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这个法则如何帮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
来个实例:
我曾经面试的时候被问到过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团队中推动你制定的设计规范?
运用“前中后”法则你可以告诉面试官,你会把整个制定规范的过程分为三个部分-制作前、制作中、制作后。
此话一出,就知道你是有一定逻辑的,加分妥妥的,剩下的就是对每一部分详细阐述。
制作前:
我们需要多找竞品规范,然后根据自己产品的特性规划好大体框架,并找领导和其他成员确定方向。
制作中: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多与团队其他成员沟通,让他们都有参与感,而不是一个人自嗨,如果不全部达成共识,你的规范最后就很难普及。
制作后:
实际工作上,由于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习惯,所以规范的落地是一个很大的痛点,这里我们也可以提出一些对应的措施,例如后期大家互相审核他人的设计稿,或者让领导不定期抽查等等,如果多次发现不符合规范的状况,要提出批评。
这样,一份简易的答案就出来了,即使你一点准备都没有,按照这样的思路,说个及格的分数还是可以的。
2.2 当问题的场景很抽象
现在如果面试官问你:你的价值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场景就比较抽象,无法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来分析,但我们要学会转化,将抽象变为具体。
由于面试官问的这个价值是依附于工作的,所以我们可以想一下工作上会有哪些场景:
1.我们需要完成专业上的任务
2.会和产品、交互沟通产品需求
3.测试走查最终的落地效果
4.可能会带带新人
5.和团队分享经验
6.每周开例会
...
根据这些场景我们可以总结得出你的价值分(工作上)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