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的工作基本都不开报告,尤其是分析师,基本上每天都离不开写报告、做汇报。报告说白了,就是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观点结论用文字的形式结构化呈现出来,以便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上级、下级和其他协作部门。
如何撰写一份优秀的分析报告呢?其实无外乎就是
搞定3大要素
:框架、内容和视觉化呈现。即
报告=框架+内容+视觉化呈现
。
-
框架
:就是一份报告分几部分或几个模块写,每个模块应该写什么。
-
内容
:就是在框架的基础上,往每个模块填充里填充详实可靠的内容。
-
视觉化呈现
:就是把内容用图、表、文字、颜色等形式结构化地、美观地呈现出来,让人看了之后一目了然、赏心悦目。
我们今天先来聊框架。
框架是写报告的第一步,这一步特别关键
。就好比盖房子,得先有地基和大致的结构,房子才能稳稳地立起来。
报告的框架就是给整个报告
奠定基调
,
明确报告的大致方向和范围
。这样在
写内容的时候,就能围绕这个框架来展开,不会跑偏
。有了好的框架,写报告就像是有了地图,不会迷路,能更高效地完成报告的撰写。
一般来说,分析师在职场里最常撰写的报告包括8类,
这8类报告
要解决的
问题不同,服务的人群也不同,因此,
它们的撰写框架也是不同的。
问题诊断类报告主要用于分析业务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深入诊断导致这些异常的具体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
比如,当销售额出现异常下滑时,通常就需要撰写这类报告,帮助我们分析是市场需求减少、产品竞争力下降,还是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导致的下滑,以及应该采取什么应对措施。
工作中类似常见的分析场景还包括:
-
市场份额为什么持续下滑?
-
DAU 为什么出现异常波动?
-
用户流失率为什么提升了?
这类报告通常采用【
四段式
】框架。其最核心的思路是回答「
出现了什么问题(Problems)
」、「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Why)
」,以及「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How)
」。
报告撰写的框架如下图所示。
当我们的业务或活动开展了一段时间以后,需要定期对业务或活动进行复盘,分析
它们的效果如何,是否达成了目标,做得好或者不好的原因
,这就是复盘类报告。
比如,复盘发优惠券拉新的活动效果如何,复盘双十一促销活动的效果如何。
这类报告通常采用【
三段式
】
框架
。其最核心的思路是回答「
活动效果好不好(Good or Bad)
」、「
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下期活动优化建议(Prolems and Replicability)
」。
报告撰写的框架如下图所示。
一家公司可能有多条产品线或业务线,因此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评估,
判断应该重点投入或者优先发展哪些业务或产品
,这时候撰写的就是评估类报告。
比如,一家公司包含了电商、广告、海外、游戏、直播等多个业务,这些业务优先发展哪一个?
这类报告通常采用【
三段式
】
框架
。其最核心的思路是回答「
哪个产品好或者不好(which is good,which is bad)」
、「
资源如何配置(How)
」。
报告撰写的框架如下图所示。
当我们需要
对业务的方向进行探索
,或者
对某个新业务的可行性进行判断
时,这时候撰写的报告就是探索类报告。
比如,公司的商业化部门打算新增加一个广告位,那么对增加广告位的可行性研究,撰写出来的报告就是探索类报告。
通常采用【
五段式
】
框架
。其最核心的思路就是要回答「
是否可行(Yes or No)
」、「
为什么可行(Why)
」、「
如何做(How)
」。
报告撰写的框架如下图所示。
为了获取客户的预算、订单和合作,我们需要
向客户展现自己的产品、服务和合作方案
,这时候撰写的报告就是客户解决方案类报告。
比如,如何让客户购买我们的产品?如何让客户将明年的广告预算投放给我们?
这类报告通常采用【
四段式
】
框架
。其最核心的思路是回答「
客户所在行业的现状和趋势是什么(Overall)」
、「
客户公司的痛点及问题是什么(Customer)」
、「
我们公司的核心优势是什么(Self)」
、「
我们如何帮客户解决问题(Solutions)」
。
报告撰写的框架如下图所示。
预算及目标类报告,主要用于
制定和汇报年度预算
,
制定和拆解年度、季度、月度的目标和KPI
。
比如,年度预算报告、季度关键目标及拆解报告。
这类报告通常采用【
三段式
】
框架
。其最核心的思路是回答「
关键业务目标是什么(Obj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