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格总在人间
的第775篇原创
正文之前说个事。
格总的线下职
场公开课(北京站)的现场报名,已经开放
,北京和北京周边的同学可以联系助理子源报名了。
活动时间在7月28号(周日),从早上9点半一直到下午6点半,格总准备了185页的PPT,分享连续9小时的满满的干货。
你在现场
能
和同频的小伙伴们一起学习格总对职场的理解
,提升你升职加薪的技能,同时还能
参与各种有意思的活动
,比如合影,提问互动,还可以
免费拿
到
这次
活动的
PPT。
无论是
收获职场
干货,还是
感受浓烈的学习
氛围,都
很值得你
来一趟。
参加公开课现场的报名价格,199元每人,算是分摊一下场地费。
有同学留言说,最近喜欢看周鸿祎的视频号,感觉大佬很亲民,但是有些内容又不太同意,不知道是大佬的问题还是自己的问题。
我可以明确的回答这位同学:
大佬没有问题,是你的问题,
但你的问题不在于观点是对还是错,而在于把大佬说的话太当回事了。
提一个问题:
聪明人和不聪明的人区别在哪里?
这里我贡献一个答案,聪明人会从别人说的话里面找到那些,可以“迁移”到他自己所处环境的有价值的东西。
哪怕这些话再不中听,再扎心,再违反他的直觉,只要有用就好。
而不聪明的人,只接受那些他听起来觉得舒服的话,不舒服的话他会反对,甚至因为觉得冒犯会瞬间红脸怒怼回去。(当然,这位同学不属于这种,他只是质疑)
很遗憾,这个世界显然不聪明的人占绝大多数。
所以,当名人或者大佬们要表达观点时,绝大部分人的考虑首先都是保证“安全”。
就是不要让不聪明的人感到冒犯,或者感到气馁。
安全保证了,再考虑说点掺水的心里话。
大佬们这样说话没什么问题,因为
每个人行事的原则首先都是保护自己,然后才轮得到给别人一些帮助,对吧。
所以,哪怕有充满个性喜欢说真话的大佬,在由绝大多数不聪明的人组成的社会舆论浪潮的轮番暴击中,早就学乖了,绝迹了。
这就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事实。
不信你们看看董宇辉,这几天又因为“不喜欢被称作网红”被攻击了,一堆人骂他又当又立,吃着网红的饭,拒绝承认自己职业。
我今天不讨论董宇辉这件事,但是我们由此可见大佬们说话,首要诉求是“安全”,而不是“出彩”。
所以他们再有价值的言论都会掺水,嘻嘻哈哈一阵就过去了,让听众们开心而不是让大家有所收获,除了董宇辉这样的极少数,绝大多数大佬都这么操作。
搞清楚这些,你就明白那么热衷于去听某个牛人讲话,某个大佬发言,是多么幼稚可笑。
大佬们的话,当相声听就行了。
除此之外,大家还应该搞清楚一点,就是大佬们说的话有很大的局限性。
要知道任何一个大佬之所以变得牛逼都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大佬的话仅供参考。
比如,马云牛逼吧,现在让马云来亲自辅导你,再给你1个亿本金,能从0到1做出一个新的阿里巴巴吗?
很显然不可能。
原因很简单就是现在中国的互联网环境早已不是20年前,市场格局已是另一个世界。
再比如,华为任正非牛逼吧,任老板的名言之一是“力出一孔”,只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这表明华为的专注。
但你要知道华为一开始只是一个贸易公司,什么赚钱卖什么,上世纪80年代从香港倒卖电子元器件,还卖过减肥药甚至墓碑。
没有那段倒卖的岁月华为早就死了,不可能活到现在
。
那么你到底该学习现在牛逼的华为,还是当年不那么牛逼的华为呢。
再说一个,巴菲特牛逼吧,巴老爷子的“价值投资”被多少人看作投资的天条。
但如果你对巴菲特了解足够多,会知道老巴一开始奉行的是他的老师格雷厄姆的“烟蒂理论”,一只股票好不好且说,得价格足够低像是扔在地上的烟蒂一样,才值得买入。
直到巴菲特遇到查理.芒格,他的投资体系才慢慢成型为今天的样子。
而且,有一点非常重要。
巴菲特所处正是长达40年的美股大牛市,这是他投资的客观环境。
换到我们这边呢,A股的风格我就不多说了,我不知道谁在A股靠“价值投资”赚到钱,赚到过大钱,被A股治愈了各种不服的同学倒是一片又一片。
这就是为什么说,名人也好大佬也好,话不能真信,信也不能全信。
可能他是想保护自己所以讲的都是心灵鸡汤,都是片汤话,你信了就见了鬼了。
也可能他讲的是真心话,但是他当年的处境跟你完全不是一回事,他的落魄和你的落魄,中间隔了30年。
你坐在30年的时间河流中间,所有模仿学习都是刻舟求剑。
那么你可能会问,大佬的话就一点价值都没有?
当然也不是,大佬们哪些话你应该听进去呢,
我认为是那些永恒不变的东西,30年前是这样,30年后多半也是这样,不会变的。
比如雷军有一次说当年金山的盘古软件刚刚上市,销量惨不忍睹,公司几乎穷得连工资都发不起了,于是他决定去一线站店,就是站在店里看看到底怎么卖的。
结果用户上门来问的最多的问题,是有没有电脑入门的软件(那是1996年)。
这个问题雷军之前从来没想过。
因为像他这样的技术高手,电脑入门都不算事儿,等到被问得多了雷军反应过来,立刻组织人开发了一个就叫“电脑入门”的软件,连广告都没打就推向市场。
软件立刻登上畅销软件排行榜,于是公司得以起死回生。
雷军讲的这个故事就特别好,因为里面有些东西是永恒不变的,30年后的今天依然值得学习借鉴。
比如产品开发人员(雷军当时是总经理,同时负责公司研发)必须要听到市场的声音,不能闭门造车,否则容易搞出来一个自以为好用但是用户完全不买账的东西。
再比如当你听到市场的声音,就要立即做出回应快速拿到结果,而不是非要追求完美憋大招。
为啥说雷军这人口碑好呢,我觉得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讲的东西掺水成分比较少,大家能收获的比较多。
不像有些大佬说的全是心灵鸡汤,正确的废话,听了跟没听一样就很耽误时间。
其实相比起听大佬讲话,我个人更喜欢听一些细分领域的高手分享。
这些高手刚刚拿到过结果,但结果还不太大,暂时还没啥名气,还没学会说话掺水来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