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晓波(微
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明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我们常听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下半场。如果上半场的标志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那么下半场开始的时间点在哪里?
这段时间,我在梳理最近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和企业变革的历史,也同样面临这一问题。
我认为,
中国改革开放的下半场始于2013年。
进入2013年之后,所有人都呼吸到了别样的空气,感觉风向正在发生强劲而微妙的变化。
在政治领域,中国进入习近平时代。
在经济领域,发生了三个本质性转变:
第一,
在供给端出现了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
2013年,实体经济遭到互联网经济的严重冲击,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与规模优势全面丧失,国家正式提出了转型升级的命题。
第二,
在需求端首次出现愿意为服务与品质买单的中产阶级。
在长达30多年的上半场里,中国的消费被四个字所统治,叫做“价廉物美”。任何产品能够卖多少,能否成为全国性的品牌,最重要的就是价格优势。
但是, 2013年,
中国的中产理性消费人群开始崛起,
他们的出现决定性地改变了中国制造的结构与逻辑。
第三,
中国金融领域出现了重大政策性红利。
如果说,在改革开放的上半场,中国解决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那么,在下半场的一开始,决策层就试图从最坚硬的地带突破,解决资本的自由流动。这是一个令人兴奋、却又充满了种种焦虑、动荡和博弈的开始。
金融产业是市场化改革的最后一块堡垒,在很长时间里,这一产业有两个基本特点:
一是银行主导一切,二是民间资本滴水不进。
对现状的突破,正是从这两个方向次第展开的。
一切变化的开始,都从2012年下半年以来的一系列新法律、法规的颁布开始。
比如:
▷
2012年7月,保监会发布《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打开了“保险委托投资”的业务大闸
;
▷
2012年8月,证监会下发《关于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措施》,明确鼓励证券公司开展资产托管结算和代理业务;
▷
2012年10月,证监会下发《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等条例,券商资管业务大松绑,券商资产管理从无到有;
▷
2012年12月,证监会重新修订了《证券投资基金法》, “阳光私募基金”合法化;
▷
201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放宽了商业银行设立证投基金管理公司的门槛;
▷
2013年1月,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即“新三板”,在北京金融街正式揭牌。
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政的出台,其核心目标就是两条:
放松监管力度,鼓励混业经营。
自1992年以来,朱镕基时代所形成的金融严管思路一直得到坚决的执行,其间虽然也出现过若干的反复和纠结,但是垂直监管、分业经营的主导思想从未动摇。2012年的金融新政实质上终结了二十年的既有格局,证券、期货、基金、银行、保险、信托之间的竞争壁垒被打破,
金融市场进入了一个全新、却注定更加混乱的大资管时代。
进入2013年之后,一些重大的金融业改革措施继续密集出台。
比如,2013年9月29日,银监会发布《关于上海自贸区银行业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在区内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
“民资银行呼之欲出”——这样的政策动向引起市场巨大的震动。
在2013年以前,银行掌握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主导权。
但是一系列新政的出台,终结了二十年来的既有格局,
金融领域的主导权进入证券行业手中。
证券、期货、基金、银行、保险、信托之间的竞争壁垒被打破,银
行遭到严重冲击,成为了被动改革的主角。
所以,从改革开放的上半场到下半场不是量级变化,而是游戏规则发生了改变。
这五年,很多上半场的既得利益者发现商业环境变得异常陌生,正是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在政治端、供给端、需求端、金融端都发生了本质性变革。
这些变革不仅会导致上半场所积累的国民财富进行重新分配,也将推动新的创业者和伟大公司的诞生。
正如
马克思所说:
一切坚硬的都将烟消云散。
这就是变革的魅力。
2013年至今,改革开放的下半场已经过去五年,但依然有很多人对此茫然无知,试图采用旧办法拯救产业与财富。
所以,对于上半场的成功者而言,将一切归零,重新熟悉新环境、新规则、新政策,重新出发、重新学习,是当今最为重要的课题。
本周吴老师还聊了聊以下几个话题
点击图片,就可抢先试听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