关系的时候,还要有一种别的东西让你愿意去从事这份工作。
因为不管金融行业可以给你提供多高的薪水,我相信早晚都有那么一刻,你会发现钱的边际效应不如每天下班陪你老婆/老公吃一顿幸福的晚餐、不如一年可以有五个月去周游世界、不如去写一个程序、不如写一篇小说。
把一件事做到8分好也许是因为钱,但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一定和钱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