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欢迎转载。
《水浒传》里有个细节,就是晁盖等七个人在打劫生辰纲的时候,假冒从了濠州(安徽)去东京贩枣的客商,到安乐村的王家客店投宿。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七个人当中,有五个是山东人(晁盖、吴用、三阮),一个天津人(公孙胜)和一个北京人(刘唐),现在,他们居然冒充安徽人,难道不会从口音上露出马脚吗?
答案是不会。
因为,假如历史上真的存在这样一群好汉的话,那他们行走江湖或是日常交流,并不会使用某地的方言,而是用一种当时通用的语音。
明清时期,它被称之为“官话”,更早一些,也称为“正音、正声、雅音”,后来叫“国语”,现在叫“普通话”。
总之,是一种全国通用的“标准音”。
只不过,今天的人基本已经无法听懂宋代或明代的官话了。
罗明坚、利玛窦《葡汉辞典》书影
明万历年间,远涉重洋而来的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编著了一本《葡汉辞典》,首开以拉丁字母标注汉字读音的先河。
辞典中有“官话”这一条目,注解为“官员的语言”。
在《利玛窦中国札记》里,对此还有更详细的记载——
“
有一种整个帝国通用的口语,被称为官话
,是民用和法庭用的官方语言。这种国语的产生可能是由于这一事实,即所有的行政长官都不是他们所管辖的那个省份的人,为了使他们不必需学会那个省份的方言,就使用了这种通用的语言来处理政府事务。”
在书中,利玛窦还告诉告诉其它传教士,即耶稣会的会友们,没必要去学各省的方言,只要掌握这种通用的语言就行了——
官话现在在受过教育的阶级当中很流行……各省的方言在上流社会是不说的……这种官方的国语用得很普遍,就连妇孺也都听得懂。
利玛窦自己在中国学的就是这种“官话”,他自诩甚至讲得比一些广东的地方官还要好。
金尼阁《西儒耳目资》书影
随后,在1625年,另一位传教士金尼阁在利玛窦等人的基础上,完成了一部叫《西儒耳目资》的书,用25个罗马字母实现了对明代官话的注音。
万历、天启年间,恰好是《水浒传》大量刊印的时间,现存完整的百回本如天都外臣序本、容与堂本均刊行于这个时期。
虽然小说的写作和成书要更早,但当时社会的语言情况应该就如几位传教士所描述的那样,
存在一种“妇孺也都听得懂”的通用语。
行军打仗、官员任职、商人经商、举子赶考都用得着,否则,南来北往的人就无法交流。
这种语音的发音规范,可参考明初官方修定的韵书《洪武正韵》,其中说
“何者为正声?五方之人皆能通解者斯为正音也”。
清初修《康熙字典》,也是这个意思,就是希望确立全国的语音标准。
当然,国人讲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比如广东人梁启超觐见时,光绪皇帝就几乎听不懂他讲的官话。
出版于14世纪的《洪武正韵》
《水浒》里的好汉们走南闯北,行军作战从塞北到江南,如果不使用标准音,一来可能寸步难行,二来很多乔装卧底的计谋都没法实施。
《水浒》巧妙使用方言的高手是浪子燕青,出场时即介绍说他“亦是说的诸路乡谈”。
这里的“乡谈”,即指“方言”。
燕青伪装身份使用方言的记录有三次:
第一次是去泰安州打擂,装扮成山东货郎,说的乡谈、唱的山东货郎转调歌“与山东人不差分毫来去”。
第二次是和戴宗去东京寻招安的门路,在万寿门边被军汉盘问,便假冒从小在开封府混的公人,以一口“乡谈”顺利过关。江西人戴宗不会讲河南话,只好用一声冷笑,掩饰过去。
第三次是在扬州城外的定浦村,假冒方腊手下的虞侯叶贵,此时“改作浙人乡谈”、“打浙音”。
考虑到燕青是大名府人(河北人),所以他至少会说河北、河南、山东和浙江四地的方言(会讲浙江话这一点比较坑),确实是做间谍的一流人才。
后来柴进去方腊那里做卧底,选他同行,理由之一,就是他晓得诸路乡谈。
燕青是梁山第一语言达人
鉴于小说特别设定了“乡谈”只在伪装身份时才会使用,由此反推,我们可知燕青平时与兄弟们交流时,并不用方言。
另外,怕方言不通而露陷的情况,也是有的。
攻打杭州时,吴用让梁山上三对夫妻扮作梢公梢婆,混在富阳县的运粮船里,并且特别嘱咐他们“都不要言语”。
三位女头领均为山东大妞,此时既不能说山东话,也不能说普通话,所以只能不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