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校长传媒
《新校长》杂志定位于学校教育创新的实践、理论、政策及策略解读,以教育现场深度采写报道及综合案例呈现为主要特色,从教育现场的情景问题出发,取学校内外多元角度,本土海外两重视野,为学校管理者提供创新实践的理论梳理、方法建构、资源链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新校长传媒

新刊丨我是音乐\/美术\/体育老师,我用专业为学科正名

新校长传媒  · 公众号  ·  · 2017-12-05 06:4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因为在升学考试中的占比小或者不占比,外界对音乐、美育、体育课堂常常有不少“误解”:

音乐课就是听听学学唱唱吧?

美术课画得像画得好看就是终极目标了吧?

体育课跑跑跳跳做做操,差不多行了吧?

......

“误解”是因为不了解。

本期《星教师》“音乐美术体育年度创新课堂设计”历时一年,精选了全国9个城市15位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他们有的是用主题游戏促进课堂的高手,有的精通于跨界创意融合;有的在课程推进中催生了相关教材,有的通过课堂实践输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创产品......

这群优秀教师,用专业为学科正名,更告诉外界:音乐、美术、体育不是边缘学科,它们对孩子的终身发展裨益良多!

如果你的目标是在教学上不断精进深耕,那么这本杂志定能粉碎掉一些顾名思义的“想当然”,带给你更多醍醐灌顶的“有意思”。




当这些“无用”成为“刚需”


王 慧丨《星教师》杂志主编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已经强调得很清楚了。一直以来,各地各学校也都在努力地做着,且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和成就。但总体上看,相对于“德智”,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体美”,仍然是教育教学乃至整个教育事业乃至学生成长的短板。

为什么这样?因为很多老师认为那是“副科”,很多家长认为那只是小升初、初升高的“加分项”,很多学生从小就没有感受到真正的“音体美”……

所以“不重要”,所以“无用”,所以“没意思”,所以自然就不是“刚需”。

是这样吗?

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曾做过5万多毕业生参与的调查“什么知识最有用”,结果显示:毕业1-5 年的学生选择“基本技能”,毕业6-10 年的选择“基本原理”,毕业11-15 年的选择“人际关系”,而毕业 16 年以上的则说“艺术最有用”!

理由是:被艺术浸染的人,会拥有感知世界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看起来“没用”的东西,转化成了至关重要的人生观,影响着终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所以,不要总是问音乐、美术、体育,甚至摄影甚至玩玩泥巴,到底有什么用啊?也不要因为自己是音体美老师,就觉得自己的课堂似乎没有什么可做。

当你触摸莫高窟、大足石刻、北京故宫,当你欣赏《清明上河图》,当你走近罗丹、莫奈、梵高,有没有一种与历史握手的感动?

当你看球赛、田径、跳水,吸引你的仅仅是那些惊心动魄的比分吗?有没有对毅力的欢呼,有没有对生命的敬畏?

“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个“质量”,不会仅仅是语数英吧?

人生中、学校里、课堂上,还有很多美好而被你看似“无用”的事情,比如爱、比如生命,比如音体美……



目录

黄美华/

当音乐浸润了文化的底色

韩敏/

步履不停:行走途中的音乐教育

陈璞/

人文情怀润泽的音乐课,且美且辽阔

谢晓梅/

“晓梅音乐课堂”的12个细节和创意

刘婧/

中国唱诗班诗乐启蒙记

陈铁梅/

审美课堂:把学生培养成为美的追随者

陈勇/

融和式美术课堂进化三部曲:有趣,有料,更有创造力

罗东来/

从作品到产品,美术这么玩才“巴适”

秦波/

向儿童学习,回归美术本来的样子

聂焱/

我追求的三个教育身份——守望者,引路人,旁观者

向宏钊/

游戏,让我成为“不可替代”的体育老师

任海江/

身体是教育,足球是教材——小学足球校本课程全纪录

夏武/

基于核心素养的全年级篮球专项学习课

黄永东/

速度与激情——棒球课堂实践攻略

胡怀康/

我的体育课堂方法论:阶段有专攻,新从旧中来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拥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