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钱币圈
钱币圈(qianbiquan)是钱币收藏爱好者自己的公众号。收藏钱币,挖掘文化,美好的生活方式。资讯/行情/知识/故事/发现/活动/商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齐晟太子看债  ·  债市周观察 | 资金分层如何缓解 ·  2 天前  
齐晟太子看债  ·  债市周观察 | 资金分层如何缓解 ·  2 天前  
徐文明  ·  利空独独吓坏大A 下周市场如何运行? ·  4 天前  
节点财经  ·  「双11」16年,潮水的方向变了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钱币圈

【钱币传说】孝子磕头满街流 至正通宝戌卯午

钱币圈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5-29 19:07

正文

孝:中华民族的美德。善待父母长辈,是华夏子孙的优良传统。

孝:古曰:“子爱利亲谓之孝”、“善事父母”是为人之子之道。

旧时在父母的丧礼中,对腰系衰麻,身着白衣,头戴白帽的儿子们,称之为孝子。父母去世,儿子们披麻戴孝,惊天动地的嚎啕大哭。

在宅门内外,大街小巷,孝子们头戴孝帽,帽上系铜钱。见人三辈低,行跪地磕头大礼。在守灵时,跪行迎宾,磕头谢客,礼致彬彬。出殡时,摔盆、扛幡、抱罐。又‘跑方’又‘渡桥’,折腾的精疲力尽。

请来的丧事主持者,煞有上帝之威,喝三喊六。跑白食的乞儿们,竹板响、丧歌唱,混口吃喝。吹鼓手们,敲敲打打,招摇过市,汗流一身。为的是一口美酒,二钱白银。

亲朋好友,入席礼帐,没有高低贫富之别,手头拮据的东拆西借,要的是面子,抖的是身份,凑的是热闹。这些繁杂的封建陋习,虽无定制,但在不同的地方,有着大致相似的程序。这些习俗,是何人所创,形成何时无从考证。孝子磕头,孝帽子上系铜钱,相传是从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

东安州有一富户,户主名叫王首千。因他十分吝啬,人们背地里多称他为‘首奸’,俗叫“奸爷”。多少年来,给他家打杂,扛长短工的人,没有一个能拿走所挣的全部工钱。

他总是以种种理由找借口,三苛两扣让你所剩无几。有的干了一年半载的,结帐时反而欠他的。遇到旱涝灾年,乡亲们来他家借粮,不论加多少利息,求出天来,他也是一粒不借。当地的乡亲们,无一户与他家有来往。他家所顾用的长短工,没有一人是十里八庄的,都是从很远外地找来的。

后来这位‘奸爷’死了,要行大丧,停尸五天。需请“经班” 吹鼓手们,吹吹打打超度亡灵,送魂西行。当地那些‘吃白食’ 的,谁家有白事不请自到,可他家三去五请。不是病了,就是串亲不在家,一个来的都没有来。

‘奸爷’的家人只好,用马车连夜到外地去请。外地的吹鼓手们,吹吹打打折腾了半天,除了他家院内三、四名‘闲人’,轮着看热闹外。村子里,连一个小孩子看热闹的都没有,吹鼓手们吹打的振起不来精神,声音忽高忽低,稀稀拉啦。

这时‘奸节’的三个儿子,正与老管家商量出殡之事。长子老大说:“用二十四杠抬棺,连挖棺材坑及忙活的人最少,也要六十余人。到哪去找这么多人,找谁来帮忙呢”, 老三接道:“花钱到外地去雇”。

老二反驳说:“现正是秋收之时,三两天到什么地方,也雇不来这么多人。”老大又说:“到外地雇人,抬老爷子入土,让人笑话呀”。老二接茬:“这确是让人笑话,今后咱怎么还能在村里住哇”。

老三沉脸道:“管它这么多,抬走下葬就行了”。 老二道:“把人雇来,爹尸体早就臭了”。老三和老二争论了起来。老大看了看,很受他们哥仨尊重的老管家,半天一言没发。便道:“你们不要吵了让管家老叔,说说应该怎么办吧”。

在哥仨的要求下,老管家便开了口:“三位少爷,这事按理我这个外人不能多言。可我跟老爷三十多年了,这个家几十年来对我不薄。我要说的深浅,少爷们不要生气怪罪。离老爷出殡还有三天,不能按时抬出入土,是大不孝呀,咱也对不起祖宗哇”。

老管家看了三位少爷,又接着说:“老爷生前做事,你们也清楚,对不起村子里的乡亲们,把大家都得罪透了”。老管家怕直接说下去,少爷们接受不了,就把话题拉开了。说:“老爷活着时,多次说过他这一辈子,只交了两个人,上半辈子是太太,下半辈子是我这个管家”。

老管家喝了口水,又简单说起了自已的身世:“我从小父母双亡,三十六年前,我十六七岁时,在河南蔡州老家,见唯一的亲人姐姐,受辱上吊而死,我刀劈了仇人,逃命至此。当时的老太爷你们的爷爷,在州里为官。见我在破庙里冻饿可怜,便把我领了回府。

知道了我的家世后,认了我为义子,并随了你们王家,改了姓。不几年,老太爷去世。老爷怕我这个弟弟,将来与他争家业。又强行改回了原姓。由称兄又改口叫爷,平时对我也相当苛刻。要不是为报老太爷,救命认子大恩,我也早就离开这个家了”。

老管家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后来老爷看我,干活办事认真,还能合他的心思,时间一长,我们主仆就成了知心亲近的朋友。这个家你们不知道的事,我明白。老爷的想法心思,你们摸不透,我清楚。

对老爷的为人处事,我一直看不惯,但总归是一个做下人的,劝不听只能顺着。太太活着时,也常劝老爷,但多次都被老爷骂了回去。”老管家叹了一口气,话又回到了,给老爷出殡的事上:“现在老爷走了,殡要给他出好,要让老爷顺顺当当的入土为安,我到有个主意。能把村里的乡亲们请来,把老爷这事办好。不知三位少爷,可肯依”。

老大听老管家有主意,能把殡出好,便双腿跪下,对老管家说:“老叔听您的,叫我们怎么办都行” 。 老二、老三也一同跪了下来,同声央求。

老管家扶起三位少爷,不客气地道:“俗话说无德死在床板下,奸毒尸烂在堂房。老爷死了,找不到抬棺材的,不就应了这句话吗,这是咱家门不正呀。咱府里是有钱,可到百八十里去雇抬棺的人,是千古笑话呀,办不得。咱府里办丧事,吹吹打打,可村里户户闭门,大街小巷冷冷清清,让远道而来的亲戚们,都难为情。常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要把得罪了的乡亲们请出来。我们大大方方,热热闹闹的给老爷出殡送葬”。

三位少爷同声道:“老叔您就吩咐吧”。

老管家带头领着,兄弟三人披麻戴孝,孝帽上四面各系一枚“至正通宝”铜钱。手中提白布袋,又多装‘至正’铜钱,沿大街小巷,见人不分男女老少,就跪地磕头,有送钱不要的,就将钱放在地上。

然后又挨户在一家家门口前,跪地磕头,并大声言“替死者谢罪,前来赔礼,从始‘至正’ 家门。请叔叔大爷,乡亲们原谅 ”老管家这一招,还真灵。出殡时,乡亲们能来的都来了,挖棺材坑的挖坑,抬棺材的抬棺。

很多帮忙的人,抢着干这干那,热热闹闹的把事办了。三位少爷,看到他们的爹顺利的“入土为安”。大开院门,设宴款待了众乡亲们。此后“孝子磕头满街流” 的习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到了清朝沿至民国初年,孝帽子上系铜钱的讲究,又多了起来。有的地方长子孝帽子上,前后左右共系铜钱四枚。其他儿子孝帽子上,左右共系两枚铜钱。侄儿孙子孝帽子上,左系铜钱一枚。女婿孝帽子上,右系铜钱一枚等等。

有的地方还讲究,孝帽子上,系四枚铜钱的长子,必须是有妻室儿女,谓之‘四角齐全’的,‘全福人’。如长子的条件不够,戴四钱孝帽子,就是其它儿子的事了,等多种花样讲究。孝帽子上系的铜钱,钱文也变化的多种了。

在今日文明社会里,子女们对父母应敬养孝顺,使他们幸福的安度晚年。去世后丧事从简,利己、利国、利社会。

元朝货币多行纸钞,自元世祖至元八年,改国为“大元”到元顺帝至正十年(公元1271-1350年),近八十年中铸造铜钱极少。还多是为寺庙铸造的“供养钱”。至正十年始铸“至正通宝”钱,铸量较多,版式较繁。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种,背有蒙汉文纪年,纪值等。传世多寡不一,但多者也不易多见。

钱币圈  钱币爱好者自己的订阅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