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名字对厦门人来说
实在是太熟悉了
直到现在
嘉庚先生留下的宝贵财富
还在影响着厦门的发展
对于推进厦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发挥一带一路枢纽城市功能,建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示范市具有重要意义。
几乎每个厦门人
都能讲一讲“嘉庚故事”
但是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那些
还有许多“背后的故事”
比如↓↓
如果没有嘉庚先生
厦大可能早就改叫“福建大学”了
厦大群贤楼奠基日
为啥是1921年5月9日?
因为要“勿忘五九国耻”!
用“穿西装、戴斗笠”
来形容嘉庚建筑
专家认为并不科学
……
上周五晚,在厦门广播电视集团演播厅举办的喜迎金砖“一座城·一个人——嘉庚精神·厦门故事”系列主题活动之《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对话,三位研究陈嘉庚的专家↓↓
陈呈
集美校委会副主任、陈嘉庚纪念馆馆长、集美校友总会会长
他们娓娓讲述嘉庚先生与厦门这座城市的历史渊源,以及嘉庚精神引领厦门、集美发展进步的动人故事,深入阐释嘉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嘉宾还揭秘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生动讲述了他们脑海中带着记忆温度的“嘉庚故事”。
日报君这就带大家回顾一下
这场令人受益匪浅
感动难忘的对话↓↓
陈呈说,从小陈嘉庚在他心目中就是一位非常刚毅的校主,他在集美读书,别的学校有“校长”,他们的学校有“校主”,这跟别人非常不一样。
朱水涌说
“校主”这个称呼
全中国只有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才有
这是独一无二的
1921年厦门大学刚成立时只有98个学生、20个教职工,一共“118条好汉”,陈嘉庚却要了数千亩地,嘉庚先生有一个“四个五年计划”,他提出,到1941年希望厦大有2万学生。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
才提出要建“万人大学”
嘉庚先生在1921年
就有如此宏阔的胸怀和高远的胆识
陈毅明在新加坡读小学时,一位老师李鸿江(音)是漳浦人,小时候非常苦,是集美学校免交学费,才能读书成才。李老师很特别,每年5月9日上课钟一敲,就问同学们知道今天在中国历史上是什么日子吗——1915年5月9日是袁世凯签订的《二十一条》生效的日子。
这个勿忘国耻的信念
在海外华侨中是相当普遍的
后来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
也把1921年5月9日作为第一座校舍
群贤楼的奠基日
陈嘉庚先生的弟弟陈敬贤
筷子上也刻着“勿忘五九国耻”
1953年,陈毅明是从马来西亚回国的第26批难侨,已经十七八岁,那时候全国有好几个地方可以安排归侨学生,她想到了李老师说的嘉庚先生,于是选择到集美读书。
当时集美学校给学生有补贴
她每月8块伙食费、2块生活辅助费
后来她才知道
嘉庚先生一个月伙食费才15块钱
那这个8块钱是了不得了
陈嘉庚故居
朱水涌说,嘉庚先生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在中国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陈嘉庚就提出“教育乃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办厦门大学时,嘉庚先生请来一流的学者,有黄炎培、有蔡元培,蔡元培是北京大学的校长,是教育界一言九鼎的人物。但是当时蔡元培通过他的助理,让集美学校校长叶渊劝陈嘉庚:厦门大学“不宜速办”。 蔡元培认为,第一当时北洋政府没钱,钱从哪里来?第二,厦门那时候是一个没有多少人知道的孤岛,大师哪里来?
陈嘉庚是这样一个敢冲敢闯
心里有“办世界之大学”理想的人
他回复蔡元培的话是
当此国势岌岌可危之时
厦门大学岂能不办?
陈嘉庚认为,钱可以不靠北洋政府,从南洋华侨那里来;大师可以高薪聘任,所以厦门大学一开始就是大师云集。此外,当时陈嘉庚已经看到全世界的发展,华侨子女回祖国只读小学、中学是不行的,必须要读大学。另外,当时整个中国南方,包括浙江、广东、福建都没有大学,如果北洋政府建大学,一定不会选择厦门,所以陈嘉庚先生可以说是“抢占先机”。
朱水涌介绍,在中国现代高校的历史里面,几乎所有高校都改过名字,厦门大学是少有的没有改过名字的大学之一,这个“不改名”的过程也体现了嘉庚先生的独特个性。
1937年,陈嘉庚把厦门大学交给政府,7月1日,厦门大学变为国立厦门大学,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了。随后,厦门大学战时内迁到长汀,当时国民政府省长给教育部打报告说,想把厦门大学改成福建大学,遭到了南洋华侨、厦大校友的反对。
陈嘉庚收到电报,去拜访教育部长陈立夫,陈立夫问:厦门大学准备改名福建大学,您老意思如何?陈嘉庚不回答。第二天,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也向陈嘉庚征求更名意见,陈嘉庚还是不予回答。
又过了几天,陈嘉庚受邀参加国民政府举办的一个茶话会,会上要他介绍南洋华侨的情况。
介绍了一半 他突然话锋一转
厦门大学是集800万华侨心血建成的大学
如果改名 就伤了800万华侨的心
第二天陈立夫、孔祥熙马上找陈嘉庚
说不再谈厦门大学更名的事
在嘉庚先生创办的各类学校里
都有嘉庚建筑
很多人特别是导游
会用“穿西装戴斗笠”形容它们
几位专家都不认同
陈呈认为这个说法不是很科学
嘉庚建筑最大的特色
应该是“中西合璧”
嘉庚建筑不仅是闽南屋顶,还用了很多琉璃,这是古代皇宫才有的。嘉庚建筑是把中西方建筑特色有机结合、而不是把它们对立起来,而“西装”和“斗笠”则是矛盾的,听起来并不和谐。
朱水涌说,嘉庚建筑有很多人文内涵,嘉庚先生在《南侨回忆录》中提到,厦门是外轮进出的港口,我要让人家进出厦门港,一眼就能看到厦门有这样一所大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嘉庚先生多么具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为什么厦大建筑都是“一主四从”,一条连廊贯穿始终这样的形式?嘉庚先生跟建筑师傅说,我站在连廊的这头,一眼就能看到学生从楼的那头走过来。这是多么深情的一种用意。
陈毅明常常用一句话反驳这种说法:你想一想,我站在你面前,穿着西装、戴着斗笠,这样好看吗?她认为“穿西装、戴斗笠”的说法应该叫停了。
朱水涌说,1929年之后整个陈嘉庚公司开始走下坡路,最后停盘。这期间有了嘉庚先生著名的故事:“宁可卖大厦也要办厦大”。时任校长萨本栋说,我们不能辜负嘉庚先生的期望,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能放弃教育质量,
因此当时厦门大学培养的学生
都是非常优秀的
20世纪6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
当年各个领域的领头人
大多是厦门大学的毕业生
集美大学航海学院
陈呈说,1913年嘉庚先生回家乡开始办现代小学,之后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他考虑到必须要办职业学校,从1920年开始,集美学校就开始办航海、水产、农业、商校、师范和轻工,全面培养社会所需人才。除此之外,嘉庚先生还办了工厂,修建了同集路。
抗战期间,全国所有的航海学校都停办,只有集美学校的航校专科没有停办,在三明大田山区的一条小溪上维持办学,所有的学生在小溪里练游泳、练跳水、练划船。
今天我们可以不夸张地讲
“海丝”路上所有万吨以上的轮船
都有我们的集美校友
世界上所有的港口
也都有集美校友的身影
在2014年嘉庚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回信,希望广大华侨华人弘扬“嘉庚精神”,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同祖国人民一道不懈奋斗,共圆民族复兴之梦。在我们生活的今天,嘉庚精神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
陈呈说,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集美校友总会回信精神的实际行动,今年,由市委统战部牵头,厦门设立了“陈嘉庚奖学金”。像嘉庚先生当年资助祖国穷苦孩子免费读书一样,这个奖学金用于资助“海丝”沿线国家华侨华人学生和港澳台地区集美校友后代,鼓励他们回到祖国读书,并为他们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学习环境。
戳图片了解详情↓↓
陈毅明说,嘉庚先生始终对自己的国家始终怀有一种自信自尊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他认为,每个人都要“尽国民之天职”,为国家出自己的一份力。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更要学习嘉庚先生这份对国家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不息。
朱水涌认为,总书记的回信分三个层次,一是表达了他对陈嘉庚的敬仰,二是他用自己的体会阐释了陈嘉庚的精神,三是提出倡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必须发扬陈嘉庚精神。
可以说
陈嘉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面旗帜
我们今天学习陈嘉庚精神
就是要学习他的伟大的爱国情怀、
高远的胆识、至善的性格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
必不可少的精神
对话当晚,观众陈颖毅特意把女儿也带到节目现场,希望孩子从小学习嘉庚精神。这场对话让他们收获良多。
傅南薰是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的一名学生,家人在给他取名时,借用了最具代表性的嘉庚建筑——南薰楼的名字,希望孩子传承嘉庚精神。受到本次活动的感染,傅南薰决定把暑假一份微拍作业的镜头对准嘉庚故里,将嘉庚先生的点点滴滴做成一个纪录片,开学后在学校里播给同学看。
嘉庚先生的这些故事
一定也感染到你了吧?
记得讲给更多小伙伴听哦!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应洁 林桂桢 摄影:林铭鸿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罗小州 值班主任:蔡萍萍
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 |
昵称
| 微信号 | 昵称 | 微信号 |
厦门日报 | xiamenribao | 厦门招考 | xiamenzhaokao |
厦门晚报 | xmwb597 | 海峡生活报 | lifeweekly0592 |
海西晨报 | haixichenbao | 台海杂志 | taihaizazhi |
厦门网 | xmnn-cn | 遇见婚恋网 | yujianw520 |
|
|
|
|
|
|
更多资讯请猛戳阅读原文下载厦门日报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