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准备写一
本
跟设计相关的书。
因为比较偏理论,查阅了不少信息和文献,也顺带更新了不少信息源和工具。
这个过程不得不让我想起,十年前在刚入行时也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
不同的是,当年行业的资料还很有限,大量的理论和前沿实践基本都靠从国外翻译。
即便发现了一本权威的行业著作,也获取无门:
找不到公开渠道的电子书(或正版或盗版),也没有各大电子出版平台,图书馆的英文资料很少且不外借,只能咬牙在亚马逊上寻找和购买,或者期盼有台版译著,不然只能坐等国内引进并翻译了。
今天呢?
今天我们有次日达的京东、当当,有可以从各国代购的淘宝;亚马逊虽然退出,但 kindle 上的原版书籍越来越齐全。今天我们有微信读书、豆瓣阅读、Google books 和各大平台的电子书商店。今天我们有多抓鱼、孔夫子,长期缺货、绝版书也再不是问题。今天我们有 Sci-hub、Libgen、古腾堡计划,英文原版书籍甚至比中文书还容易找到。今天我们还有百度云盘、数不清的电子书分享网站,以及类似鸠摩这样给力的搜索引擎。今天我们有 B 站、Youtube,早已经不再满足于文字形式的信息和知识,视频已经是获取新知的首选了。
信息越丰富,理解越匮乏
今天我们拥有的一切,在十年前看起来简直有点魔幻。一切都唾手可得,这个曾经的梦想几乎已经实现了。可是另一个幻想好像同时破灭了:人因信息而更自由。
没错,信息流通速度提升了不止 10 倍,可是信息和知识之间的鸿沟、知识和理解之间的鸿沟、理解和行动之间的鸿沟,有没有变小呢?我相信它们都变小了,只不过,对比极大丰富的信息量本身,这些变化显得微不足道,甚至显得鸿沟反而在加大——
正是信息的丰富,让我们不得不承认理解的匮乏。
信息就像是无限增长的数字 0,如果它前面没有 1,这些 0 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不可避免会花费大量时间去追逐 0,也就更难停下来,认真审视自己有没有获得那个 1——自己的理解能力到底有没有增长,如此丰富的信息到底有没有促成自身的改变?
💭
是什么促成了理解?
问题能促成理解
我们被谜题吸引,投入注意力到其中,期待看到它更多的面貌,期待那个谜底揭晓的 A-ha moment。如果没有对问题的好奇,也就不存在探寻之后的理解吧。当我们每天面对信息洪流的时候,几乎立刻就开始做出「开始读
」
的反应。看见一个有意思的标题,好像脑子就被置入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动机,然后就不需要再去觉察自己真正的动机:我到底为什么要去看呢?
因为大家都看了,我就有必要看吗?因为它说的有道理,我就有必要看吗?因为不希望错过重要的内容,到底什么是重要的呢?因为会对我有帮助,那具体是什么帮助呢?
好奇心是珍贵的,它确实指引我们发现很多重要的东西。可是好奇心总是在需要更多投入之后,就消失了。我们可以仅仅因为好奇心打开一篇文章,翻开一本书。可是开始阅读之后,我们怎么好像提不出问题,并没有因为一些内容产生更多的好奇心。更多时候,我们快速浏览,似乎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判断这篇文章值不值得细读或分享,然后我们或者收藏、或者发圈、或者离开。当我们一天忙着打开几十篇文章,就真的没有时间去问一问,此刻自己心中升起了什么疑问,这个问题是否反复出现而没有得到解答,自己又是否愿意真的投入一些精力,去好好跟这个问题谈一谈。
理解的前提,是存在需要被理解的东西。提问题就是把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好好地具象化的办法之一。
加工能促成理解
提出了问题以后,问题能指引我们投入更多:找更多相关内容,阅读并整理它们的关系,把以前的知识和经验拿出来做对比,尝试把当前所见整合到过去似曾相似的结构中。这个过程就是加工的过程。
好比我们从市场买来食材准备做饭。摘菜、洗菜、去皮、剁块、切肉、加入酱料腌制、混合……每一道加工,都让食材更接近烹饪的状态,而我们对食材的了解也更直接更细微:是不是新鲜,摸起来怎样,闻起来怎样,大小是否合适,什么要跟什么搭配在一起……
阅读内容的时候,也需要这样的加工。理解就是在反复的思忖、把玩、联系、对比、拆分合并中,一点一点发生的。
交流能促成理解
一个人的加工能促成理解,如果两个人或更多人参与进来,加工的广度和深度又可以升级。当然,前提是大家基本清楚在对什么东西进行交流。每个人的经验不同,处境不同,解读角度不同,这种集体的加工是深入理解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