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装可爱的胖子
耳机和音箱发烧友们,一般是把 3B——Beats、B&O、BOSE 视作非主流的。
就因为这三个品牌在各自“发烧价位”的产品,都不是以发烧级的音质著称,没在耳机最关键的振膜、磁体等发声单元上下功夫,而是靠各自独特的卖点占领高价位市场。
▲ Beats Solo 3、B&O PLAY H4 、BOSE QC35
Beats 主打时尚潮流,B&O 靠沉稳简约的工业设计,而 BOSE 则是以音效增强著称。
发烧友们虽然很嫌弃前两家,可对 BOSE 却是认可的。虽然有些人认为它家的产品音质不够发烧,但当谈到音效增强带来的实际感受提升时仍是认同的。
那么,BOSE 的音效增强指的是什么呢?这首先要从“心理声学”说起。
心理声学其实就是研究人脑如何解释声音的科学。
当人们听到一段声音时,会在内耳在把声音波形转化为神经刺激,这时有些波形的差别可能无法被感知到。心理声学会研究人们能感知到的是哪些,为什么会这样。
应用心理声学的一个著名例子就是 MP3,它利用了人耳的各种掩蔽效应,舍弃掉对人类听觉不重要的音频信息,在听感差别不大的情况下,把音频文件压缩得小很多。
▲ Amar Bose 在课上
BOSE 公司的创始人 Amar Bose 教授对心理声学颇有研究,他曾经在课堂上讲过这样两句话:
“你可以将音频工程师聚到一个屋里,给他们安排降低失真的任务,他们会很高兴地研究个好几年。
但最根本的问题是:从感知的角度来讲,这种做法意义何在?如果不能直接听出失真,那么除了实现一些工程方面的目标之外,你所做的这一切是否确有所值?”
此后,不以仪器读数为最终目标,从听音者的实际感受出发,一直被 BOSE 公司的研发人员奉为信条。所以它家的产品通常不会追求极致的频率响应或瞬态,而是力求在各种场景中都能让使用者获得良好的体验。
要达到这个目标,就不能像其他的音响公司那样只把喇叭做好,而要在“翻译”声音信号上下功夫——对声音信号的处理算法和电路进行优化。这让 BOSE 看起来更像是家“软件”公司。
实现了那些“硬件”公司无法做到的音效增强,BOSE 自然有自己的独门秘籍——直接/反射声技术与主动降噪技术。
▲ 直接/反射声音箱
直接/反射声技术是 BOSE 公司第一个成功商业化的信号处理技术,相关的衍生专利以及新产品到今天仍然是 BOSE 公司的主要命脉。
它主要用在音箱上,和我们耳熟能详的 DOLBY(杜比)环绕声技术类似,都是用来营造出更加真实的环绕效果。
不同的是,BOSE 更有先见之明。相比 DOLBY 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才推向电影院线的环绕技术,BOSE 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堪称该领域的先行者。
❶
消除“皇帝位”的传奇 BOSE 901
▲ BOSE 901 音箱的背部
第一个成功使用直接/反射声技术的产品,是 BOSE 公司于 1968 年面世的传奇音箱产品 901,它的每个音箱均由 9 个不同指向的扬声器(正面 1 个,背面 8 个)构成。
▲ 传统 2.0 音箱要摆放很讲究才能出现“听音皇帝位”
传统音箱通过特定的摆放方式,会形成一个最佳的聆听位置,可以将各个单元发出的声音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所以这个位置通常被称做“皇帝位”。
▲ BOSE 901 没有皇帝位,最佳聆听位置很广
BOSE 901 通过优化扬声器在音箱内的排列位置、每个扬声器发出声音的大小,将最佳聆听的位置由一个点扩大到一大片区域,同时音箱的摆放也可以比较随意,被广泛认为是一款颠覆性产品。
直到 2015 年,BOSE 901 还在生产,这款近 50 岁的音箱已经更新到了它的第 6 代。
❷
后起新秀 BOSE C5
随着 BOSE 在心理声学方面的积累,直射声/反射声技术也在持续进步。
例如 BOSE Companion 5(简称 C5),由 1 个低音发声单元和 2 个卫星音箱组成的电脑音箱系统,看起来和传统的 2.1 音箱系统一样。
但其实 C5 每个卫星音箱内部由 2 个呈一定角度的扬声器构成,工作时并不是传统音箱的左右 2 声道工作。
它是通过直接/反射声技术,配合对不同喇叭声音大小和不同声音播放间隔等一些列特殊调教,最终使整个系统呈现出堪比 5.1 音箱的包围感。
相比 901 单只音箱内部的 9 个喇叭,C5 大幅缩减到了 2 个,却同样实现了消除皇帝位和比同类传统音箱更好的听音效果,可以说是后起之秀。
❸
一体式音响中的另类 BOSE Wave
▲ BOSE Wave 内部结构
除了音乐音箱与电脑音箱,BOSE 更是在其一体式音响——Wave 系统上也广泛使用了直接/反射声技术,弥补了一体式音响系统普遍存在的声场小、定位差的短板。
加上迷宫一样的音频导波管技术,增强了低音表现力,使得 Wave 系统在一体式音响中极富竞争力。
如果说 BOSE 在音箱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是直接/反射声技术,那么在耳机领域就是主动降噪技术了。
❶
主动降噪耳机的开山鼻祖
世界上的第一个主动降噪耳机,正是由 Amar Bose 发明的。在 1978 年一架苏黎世起飞的航班上,Bose 教授不堪飞机噪音之苦,这让他想去研究一种降低噪音的方法,于是一下飞机就开始了方程推导。
经过 8 年的研究,BOSE 公司终于研发出了足以令自己满意的第一代原型机,并将它机提供给不间断环球航天飞行飞行员 Dick Rutan 和 Jeana Yeager 以实验其降噪能力,并做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
直到 1989 年,BOSE 才终于拿出了正式提供飞行员使用的量产版,堪称十年磨一剑。而此耳机刚一面市就得到了美国军方的大单,有报道称美国军方通过给飞行员/地勤人员佩戴降噪耳机,节省由于噪音致残而需发放的补偿金达 2 亿美金之多。
❷
BOSE 的主动降噪在今天仍是第一
BOSE 不光是主动降噪领域的先行者,也是当前主动降噪技术的执牛耳者。
主动降噪技术的原理说来不复杂,就是通过耳机内的话筒收集人耳附近的噪声,然后经过内部的降噪电路运算后,发出这些噪声的反向声波,来中和噪音。
但 BOSE 能够成为执牛耳者的技术诀窍,在于对于噪音信号的预判。
要知道,降噪电路处理声音信号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意味着耳机不可能在听到噪音的瞬间立即给出反向声波,所以大部分降噪耳机的效果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好。
BOSE 的做法是,通过收集当前噪音,对未来马上要产生的噪音进行预判,在恰当的时机给出“未来噪音”的反向声波,达到近乎完美的消噪效果。
并且日常生活中的噪音,是很多种频率的声波叠加在一起的,能同时对不同频率的噪音都做到精准预判,更是难上加难。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即使各大传统厂商纷纷推出主动降噪耳机,BOSE 家的依旧是市场上最好的,并且依然是各大航空公司头等舱的标配。
❸
除了耳机,BOSE 还把主动降噪用在了汽车里
▲ 法拉利 612 scaglietti 中的 BOSE 音响系统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动机、悬架和排气系统发出的 40-180 Hz 噪音会造成低频污染,严重干扰到音响的回放效果。
BOSE 在 1998 年将主动降噪引入到汽车音响产品,消除低频噪音对欣赏音乐造成的影响,为其汽车音响产品提供持久有力的竞争力。
无愧于其 Slogan“Better Sound Through Research”(官方翻译是:尽探索之力,享音乐之极),在心理声学应用上多年的探索与积累,使 BOSE 通过听感增强的技术优势占据了大量市场。
不管是直接/反射声技术还是主动降噪技术,都体现着 BOSE 在“软件”上的努力,这与传统音频生产厂商通过突破振膜和磁体等“硬件”技术的策略截然不同。
更好的声音要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得到,而研究什么、如何研究,则正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传统厂商大力出奇迹的做法固然无疑问,但 BOSE 公司的成功也告诉我们,只要抓住要害,即使剑走偏锋,也能四两拨千斤,获得巨大的成功。
然而以“软件”为主导的公司,核心技术更容易被模仿,随着一体式音响和主动降噪耳机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开始由蓝海变成红海,BOSE 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2014 年,Bose 和 Beats 就发生了降噪耳机的专利纠纷。
面对传统厂商“越来越软”的趋势,BOSE 需要弥补短板,投入相当的资源开始“硬件创新”,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中继续保持竞争力。◣
作者介绍:装可爱的胖子,允文允武,文不能测字,武不能防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