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万科周刊
万科周刊是万科集团自媒体,纸刊于1992年创刊,是国内业界第一本企业内刊。企业视角,人文情怀,理性观察,万科周刊,不止是内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加坡眼  ·  ICA新服务中心4月7日启用,过渡期间注意这 ... ·  20 小时前  
新加坡眼  ·  新加坡怎么过元宵节? ·  2 天前  
新加坡眼  ·  新加坡客工宿舍租金飙升!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万科周刊

良渚二十年:一座村庄里的过去与未来

万科周刊  · 公众号  ·  · 2019-10-27 22:52

正文



有人说,良渚文化村是一曲历史和未来共鸣的交响乐章。它坐落在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胜地上,它被王石誉为“万科一个代表未来的设计”,它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先行样本。

2000年10月27日,在杭州市首届西湖博览会上,良渚文化村项目正式落地。 同年,浙江省确立了“以申报《世界遗产名录》为目标,以建设良渚国家遗址公园为中心”的遗址保护方针。

这片占地逾一万亩的土地,一方面努力地保留着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态,一方面吸引着追求梦想与传统的年轻人聚集,诉说着美好人居和产业发展的故事。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为悠久的中华文明在世界舞台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进入第20个年头,良渚文化村仍在探索,寻找一条世界级文化遗址保护与社区生活和谐互动的共生之路。

▲良渚文化村竹径茶语全景。


"让土地告诉我们如何开发"



“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文化遗址会这样美丽,这样地水草丰美,这样地搭配匀亭。 五千年以来,她一直是优良的栖息地,一直没有改变过。 这是余秋雨对良渚的描述。


20年前,良渚文化村地块距离市中心直线距离约18公里,从未经历过商业开发,约5000亩自然山水,竹林桑田广漠,青山隐隐,河流罗织……


▲良渚文化村原貌河道。

“我们面对的是一万亩毛地,当时国内几乎没有单个企业通过商业开发来建造几万人口规模小镇的案例。 良渚文化村总规划师、浙江万科南都房地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洸回忆。


2000年,在中国建筑创作小组年会上,丁洸偶遇来自加拿大温哥华的CIVITAS事务所。在他的邀请下,CIVITAS在杭州花了三天时间,爬遍了良渚的每一座山头,最后绘制了一张规划图纸。这张图纸在后来成为了政府备案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考察期间,CIVITAS团队与业主、政府官员开展了对于良渚开发的初步“愿景研讨”。这是一个突破点,让开发团队获得了项目结构规划,以及一整套已成共识的社区建设原则。


“我们需要去分析并理解这块场地,让土地告诉我们该在哪里建造,而不是为了图方便而削足适履般地去修改土地。 CIVITAS创始人Joseph Hruda说。


▲文化村原规划图纸。

良渚文化村规划之初就遵从了 三大原则 :尊重自然与生态,怀着对土地的敬畏之心来开发;对复兴良渚五千年文明进行了当代尝试;着力于营造田园栖居生活,为中国新都市主义人居场所提供实践范本。

同时,万科一以贯之地承担开发和建设,也保证了良渚文化村开发思路的连贯性,真正做到了 “一张蓝图绘到底”


“任何设计师,不管抱着什么样的企图心来,最后都将被这片土地本身打动。 为建设良渚博物馆,国际知名设计团队负责人David Chipperfield亲自前来到杭州勘察,深受自然景观和良渚文明遗迹感动的他说。

▲良渚博物院的一角风景。


城市配套服务商的试验田



“刚搬来文化村的时候,每周要开车去三墩那边买菜,一次性买好一周的量,还得专门买个冰柜来装。”作为良渚本地的居民,市民鲍阿姨回忆说。


2009年,良渚文化村迎来了重要转折点。 为进一步提升项目的生活配套服务水平,万科开始系统性地进行配套设施建设,菜市场、幼儿园、小学、购物中心……不断完善的文化村生活业态,正成为了万科内部孵化新业务的试验田。


民以食为天,配套首先从“食”开始。 项目引进了上海高端便利商店品牌C-store,由万科物业员工担任超市员工,统一穿C-store制服,接受专业培训和经营考核。让所有人不曾想到的是,开在良渚文化村的小小分店,居然在C-store品牌长三角门店的业绩排名中远远名列前茅。


▲村民食堂受欢迎的大饼油条。

2010年,良渚文化村村民食堂开业,为村民提供平价而安心的一日三餐。早餐供应的大饼油条尤其受欢迎,成为文化村最有特色的配套之一。这座食堂也是“第五食堂”的前身。


物质的食有了,精神的食在哪里? 为建设一个真正值得留下来的文化中心,万科找来了安藤忠雄。


在无数人的注目下, 安藤忠雄设计的良渚文化艺术中心诞生了 ,它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 “大屋顶” 。中心成立了独立文化运营品牌“大屋顶”,又引进了“晓书馆”,如今每年举办近300场活动。


▲樱花季的大屋顶


今年9月,大屋顶文化与杭州演艺集团、孟京辉团队联合主办的第八届杭州国际戏剧节开幕大戏《金色甲壳虫》,于良渚文化艺术中心首演。

▲大屋顶仲夏夜活动集市。


文化遗产孕育新式社区文明



“村有村约,但村约无字,无字则隽永,唯自省自重自爱自尊也。共乐乐,地位无高低,学识无深浅,身份无贵贱,崇平等,践和谐。”


作为良渚文化村的居民,作家“海老大”在社区论坛发表了这段文字,其倡导的平等自律的社区精神一时引发了很多业主共鸣。 热议过后,业主们向万科提议制定一份良渚文化村的“村民公约”。


▲村志立碑落成。

一条条梳理投诉,一条条吸收建议,经过多轮沟通,4000余户业主中有3653户业主参与了村约制定,有不少身在外地的业主甚至寄来了挂号信表达主张。 历时两年多, 良渚文化村《村民公约》于2011年正式对外发布。


▲村民们纷纷发言,共同制定了《村民公约》。

在《村民公约》发布会上,有800多人参加前来参加,所有的节目都由业主自己策划、表演,活动结束后现场没有留下一片纸屑……随着主人翁的意识在良渚文化村慢慢觉醒,其社区自治文化也开始展现魅力。


如今,良渚村民自发成立的社团已经超过30个 ,并发展出各类志愿者组织与民间社团,有来自台湾的退休夫妇创立了亲子棒球社,今年流行的“垃圾分类”在2011年时已在良渚推广。村民日、村晚等活动越办越热闹,小到几十人的邻居聚会,大到上千人的大型活动,不管人们来自哪里,在文化村都可以迅速地融入社区生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