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分享设计干货,每天早上6:30为你准时送上一份设计早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逛了各地菜市场,才知道什么是起名的艺术 ·  2 天前  
创意铺子  ·  120 斤穿成 90 ... ·  3 天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内脏外穿”的时尚火了!统一全网的审美,竟是 ... ·  5 天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神似刘亦菲的90后女生,用整整一年时间,把食 ... ·  1 周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揭开美国“遮羞布”,硬扛政府5年的富二代:不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读完秒变内涵帝】校花为什么那么美?这次让我们走进科学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公众号  · 创意  · 2016-10-12 06:35

正文

经设计疯人院院长斌哥的介绍,普小象在上海接头了这位神秘的工业设计界“智多星”——李想。因为院长介绍李想的时候说,一位设计师用5年的时间写了一本书。我们充满了好奇,这么浮躁的社会,一位设计师用5年的时间写本书,到底写的是什么。


当我们见到这本书的时候,确实被hold住了。没想到一个这么年轻的设计师,会写出这样一本有研究深度的书。为什么有的产品看起来就能触动人心,为什么有些五官组合就让人内心砰砰直跳。这些看似不可解析的审美现象,原来背后都有可以遵循的合理逻辑,而这些都在他的书里得到了解答。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想哥一同揭秘。



感谢这害人的校花



大学时期,非常“不幸”我们班有个校花。说不幸,因为我可能是一个过于敏感的人,班上有这么一个校花在,真的没办法好好学习了。每次见面我连头都不敢抬起来,心跳到嗓子眼里,怂包极了。我就非常郁闷,为什么会这样?我不认识她,也没说过话,为什么一个人的长相可以使我的状态发生极大的变化并失去控制呢?


如果是一只猴子看她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吗?应该不会,因为我看到母猴子没什么反应。那说明这个问题是一个存在于我们物种的独特问题,可是,到底这五官是怎样搭配组合,能够对人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这形式背后的动力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每个人都有眼睛、眉毛、鼻子、耳朵和嘴巴,偏偏这一种样式和组合就这么有杀伤力?这个问题有没有答案呢?



所有的问题都有真正的答案


记得上学的时候问父母一个问题,为什么瞎子的听力特别好?家长说,因为瞎子看不到了,耳朵就更敏感,所以就听得更清楚了。猛地一听很有道理的样子,仔细想一想,这本来就是用问题本身在回答问题。


后来长大了找到一些资料,通过核磁共振发现,盲人的大脑视觉神经区域与普通人一样是活跃的,而不像人们普遍认为的处于停滞状态。原来闲置的视觉神经已经转化为听觉神经,所以依然在活跃地工作。很多情况下,我们习以为常的答案,其实不是真正的答案,而只是问题本身而已。



校花到底美在哪?


其实外表很多时候是对一种内在基因的展示,基因有外在表现和内在表现两种。两者相互关联。比如雌鸟看中雄鸟脖子上一个红点的大小,因为这个红点是某个基因的外在表现,而它的内在变现可能说明这个雄鸟更加的健康。而雌鸟的视觉则赋予她快速对异性基因的优劣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是达尔文的理论。


而那个校花,整个面容其实暗示着她的基因和你的基因组合后的某种生存优势,是一种生存现象。像弗洛伊德也说过性是人类一切心理诉求的起点。那么基于性选择人类演化出来的高度发达的视觉能力,有什么规律可循呢?


 

一个名词 & 一本视觉葵花宝典


有一次上课,老师讲到一个词——视觉动力。这词一入耳,像一个霹雳击中了我,原来确实有这方面的理论啊,视觉背后的心理规律是什么,到底什么东西在控制着视觉呢。我就疯狂地去图书馆查书。后来非常幸运被我找到了这本书——《艺术与视知觉》。


这本书非常难懂,每天就读几页,然后消化,不能太快,不然都记不住,但是确实非常有意义。视觉是有规律可循的。到了大四专业课越来越多,这些学习的东西,慢慢经过消化后用到了我的作业里。结果我逆袭到了班级第二名,拿到了奖学金。



眼见为实吗?


这幅画可不是普通的画,而是一幅会动的图画,是不是动得很剧烈、很明显呢?看着都要头晕了,不忍直视。这个图片真的会使我们的眼睛产生幻觉吗?为什么一个静止的图片,看上去却动个不停呢?



那么到底是什么在动?


其实是我们的眼睛在动。你可能认为,当我们注视一个目标时眼球是静止不动的,其实并非如此。只要睁开眼睛,我们的眼球就一直处于高频率的轻微颤动状态。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东西不仅需要光线,而且需要不断变换的光线,才可以维持稳定的感光效果,产生持续的视觉画面。


如果视网膜上的视觉细胞一直接收的是同一束没有变化的光线,它很快就会对这束光线失去敏感,也就是失去了感光能力。所以当我们注视一个目标时,眼球会自动发生抖动,从而保证提供给大脑稳定的画面。“雪盲”正是因为眼前一片白色,即使眼球持续抖动也无法接收到色彩变化的光束,才导致眼球失去了感光能力。



形态蒙太奇


接下来我们做一个虚拟的拉动,想象手中有一片柔软的物质,对它进行同样的拉动,水平方向向左右两边拉动,并且在形变发生到一定程度时停下来。于是这个物质的形状也就定格在了这个形变的结果上。


那么这个物体受到的力,其实也就是我们视觉看到所能感受到的视觉力F,向左右两边拉伸的视觉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而这种作用力产生的形态,就会自然呈现一些形式。



视觉中的物理惯性


造型背后的力学逻辑,给人以一种力量感的视觉张力。上图中汽车的前进风格栅轮廓设计,就是这个拉力图形的变形。我们看到它们的时候,会激发出视觉中拉力印象的记忆, 并使我们感觉到力的存在。这个力在物理世界中是拉力,在视觉画面中就是拉扯形式的视觉力。



形态中隐含的动态故事性


上图是沃尔沃新XC90的概念车,它的前灯设计就是一个图形被子弹打穿的瞬间。细心的你一定会发现,这个子弹射穿图形后留下的样子怎么和我们之前说过的物体被涂抹拖曳后的样子如此接近。的确, 它们其实是同一个样式,都是局部发生严重形变——只有局部受到高冲击力的外力作用而另一部分主体则没有明显的形变。


可见,很多视觉力图形它们都共用着同样的物理模型,但是表现形式五花八门,无穷无尽。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学会了识别视觉力之后,看各种图样都会觉得大同小异,从而大大减轻了大脑对图样记忆的负担。



十年洗礼


毕业之后先后进了日企、德企。刚开始工作时,一进去完全就蒙了,发现工作专业术语太多根本听不明白。那时候,英语好的跟着德国领导,英语差的就跟着国内的领导。我就逼着自己啃一本中英文翻译的模具书,巨难啃。经过两个月的学习和锻炼终于融入团队了。


TD(德国设计公司)还是给我很大帮助的,尤其在建模方面和设计规范方面。工作了一年多之后,我发现工作的内容缺少新的成长性,虽然薪资很好但是也辞职了。


辞职之后,挑战确实来了。进了一系列的小公司,有的公司条件苛刻。全公司就我一个设计师,没有办公位,和几个财务实习生窝在会议室里。整天在会议桌上办公,旁边有个打印机不停地打东西滋滋滋地乱响。那时候,什么设计活儿都接,不单只是外观。


有些设计结构的你还要自己动手。最后部门领导向上级汇报:“说别人四天做好的东西,他一个小时就做好了。”在这里我是学会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学。这段经历让我理解了工业设计师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工作。 


 

一个人做一件产品组一个团队


很幸运最终遇到现在的老板和团队。现在在做假肢,结构和设计就我一个人。老板别的没说,只给我提到日本几个非常好的品牌,老板要求我们要做到他们那样的品质和状态。我有机会重新做一件产品,真正意义上从零开始做。


从最开始的用A4纸粘出来一个模型的手指,做到现在是舵机可以驱动的五个手指功能样机。对一个工业设计师而言,这个事让我懂得了真正从零开始做产品意味这什么。我才发现我能面对更大的挑战,我更要放低自己去学更多的东西。好在运动机构还是我擅长的,擅长的源头还是小时候我那些拆啊装啊的本能。搞定之后确实很有存在感。



用五年写一本书


写书是11年开始的,刚开始是在论坛上,自己设计的产品上市了,写了一些分析。很多朋友在后面回复。其实现在写的这些东西其实还是比较浅显生动的,背后的视知觉原理还是很深的。


其实在写一本书有时候非常纠结。逻辑不对,怎么都搞不通,肯定不能瞎编所以就一直在推敲。这些原理自己一直在用,但是想说的很清楚,逻辑就要一点点梳理。对于一个一点都不懂的人,想说清楚非常不容易,就要从源头说起。一点点的梳理推进,才有现在的这一本书。



有个观念我是最近想通的

生活中李想和他亲爱的女儿



为女儿写的家庭作业


我们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比较中,我们在同一个班级同一个学校参加同一场考试,一直过了高考到大学也是如此。毕业之后,虽然独自走入社会,但比较的习惯依然纠缠着我们。谁当总监了,谁月收入多少多少,自然会有一种很着急很浮躁的心态。


直到现在我才真正明白,我只参加一个考试,就是我自己孤身一人参加的考试。考试的内容就是自己在不断尝试寻找真实的自己,突破以往的自己,每次尝试之后产生不同的可能性。


原来,每个人的路和别人的都不一样,也不可能一样。既然本来就不一样,又何必比较呢。直到我书出来后,很多朋友说很佩服我什么的,我说,没什么,大家本来走的路不一样,每个人都不容易,写书也只是对自己有个交代。



普小象说


听完李想的故事,普小象一下子有点小激动。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这些感知感受,并不是我们能完全做主的。从视觉到情感,其实都有一些先天的设定在。我们每天都在这样的范畴里面做“命题作文”。围绕这些规则喜怒哀乐,却连规则的属性都不知道。看似很主动的生活,其实还是很被动地被这些隐藏的规律所约束。真的非常荣幸,能遇到李想,这些深入的剖析和总结让我们看到设计,看到视觉背后深刻的规律。



线下分享会


在普小象的一再邀请下,

李想老师同意在这周末进行一次小型的私人主题分享会 —— 《视觉背后》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丹桂路899号万科国创中心

时间:10月15日 下午两点

人数仅限30人,扫描下图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参与周末的知识分享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