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聚落景观:乡村聚落景观是完全有别于城市景观。首先对于乡村景观而言,建筑体量相对较小,建筑形式多以当地特色建筑形式为主,且建筑材料多以当地的石材、木材为主,房屋稀疏;其次,对于乡村的建筑大多会设置房前屋后的庭院,这也就在根本上有别于城市建筑。同时,这也造就了乡村建筑密度低的主要原因。
乡村文化景观:乡村文化景观,于村庄而言,是村庄表面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该村庄在该地区的地理特征,以及在村庄整个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地域文化。他是人类活动的历史记录以及文化传承的载体,同时也具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乡村植物景观:乡村植物景观是一个由自然生态环境,农耕文明形态、人文生态环境共同作用下的生态共合体,它包括农田里的庄稼,果园里的林木,溪流边的杂草等,乡村植物景观就是一个地方地域特色的标签。
生态性原则: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应该严格遵守景观的生态设计,充分尊重乡村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
经济性原则:构成乡村景观的主要内容是经济结构。乡村是重要的经济单元,受到农业技术、自然资源、耕作方式等的影响,农业的粗放性一直是困扰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和出发点。
地域性原则:每个地区都有其特有的乡村景观,这些景观反映了乡村特有的地域特点。
从自然景观来讲,必须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原则是以创造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充分尊重地域景观特性对于展现农村风貌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人文景观来讲,景观规划设计要深入农村的文化资源,如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名人典故等等,通过多种形式加以开发利用,提升农村人文品味,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融入性原则:在进行村庄的规划布局时要吸纳当地村落布局方式,建筑的设计要体现当地的风格,同时还要尊重村庄中现有的池塘、山坡以及植被状况,因地制宜的设计一些人工景观,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的乡村景观形态。
针对乡土地的合理使用和乡村旅游开发的景观规划研究,论述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生态网络”以及“自上而上”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模式;探讨景观生态学方法在休闲农业规划中的应用;亮眼辩景认为应采用保护生态环境、完善景观结构、建设生态工程、创造和谐人工景观四种方法来对乡村景观进行规划设计。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延续场所人脉
在设计中,注重反映乡村景观所体现的场所历史、延续场所文脉,成为构建新景观、体现场所独特性的一种方式。
-
保存农业体验
现代园林是为大众服务的,除了休闲、游憩的功能之外,也兼具教育的功能;特别是对于城市中的儿童来说,对农业的体验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内容。乡村景观是人们感受乡村气息的重要载体,也提供着农业体验的重要作用。
-
借景田园风
乡村广阔田野上斑斓的色彩、美丽的农田、起伏的山冈、蜿蜒的溪流、葱郁的林木和隐约显现的村落,体现了海德格尔对理想的人类生存环境所下的定义——“诗意地栖居”。这里没有什么值得一说的旅游景观,只有一片平常的稻田。风景在哪里?就在稻田里。
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复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繁荣乡村文化,建设文明新乡风是乡村文化的主要发展方向,乡村文化振兴要以地域特性和乡村社会性质为依托,融合乡村产业升级、社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提升等要素,激发乡村社会成员的“文化自信”,在传统的乡土文化精神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实现乡村文明的复兴。
生产区域:通常情况来说,生产区域是美丽乡村中面积最大的区域,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居住区域:美丽乡村村民居住点一般以院落形式为主,除了对村屋的外立面的改造以外,户前和屋后的改造也是提升景观效果的一个重大方面。
集会区域:设计上可以增设村民活动广场、大戏台等供人们休憩、集会、交流。
交通区域:在保证行车行人的安全情况下,重点打造道路两旁的景观氛围,以营造植物意境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