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ngress北京
为广大Ingress玩家提供最新的全球游戏动态和最新资料、趣闻、战报等全方位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Python爱好者社区  ·  偷偷浏览小网站,被问候了。。。 ·  3 天前  
Python爱好者社区  ·  雷军挖了个95后天才少女,开出千万年薪! ·  5 天前  
Python爱好者社区  ·  闲鱼电影票自动化,年底开启月入 20000 ... ·  6 天前  
Python爱好者社区  ·  为何大多数程序员做不了独立开发者?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Ingress北京

木偶戏

Ingress北京  · 公众号  ·  · 2021-05-09 08:00

正文



#Essay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Ingress Beijing



1


向晚意舒,我漫无目的地徜徉在永春的街上。渐明的街灯,给这座安逸的小城添上了一抹烟火气。街边支起了小买卖人的摊子,广场上响起了舞者的动感音乐,路上结束一天工作的劳动者们慢下了归家的脚步,毫不匆忙。


城小,人也少,纵使来往的人荡起一片喧嚣,却并不恼人。喧嚣中,一阵拉琴唱戏的声音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循声而去,三步两转,我便在城隍庙的边门里看到了拉二胡的乐师。


走近一看,庙里正演着木偶戏。今天的城隍庙,张灯结彩,不知道是什么好日子,但确实是个迎神赛会的日子了——每逢重要的日子,人们都会请来戏班,表演给神明看,以祈求神明庇佑。我便从边门溜了进去,托不知哪路神仙的福,在庙里蹭了这一场木偶戏。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源于汉、兴于唐宋而盛于明清,是闽南地区传统的曲艺形式。根据操纵方式不同,木偶分为提线木偶和掌中木偶。此次看到的是掌中木偶表演:演员站在幕后,将穿着绸缎衣服的木偶像手套一般戴在手上操纵,用细腻到每个指节的动作,配上乡土味十足的闽南口技,演绎出一段又一段中华民族传统故事来。


传统的木偶戏班规模是很小的。不推车、不装箱,动作靠手、唱白靠嘴,功夫全在演员身上,而全部行头只消一口大麻袋就装得下,因此掌中木偶又被称为“布袋戏”。但如今,表演性质愈发突出的掌中戏,也吸纳了其他曲艺的表现形式,吹拉弹唱,乐队规模逐渐完备,有了“戏班子”的感觉。今天的班子有六个人,四个乐师,一男一女两名演员。戏份不多的时候,两个人就交替出手表演。毕竟一演就是一晚上——至于举一晚上的胳膊,连我这个成年累月举相机的人,想想也充满敬佩之情。


红布装点起的戏台上,左右用金线绣着对联,上下绣有剧团名字“永春县凤鸣木偶剧团”。身着红衣,戴水钻头面,眉清目秀,银钉点翠俱全的花旦木偶,在舞台上长袖善舞。一会坐在椅子上搔首弄姿,一会又起身踱着步子,嘴巴还随着节律有开有合,和着后台铿锵抑扬的唢呐、二胡和鼓点,仿佛真的是由木偶在唱戏一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只可惜,本是方言,又没有字幕,苦了我这个没文化的戏曲小白,听了半个多小时,也没听出这演的是哪一出来。


 

图1:木偶戏幕后的演员



2



木偶戏的功夫,不止于表演本身。


首先,所有的木偶戏都经历了制演合一的过程。从选材、雕刻开始,到勾边上色、裁衣纹饰,每一个演出用的木偶都是戏班人一刀一笔、一针一线亲手制作的。不同剧团的同一个角色,对于体态、神情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功夫细致的,甚至同一个木偶在不同章节里的神态也依剧情需要而不同。据说那些热忱的票友们,仅凭看木偶的刀工,就能判断戏班水平高下。木偶戏的传承之所以艰难,正是因为传的不仅是表演本身,还有制作和维护的技法。至于那些用机制木偶的,就好比收藏量产布娃娃的孩子们:我无法质疑他们纯真而热烈的喜爱,却总是缺了点味道罢。


同时,木偶系表演的技法,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传统的“三点式”掌中木偶,身体、左右手分别由三只手指控制,只能表现出人物的移动和手部动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木偶剧团的演员们逐渐开发出了变脸、更衣、乃至通过甩出手套实现木偶“翻腾”等效果,大大丰富了舞台动作效果。在舞台上,一个腾空翻起的布袋木偶,其冲击力不亚于当年香港动作片里从高楼上徒手跳下的成龙了。


最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不同场合的需要,木偶戏的剧本也常更常新。一方面,经典剧目的内容会不断微调,像老教师讲课一般,每一届有每一届的新意。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剧本也层出不穷。相传,在一次同意大利的交流演出中,泉州木偶剧团特地准备了木偶版“帕瓦罗蒂”,并用闽南方言演绎了《图兰朵》中的精彩唱段。健硕的身姿、浓密的胡须,身着白衬衣、黑礼服的木偶俨然一个帕老本人的样子,分毫不差。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以降,永春县艺津木偶剧团创作的《白衣战士勇斗新冠病毒》《雷霹新冠瘟神》等多部木偶剧,通过民间艺术的形式,传达出木偶剧人对于抗疫工作者的敬意——观众对这些新戏剧有多么喜闻乐见我不知道,但是木偶剧工作者们见证并创造历史、感悟并传播文化的精神,同我们这些淬炼身心、追寻旅程的人是一致的。


 

图2:永春街道夜景




3



然而,木偶戏的式微是无法避免的。


曾经,木偶戏是永春的小孩子们最期待的娱乐节目。每逢良辰吉日,各大寺庙都要请剧团连续演出,少的三五天,长的能有个把礼拜。在黑白电视方兴未艾,彩电还是个稀罕玩意的年代,有声有色的木偶戏自然能吸引相当数目的大小观众。一听闻哪里要演戏了,小朋友们早早就到戏台前占位置,然后一个个仰着小脑袋,迫不及待地盼望着那些五颜六色、姿态各异的“小人儿”,和吱吱呀呀的,小孩子并听不懂的琴鸣。


后来,彩电普及了,电脑普及了,互联网普及了,智能手机也普及了。小孩子们的注意力被OLED屏幕上的一段段短视频吸引去了。大人们的注意力也被吸引去了,随着全国各地广场舞音乐逐渐同质化,再不见当地兴头上比划两段戏曲的老人了。创作者的注意力也被吸引去了,纵有杰出的永春文艺工作者努力地工作,引领着全国观众的文化与价值,却再不是以木偶戏的形式了。于是泉州地区1990年的六十余个木偶剧团,到2015年只剩下不足二十个了。


休息之余,我问戏班子的乐手如今还有多少活跃着的剧团,他苦笑着摇了摇头。疫情冲击之后,有的戏班丢了主心骨,有的找不到接班人,于是合并的合并,散伙的散伙。他也不知道有多少“活下来”的剧团了。


 

图3:永春江畔夜景



4



后来,我问起一位当地的老者,他觉得还是传统戏剧看起来最有味道:


“小伙子你看喏,那个《大闹天宫》,我看过两百遍了,每一遍都不一样,每个班子演都有特色。每个细节都打磨得很哩!”


“你再看那些电视节目哟,肯下功夫琢磨表演的演员,少了唉!”


是啊,有多少新时代的艺人,肯费力不讨好地一遍一遍打磨自己的表演技巧?又有多少喜新厌旧的观众,面对潮水一般的五花八门的新内容,会给艺人们一遍一遍完善自我的机会呢?


锣鼓又响了起来,我却从边门闪了出去。被传统文化涤荡过心灵之后,我还是拿起了手机,给特别关注的up主小姐姐新发的视频送上了一波三连,然后继续追寻XM去了。


对于永春地区的木偶剧表演,曾有诗赞曰:“五辈传承十指偶,一生欣意九尤精。千军万马轻挥手,二语三言百世情。”希望我有机会再去永春的时候,剩下来的不仅仅是这一首诗。


 

图4:文中提到的Portal——永春城隍庙


欢迎关注我们的同步渠道


Telegram - https://t.me/IngressBeijing

Twitter - @ingressbeijing

网站 - https://bjres.net

投稿请发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请务必投稿后联系 @AlexRowe 确认稿件到达

Telegram - @alexrowe

QQ - 350259971


戳原文访问网站对历史文章进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