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个提问:做什么事情同事都否定我,后来干脆说我不适合这份工作,一整天心情都很低落,怎么办?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感觉:
被表扬、被认可,就迫不及待地和别人分享,然后高兴好几天,走路都带风;
被挑刺、被否定,就垂头丧气、情绪低落、甚至开始怀疑自己。
......
为什么我们的心情总会随着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变化?本质上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认可了这些评价。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认可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呢?我认为主要有这两种情况:
第一种,别人的评价和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是一致的;
第二种,我们把别人的评价当成了对自己的定义,而这和「真实自我」之间肯定存在差异。
第一种情况没什么问题,这里就不赘述了,主要来看第二种情况:
为什么我们会把别人的评价当作对自己的定义?
导致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对某件事情的了解程度不够--对「真实自我」的了解。
换句话说:我们越了解自己,就越不会被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影响,也就越接近真实的自己。
反之亦然。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无限接近真实的自己呢?我认为这么做最大的好处是:认识自己、扬长避短。
今天的文章,介绍2个工具,它们能帮助我们更接近真实的自己,接下来,我分别介绍它们的具体内容和使用方法。
找自己窗口
我做了一张图来表示:
(这张图的理论依据是:「乔哈里窗口」(The Johari Window),它由美国两位心理学家Joseph·Luft(乔)和Harry·Ingham(哈里)于1955年提出。)
我根据寻找真实自我的需要,对乔哈里窗口做了变形,变成了适合用来找自己的窗口。
虽然图里已经展示了,但这里还是用文字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新窗口。
根据「我们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我们」两个维度,自我被分为不同面并归入四个区域,它们分别是:
开放区:我们和别人都知道的那个自己;
隐藏区:我们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那个自己;
盲区:别人知道而我们不知道的那个自己;
探索区:我们和别人都不知道、有待开发和探索的那些自己。
接下来要做一个重要的动作:花一些时间,整理自己的情况,然后,在「找自己窗口」的前三个区里填进整理好的内容(探索区留待以后慢慢补充)。
这时候,你会发现:「隐藏区」和「盲区」无论怎么整理都有内容可写,换句话说:「我们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我们」无论如何都有无法重叠的部分。
这两部分用重点符号标记起来,后面会用到。
这是第一个工具--「找自己窗口」的内容和使用方法。
Tips:要用这个工具,需要向别人收集相关信息,可以自己设计一张表格,请家人或你信任的朋友帮忙填写。:)
接下来看第二个工具:自我-他人冲突对照表。
同样的,我也做了一张图来表示:
(这张图的理论依据是:自我不一致理论,它由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Edward·Tory·Higgins(爱德华·托里·希金斯)于1987年提出。)
我根据对照「自我-他人」冲突的需要,对自我不一致理论做了变形并绘制了一张冲突对照表。
同样的,用文字简单介绍一下这个表格。
希金斯从三个视角对「我们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我们」加以区分:现实、理想、义务,在此基础上,自我-他人冲突对照表的六要素分别是:
自我现实:自我评价中的那个自己;
自我理想:我想要成为的那个自己;
自我义务:我认为我该是什么样的自己;
以及
他人现实:别人对我的印象;
他人理想:别人期望我是什么样的人;
他人义务:和我同一圈层的人都是什么样的。
这个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找自己窗口」一样,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整理,然后做填空题,填满对照表里的六项内容。
来到这里,我们需要做第三步:将「找自己窗口」和「自我-他人冲突对照表」里的内容对应起来,会得到三个关系式:
「开放区」对应:自我现实与他人现实一致(如果不一致,会被归为下面两项中的任意一项);
「盲区」对应:自我义务与他人义务不一致;
「隐藏区」对应:自我理想与他人理想不一致。
来到这里,你也许发现了,文章开头提出的疑惑被解开了:我们之所以对「真实自我」缺乏了解,是因为我们:
要么处在盲区(没看见别人了解到的真实的那部分自己);
要么处在隐藏区(我们清楚别人不完全了解自己,但被别人自以为是的了解影响了)。
如果你正处在「盲区」,想要更接近真实的自己,较为有效的方法是:扫盲。
具体可以这样做:
就同一个主题,观察和自己同圈层的人是怎么做的,然后把这个做法放在自己身上,思考:
假设我也这样做,会怎样?我能承担这样做的后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