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纸里包不住火”,除了隐喻人生哲理外,还明示了简单的科学道理。这小小的纸张穿越千年,承载了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正是有了“纸”,科学文化才能得到传播与传承。
现如今,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专家学者为这“劳苦功高”的“纸”增添了一层保护膜,让它不畏水淹与火烧,让我们一起见证这神奇的时刻:
纸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一起,给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技术的基础。让我们一起回顾“纸”的历史吧:
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1957年陕西省博物馆在西安东郊灞桥附近的一座西汉墓中,发掘出了一批称之为“灞桥纸”的实物,其制作年代当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
至献帝时,东莱人左伯又对以往的造纸方法作了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纸张质量,世称“左伯纸”,其中尤以五色花笺纸、高级书信纸为上。
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如竹帘纸,纸面有明显的纹路,其纸紧薄而匀细;剡溪有以藤皮为原料的藤纸;东阳有鱼卵纸,又称鱼笺,柔软,光滑。蔡伦造纸的原料广泛,以烂鱼网造的纸叫网纸,破布造的纸叫布纸,因当时把鱼网破布划为麻类纤维,所以统称麻纸。
为了延长纸的寿命,晋时已发明染纸新技术,浸染的纸叫染潢纸,呈天然黄色,所以又叫黄麻纸。黄纸有灭虫防蛀的功能。
著名的宣纸诞生了。唐代写经的硬黄纸、五代和北宋时的澄心堂纸等,都是属于熟宣纸一类。嗣后宣纸一直是书写、绘画不可缺少的珍品,到明清以后,中国书画几乎全用宣纸。
唐代在前代染黄纸的基础上,又在纸上均匀涂蜡,经过砑光,使纸具有光泽莹润、艳美的优点,人称硬黄纸。还有一种硬白纸,把蜡涂在原纸的正反两面,再用卵石或弧形的石块碾压摩擦,使纸光亮、润滑、密实,纤维均匀细致,比硬黄纸稍厚。
另外添加矿物质粉和加蜡而成的粉蜡纸,在粉蜡纸和色纸基础上经加工出现金、银箔片或粉的光彩的纸品,称做金花纸、银花纸或金银花纸,又称冷金纸或洒金银纸。还有色和花纹极为考究的砑花纸,又称花帘纸或纹纸。当时四川产的砑花水纹纸鱼子笺,备受文人雅士的欢迎。
五代制纸业仍继续向前发展,歙州制造的澄心堂纸,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认为是最好的纸。宋代继承了唐和五代的造纸传统,出现了很多质地不同的纸张,纸质一般轻软、薄韧,上等纸全是江南制造,也称江东纸。纸的再利用开始于南宋,以废纸为原料再造新纸,人称还魂纸或熟还魂纸。
元代造纸业凋零,只在江南还勉强保持昔日的景象。到了明代,造纸业才又兴旺发达起来,主要名品是宣纸、竹纸、宣德纸、松江潭笺。清代宣纸制造工艺进一步改进,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纸。笺纸的制作在清代已达到精美绝伦的程度。
另外,我国从晋代开始朝廷就从邻国接受贡纸,如南越进贡的侧理纸(或称苔纸),是以海苔为原料,加上味甘、大温、无毒的侧理制成的越南纸。朝鲜进贡的高丽纸、鸡林纸为历代统治者所喜爱。到清代则有朝鲜的丽金笺、金龄笺、镜花笺、竹青纸,越南的苔笺,日本的雪纸、奉书纸,西方的金边纸、云母纸、漏花纸等。
回首历史的风云中,有多少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毁之于一炬,现如今,我们运用科技的力量给它们穿上“金钟罩”,让它们不再脆弱、易毁,能够更好传承我们的文化,这都得益于科研工作者们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实验以及敢于打破常规的敢想敢做,让我们共同期待,将来有更多新颖实用的科研成果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福建天澜 精品运维
❤您的点赞,是小编辛勤运营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