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产业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我国积极推进AI领域知识产权布局。如今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市场规模已达到14.4万亿元,预计2035年将突破30万亿元,在全球总市场规模中占比超过35%,成为全球AI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但我国大量人工智能创新成果出自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显现不足,致使知识产权布局后继乏力。
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对人工智能知识产权的生成和使用过程缺乏一致意见,致使面临大量的法律和经济风险。
企业在训练和使用人工智能的过程中,难以对海量数据的“合理使用”形成统一看法,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与市场需求结合度不高,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对可专利性的AI核心技术类型缺乏明确认识,当前企业大多申请门槛较低的实用新型专利,高质量的AI发明专利数量不足申请总量的四分之一。以数字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开始成为企业进行营销投放的新思路,但数字人的形象、声音等元素存在知识产权、人格权等问题,致使当前利用智能终端营销的市场总体收益尚未覆盖企业的总体成本。
由此可见,对人工智能进行合理有效的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是企业部署AI全过程中最重要的业务工作。应用人工智能是企业免于落后风险的首要之选,对人工智能进行明确规范的知识产权运营管理则是保留企业自身独有优势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