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杨亦
3个月前电网公司将放弃95%新能源消纳红线的“传闻”,靴子终于落地。
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获悉,5月29日晚,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提出,
在保证经济性前提下,
资源条件较好地区的新能源利用率可降低至90%。
这意味着,伴随着新能源装机大刀阔斧上马落地,坚守了多年的95%新能源消纳红线,出现松动。
同时,《行动方案》还提出,“十四五”前三年节能降碳指标进度滞后地区要实行新上项目非化石能源消费承诺,“十四五”后两年新上高耗能项目的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不得低于20%。
近六年来,中国新能源利用率连续保持在95%以上,但新能源装机量迅猛增长下,原有的95%消纳率越来越难以保证了。
而业界此前预计,放宽降低新能源利用率水平,有利于促进新能源装机继续上量。
新能源利用率降至90%到底意味着什么?新能源利用率红线放宽,真能起到装机上量之效吗?
装机焦虑或是
“误读”
早在业内盛传并热议新能源消纳红线将取消之时(
见华夏能源网此前报道
《风电光伏95%的消纳“红线”要放开?| 焦点》
),一石激起千层浪,敏感的资本市场用光伏板块股票大涨表明了态度。
有分析人士认为,这一调整将显著刺激风光装
机量,从而驱动产业链利润的提升,新能源产业链供给过剩扭转的拐点很可能提前到来。
这一分析的逻辑是,在电网资源给定的前提下,新能源利用率从95%降至90%,以负重致远作比,电网背上的“孩子”其重量变轻了,那当然就能够顺势再多背起几个“孩子”来了。
然而,随着舆论的发酵及各方专家的解读和争论,另一种观点更加主流,此前行业对此存在一定“误读”,冷静审视之后,市场也仿佛若有所悟:光靠新能源利用率从95%下调至90%,能释放多少装机空间呢?其实是有限的。
更何况,能源转型势头强劲的中国,通过下调新能源利用率这种方式谈不上“立竿见影”之策,也不需要这种“挤牙膏”式释放新能源装机空间之策。
目前全球每年60%的新能源装机增量都来自于中国,光是2023年一年之内,中国就新增新能源装机近3亿千瓦。且中国的“双碳”进程是高度政策可控的,为实现2060年60亿千瓦左右的终极目标,中国的新能源装机持续上量本身就是高度确定的。按国内现有产能,装机焦虑其实大可不必。
回到政策原文,有一个前提是不容忽视的,即
“在保证经济性前提下”,这是需要划重点的一个定语。
这是放宽新能源利用红线的前提。
目前,伴随着新能源装机的狂飙突进放量增长,以及新能源市场化消纳比例的激增,绿电电价在大幅走低,新能源利用小时数也在下滑(
见华夏能源网此前
报道
《绿电价格走低、发电时长下滑,新能源的未来在哪里?》
)。
针对这一现状,保证项目的经济性比消纳红线是多少更重要。
新能源项目的经济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能源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无论是西北地区的集中式还是中东部的分布式,如果内新能源项目在全生命周期无法实现自身盈利,并不利于行业持续发展;二是新能源项目的社会效益,也即绿电替代。如果大量上马新能源后大面积弃风弃光,那是有违“双碳”本意的。
关于新能源下一步的发展,国务院《行动方案》已经“点题”了,那就是
保证经济性,
剩下就是实施路径的问题了。
指向
电网消纳能力
保证新能源经济性的核心,就是要提升新能源消纳。继续死守95%红线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但下调利用率红线,并不意味着“放松”新能源消纳。
《行动方案》中在“非化石能源消费提升行动”方面指出,要加大非化石能源开发力度,到2025年底,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39%左右;
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
大力发展储能、微电网、虚拟电厂、车网互动。强化绿证交易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加强绿证交易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2024年底实现绿证核发全覆盖等。
《行动方案》给出的无疑是一个综合性的“药方”,
对“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这句话的理解是核心。
本来,电网的新能源利用率红线下调似乎是能够让紧张的电网企业“松一口气”,但是,“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却又将电网这张“弓”重又拉满了。
目前,为了解决新能源消纳这一世界性难题,中国是提出了“源网储荷一体化”的思路,以逐步取代过去以电网为核心的“源随荷动”的调度模式。
新型电力系统要双向互动,“既要源随荷动,同时也要荷随源动”,那么,在这样的新系统中,原有的以电网计划性调度的模式似乎就需要彻底改革了。更有论者提出,
“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电网自身需要经历去中心化、去计划性的过程。”
在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电网仍是最核心的环节,“源网储荷一体化”未来的战略抓手目前看来也只能是电网。
电网硬件方面,集中式新能源“西电东送”需要特高压,分布式新能源红区频现需要5亿千瓦容量的配电网建设。都需要电网企业居间发力。
电网软实力方面,无论是对“风光储”实现有效的综合调度,还是电网智能化去平抑新能源所固有的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都需要电网企业实现能力提升。
软实力层面,单一的电源、储能、负荷都做不到,能把这些做成的只有电网。
因此,红线从95%调整到90%,根本上并没有对消纳问题。
新能源消纳空间中最大的一块,就藏在电网中。
真正的课题是
“
消纳思路
”
红线的小幅放宽,就是不希望整个产业只盯着“绿电上网”这一条路。尝试多种消纳思路,多策并举,才能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健康发展。
这样的探索在国内已经开始,比如以电化学储能消纳,以制氢方式消纳等等。
《行动方案》中就同时强调了要大力发展储能(
见华夏能源网报道《
明确支持,新增装机目标再提高!国务院新政为储能发展划重点
》
)。
新能源强制配储的政策推动,对储能发展起到了关
键作用,但如今电化学储能项目利用率过低的问题,也遇到了瓶颈。储能要想在未来真正发挥价值,还需要持续创造机制体制条件。
再比如制绿氢消纳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