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x
前言
本篇是一系列社交方面的文章的第一篇。后面还计划讲到网络社交,人与机器人的社交等,首先我们先聊聊现实生活中的社交。
社交是人类的天性,对于人类个体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社交网络的普及,人类的社交也会经历不断的变化,会有不同特征。反过来,这些不同的社交形式,也在影响着人类本身,从社会形态、文化,到个体心理、行为等;
而在未来的与机器人相处和交流的时代,又会有哪些改变发生呢?
人与人的社交规律、规则
马斯洛需求层级理论:
大家对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都很熟悉了,稍微解释一下,越是下面的需求越基础,人们首先会追求基础需求的满足,在下面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才会考虑上面一层需求,并且越是下面的需求包含的“能量”越大;
社交需求在其中是紧随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后,可见其重要性;
社交是提升幸福感的最重要手段,比金钱更加重要(前提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TED演讲,演讲者是哈佛的教授Robert Waldinger,他介绍了一个非常难得的纵向实验,一个哈佛的研究小组,历经75年,跟踪研究742名被试的工作、家庭生活、健康情况等,其中最明显的一个研究结论是,良好的社交关系能让人更加幸福和健康,比名利更加有效(有很多研究和数据表明,简单的经济发展并不一定会带来更多幸福感,但是一定的经济基础是必不可少的)。
(图片来自TED)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视频:
https://www.
ted.com/talks/robert_wa
ldinger_what_makes_a_good_life_lessons_from_the_longest_study_on_happiness?language=en
这是演讲稿:
https://www.
ted.com/talks/robert_wa
ldinger_what_makes_a_good_life_lessons_from_the_longest_study_on_happiness/transcript
为什么会有社交需求?
每一种人类本能的产生,大概都可以从生存和进化的角度解释,虽然这种解释感觉有点偷懒;
简单来说,世界太残酷,人类又太弱小,如果不合作就无法生存,这一点深深地印在了人类的基因中。对于单体生存能力较弱的人类来说,离开群体无法生存,因此进化出了协作、群居的特性,即对社交的本能的需求;
社交需求有哪些表现?得不到满足会怎样?
社交需求作为一种基础的本能,其实不用过多介绍,我们每个人都有深刻的体会:
-
一个人待久了会感到寂寞;
-
我们希望加入群体,获得归属感;
-
我们希望被理解,被认可,被接纳;
-
我们希望得到称赞、尊敬,获得地位;
-
我们希望得到社会支持,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得到帮助,在悲伤时可以获得安慰;
-
我们的快乐需要和人分享,悲伤需要找人倾诉;
-
我们希望将自己的观点分享给他人,希望获得赞同,希望说服他人(对,就是说知乎);
社交对个人的心理健康也至关重要,孤独是一种很痛苦的状态,因为缺乏社交还有可能导致抑郁,这些大家应该都懂,不多说了。
社交重要的影响因素
既然社交如此重要,心理学当然会对其进行大量的研究,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着人们的社交行为呢?社交又会对人们的行为和心理有哪些影响?下面先介绍一些研究社交时常用的变量。
人格特质:内外倾性
外倾性是大五人格理论的一部分,描述的是个体在人际互动中表现的动机和主动性,以及寻求刺激和获得愉悦感的特质。外倾性的特征表现为有活力,积极主动,性格外向,喜欢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倾向于从外部世界获得刺激,乐观自信,充满热情。而外倾性较低的个体则往往表现得安静沉稳,喜好沉思,对于社会交往和群体活动的需求较少,然而这并不是因为社交焦虑或者社交自我效能感低,只是因为外倾性较低的个体需要较少的外部刺激,偏好独处。
在应用较为广泛的测量大五人格的NEO-PI-R量表中,外倾性被分为6个维度:
热情性(Warmth):
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快乐的能力和表现出的热情友善。热情性高的个体能够从社交中获得快乐,对待他人更加友善和热情,关心他人,并与他人建立相互的感情依赖。
乐群性(Gregariousness):
是指个体对于与他人相处的需求强弱。乐群性得分较高的个体不能忍受长时间的独处,有强烈的社交需求,倾向于与他人一起从事娱乐和工作等活动,喜欢人多的社交场合。
自我肯定(Assertiveness):
是指个体对自己立场的坚定性、领导欲望和支配欲望。自我肯定得分较高的个体能够更加坚持自己的立场,坚决维护自己的权利,喜欢在社交中起主导作用,乐于在组织和团体中担任领导并指挥他人。
活跃性(Activity):
是指个体生活中精力充沛、做事迅速和繁忙的程度。活跃性得分较高的个体经常感到充满活力,精力旺盛,生活总是匆匆忙忙闲不下来, 很少感觉疲倦。
刺激追寻( Excitement-seeking):
是指个体对外部刺激的需求。刺激追寻得 分较高的个体对外部刺激需求较高,需要各种方式得到刺激,例如赌博、冒险、感官刺激等,因此在社交中会寻求更多的新鲜感,尝试与不同人交往,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交活动。
正性情绪(Positive Emotions):
是指个体感受到愉快、兴奋和快乐等情绪的频率。正性情绪得分较高的个体会经常感受到快乐,心情愉悦,乐观并且高兴。
外倾性会影响个体获得的社会支持和个体的孤独感。外倾性得分高的个体有更强烈的动机参与社交活动,建立更多和更深入的人际关系,因此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在生活中的孤独感也会更少。
外倾性是影响个体的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的重要因素。
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是指个体对于社交有强烈的畏惧或者紧张的情绪反应,并表现出对社交的回避。具体表现为害怕被别人关注,害怕与别人对视,在他人面前过度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害怕自己在被别人仔细观察, 担心自己在社交中的言行会使自己出丑。社交焦虑个体更加害怕在社交过程中他人的负面评价,同时倾向于消极评价自己的社交表现,对他人存在过分警惕心理,更倾向于避免社交活动。
缺乏社交技能和消极的自我评价可能是形成社交焦虑的主要原因;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交中获取的人际资源。社会支持可能来自于家人、朋友或者同学等,当个体在生活、工作或者学习中遇到困难时, 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寻求帮助,当遇到烦恼和忧虑时,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得到理解和安慰,社会支持可以起到压力缓冲的作用,有助于个体更加顺利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苦恼,对克服苦难、应对压力环境和保持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社会支持在帮助个体面对疾病、生活变故等方面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当个体患有慢性疾病、遭受性侵犯、患有精神疾病时,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帮助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降低其他问题出现的概率。
获得社会支持是人们重要的社交需求和动机来源。
孤独感
孤独感是指当个体感受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存在差距时产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和体验。孤独感是个体感到社交关系网络不足时产生的不愉快体验,这种不足包括数量上的不足和质量上的不足,例如缺少朋友,缺少关怀,或者与家人和朋友交往不够深入, 亲密感不足,都会导致个体产生孤独感。孤独感是一种主观感受,与客观上的社交缺失存在差别,但是两者又密切相关。
社交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 己成功完成某件任务的自信程度,而不是指完成此任务所需技能的高低水平。
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个体对自己行为的选择,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倾向于选择难度大的任务;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个体能否坚持自己的行为,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在困难面前会更加坚持,不会轻易放弃。
社交自我效能感是一种特定领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社交中获得 和维持人际关系能力的信念。社交自我效能感较强的人在社交中会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更加积极地与他人建立关系,并通过各种方式维护社交关系。在遇到社交中的困难时,社交自我效能感较强的个体会更加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通过努力维持社交关系,而不会出现回避问题和退缩的情况。社交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受到言语说服、成功或挫折经验、情绪唤起、替代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人们在社交中是如何建立亲密感的?
这里简单介绍几个理论,主要解释社交中互动和关系建立的规律;
social exchange theory,社交也是在“做交易”
社会交换理论用经济理论类比人类的社交行为,认为人们在社交中的选择和决策,也是基于对投入和产出的算计,用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多的回报;
注意,这里的投入和产出并不特指经济方面的,在社交方面,投入更多时候是指时间、精力、感情,而产出也是社交方面的激励,比如归属感、陪伴、社会支持等;
像很多心理理论一样,社会交换的作用过程很多时候是无意识的,即在本身并没有觉察的时候自动完成,我们并不会在社交中时刻打着小算盘,但是它的影响却几乎无处不在,例子大家自己想吧。
虽然照搬研究经济行为的方法研究社交是一定存在问题的,但是这种类比确实可以解释很多行为;
我们翻开咪蒙的公众号,从几篇文章的题目来看,社交确实有很浓的交易特征,例如第一篇著名的致贱人就是,咪蒙的文章能在朋友圈火起来,很大程度因为说出了很多人的想法:
(图片来自咪蒙公众号截图)
self-disclosure与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相互表露对于推进社交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
自我表露是指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想法、感受、目标、挫折、成功、理想、喜好等;
自我表露是一种本能的需求,但是我们并不会对任何人都随意表露,我们的社交是分层的,有几个闺蜜、死党(一般人有2-6个),有一些好朋友,有很多普通朋友,有一大堆泛泛之交(像下面这幅图一样);我们会根据不同的亲密程度,调整表露的内容;
(图片来自Paul Adams, UX designer at Google,
The Real Life Social Network
)
而根据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人们的社交关系、亲密感都是慢慢建立的,在刚认识的时候,我们会说“破冰”、“getting to know each other”等,即最初阶段主要是获得基本的了解,建立初步的关系;
与刚认识的人,我们不会聊很私人的事情,不熟的人跑过来跟你聊感情问题,你一定会觉得很奇怪;我们会根据社交准则,聊聊家乡、美食、旅游、娱乐等无关痛痒的、“安全”的话题;随着关系的亲密,谈论的内容才会更加深入和私密;
也就是说,人们在社交中的自我表露程度,是和关系的亲密度相关的,而且两者相互影响,亲密关系让人在表露时更少顾虑,更愿意展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感,而恰当的相互表露(reciprocate disclosure)又能够推动关系更加亲密;
因为不同性格、不同动机的人在社交中的自我表露积极性是不同的,最终还是需要双方在多次交互中相互适应对方节奏,大家在这么多年的交友经历中一定都遇到过这种磨合阶段,也遇到过“自来熟”得让你尴尬的人,遇到过矜持得让你抓狂的人。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相互表露(reciprocate disclosure)的发生可能存在一方较为主动,但永远不是单方面的行为,如果仅仅一方非常积极表露,超出了另一方可以接受的范围、没有做出积极的回应,那么积极的一方会接收到这个信号并适当调整,而较不积极的一方也会去适应对方的节奏。
社交如此的重要,有如此的复杂;
它如此重要,我们不得不思考科技的发展究竟会怎样影响它,又进而如何影响我们自身;它如此复杂,所以很多人不会思考这个问题,身处巨大的变革中而没有觉察。
下一篇我会介绍未来社交的特征,以及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改变。我们为什么会对朋友圈着迷?什么样的信息容易在朋友圈传播?请看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