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韶大lens视觉杂志
Lens是一个致力于发现创造与美、探求生活价值、传递人性温暖的传播平台。旗下包含出版(《目客》、《视觉》系列读物,影像阅读书系等)、新媒体、展览、沙龙、创意产品等。
51好读  ›  专栏  ›  韶大lens视觉杂志

一个韩裔设计师的死为何引发了《纽约时报》等等来悼念?

韶大lens视觉杂志  · 公众号  · 时尚  · 2017-06-14 21:36

正文

2017年6月3日,一条悼念的讯息覆盖了insgarm。 这个人叫Benjamin Cho,维基百科这样介绍他:韩裔时装设计师和DJ。很快,时尚与艺术圈名流纷纷发表悼念,《纽约时报》发出巨幅回顾,各大国际报刊相继跟进挖掘,到现在热度未减。他们说,他的辞世象征着那个为年轻人提供美梦的曾经的纽约城的彻底消亡。有人这才开始疑惑,我们为什么需要记住Benjamin Cho?



如果你看过伍迪艾伦2013年的电影变色龙,也许你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人。电影构建在三十年代的美国,随着经济和文化的蓬勃发展,一个名叫西力的犹太男人,在不同的场合中,会幻化为截然不同的身份:德国军营里的士兵、美国名流社交晚宴中的绅士、牙科诊所的医生…伍迪艾伦用这个电影做了一个经济全球化的警示和隐喻:人的身份正在更快地进行游动。而Benjamin Cho就是这样一个人。


朋友A认识他时他是一个模特经纪人,而朋友B认识他时他又是一场时尚拍摄中的化妆发型师。朋友C称,“我统计不出来他到底做过多少种工作。”


他大概有着3000多个“最好的朋友”。


他说他没有故乡。


在我们今天生活的城市,我们开始厌倦老家、厌倦责任感、厌倦稳定,年轻人在多重职业身份中开始游走变成一种流行,事实上,我们正在过着 Cho 二十年前的生活。


这个一生都在致力于反叛,丢掉标签的人,到逝去时也不愿意让人摸的清楚。但我们今天尝试着,为他把这些标签贴回来。


1


第一重身份:没有故乡的人


Cho和他的朋友们。图中,他的来自各行各业的朋友们都穿着他的女装上阵,这场来自Paper 杂志的于1999年拍摄的照片成了Cho他的一生最形象的表达


Cho 对自己的认知,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抛去国际、身份、阶级,所有人以一种无产阶级式的安详聚集在一起,这就是纽约年轻艺术家们的风尚。在2008年接受purple杂志的采访时,对方问他,你身上有亚洲文化的影响吗?


他回答,不,一点儿也没有。


传统上,人倾向于将地域作为一个重要的身份区分标识。每当我们聊起一位在异国发展的艺术家,提问者总是要把他的父母,他的国家好好聊个遍。


时代已经不同了。时髦的新纽约客们敲着土老帽们的脑袋。他们是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代言人,他们就在漩涡中心。要成为新纽约客,首先就要忘记故乡。如果纽约的确有过一段“最美好时光”,那个年代应该可以算。那个时候,纽约是全世界人的梦想,它那些年轻、穷困却野心勃勃的年轻人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我不是由我父母创造的,我自己捏出了自己”。”

他和他的朋友们扔掉故乡,扔掉原生家庭,从各自家乡中逃离,来到纽约,与其他年轻人们混居在一起,互相帮助,在混居中形成一个新的“家”。


在许多人眼里,他总是有着精神偶像的气质。Cho 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颠覆旧习和酷。他的作品总是透着奇异诡谲的气息。他说:"纽约的时尚已经几乎成为野餐服的同义词,我想人们已经被过分的基本款和安全感所困扰了。"


然而,在阶级固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普通年轻人跻身核心圈层的可能性越来越低,也越来越艰难。那个美好年代与 Cho 一起消失了。



2


第二重身份:BDSM、捆绑与缠绕


你不会在这个纽约下城小子身上看见十分张扬的艺术气息。事实上,他的奇思妙想是非常收敛的,甚至恰恰时常以一种”拙劣“的,小孩折纸式的方式显露出来,其服装的廓形也往往很简单,这就是这个不为大众熟知的艺术家在小圈子内好评度很高的原因。设计和艺术近似,最“高”的表达,也讲求一种”拙“,那种过于精工细巧,勤勤恳恳的艺术作品,往往在专业人士看来匠气过重,才气不足。


Benjamin Cho FALL 2001 READY-TO-WEAR 秀场图


在2001年推出的系列中,他获得巨大的反响。Vogue的记者这样评价他,“纽约最具潜力的天才设计师之一”,第二年,纽约杂志将他称作重要的”年轻一代设计师”。


作为一个典型的纽约年轻艺术家,他再次展现协同协作的能力,他的最好的朋友(对,我也不知道这个最好是什么级别)以及灵感缪斯,不仅给他当模特,还给他当化妆和发型测试以及现场热场人员,而另一个会缝衣服的朋友,则会在他每次赶秀期间给他从早帮到晚。白天上班,晚上回他家帮他缝衣服。


他的朋友们为他的每一个秀心操稀碎,他们一致认为,Cho一定会成功,一定会大红大紫,他就是下一个安娜苏或者Marc Jacobs,他们心甘情愿为他付出。


Benjamin Cho FALL 2002 READY-TO-WEAR 秀场图


“他是第一个让评论家沮丧的人。”有人这么说。的确,他的作品对于观者来说有点难懂。他永远不按套路出牌,他的作品总是有着大量的手工制作,但他的手工与麦昆、山本耀司那种艺术感、廓形感强烈的,具有震慑性的作品不同,他的手工,是那种隐乎其神的。他沉迷于立体裁剪,用布料堆叠出花朵、缎带、几何甚至是动物图形,带有强烈的超现实主义感。


Benjamin Cho 设计的白色毛皮长袍在Lady gaga 《Bed Romance 》MV中


Cho的衣服,全部都要耗费大量的手工,而且全部只有一个码,甚至很多衣服只能穿一次。很快,他的作品为批量化销售带来了困难。


但纽约穷艺术家们的第二个典型,是再穷,也不会为商业买单。


Cho不愿意为销售流通和利润的问题进行妥协,但这些问题确确实实日夜困扰着他。品牌建立起来了,就要养下去。压力之下,Cho 不间断地推出秀场系列。


但他并没有坚持多久。



3


第三重身份:夜行动物 


到了2003年,Cho 又一门心思扎到俱乐部里去。成立周末夜晚俱乐部“史密斯之夜”。一开始,Cho 声称自己在把它当做一个观念艺术项目来做。但很快,这个小圈子中的“艺术项目”,成了全纽约人的天堂。


在手机无孔不入地入侵人的社交习惯之前,“史密斯之夜”像是个完美的现实空间的连接器。“你要是今天来的早一点,可以自己喝一杯啤酒,夜场里走一圈,如果你对某人产生迷恋,放心,那个人晚点可能就出现在这里了。” Opening Ceremony 的合伙人在接收纽约时报采访时说道。


于是,Cho 成了专心经营爬梯的人。


爬梯定义了年轻的纽约客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名流开始涌入,Ladygaga、林赛罗汉都开始往这里跑。


他们称他为野蛮的社交动物。慢慢地,也有的朋友回归正常的生活轨迹,但Cho的步伐从未放缓。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开始粘上毒品。虽然他的很多朋友不愿意这样说,但是这些东西包括海洛因。


没有人知道是什么催化了这个变化。 有人说,Cho有皮肤病,给了他很大的痛苦,他的一些朋友,包括他的妹妹,都怀疑他用毒品其实是为了自我治疗。


那时候,有几个朋友试图劝阻,但是那些朋友都被Cho 以绝交作为代价拒绝了。而就在这时候,也没有人能预见这个变故。


距离他去世时,已经快十年没有在T台上贡献新作品了,不仅如此,他也开始不再联系他的3000多个好朋友。在刚刚沾染上毒品的时候,他曾经开玩笑说,我可能活不到40岁生日了。他说错了,他活到了,他离开的这年刚好四十岁。



4


第四重身份:消失的高中同学。


在2008年,他举办了他最后的时装秀。 (据有的人回忆说这是一场灾难。)


“史密斯之夜“持续经营到了2015年。


SPRING 2009 READY-TO-WEAR


没有人知道他在离开之前心中到底怀着怎样的痛苦。他一生追求的就是身份的不确定性,但这种身份的迷茫性并未带给他真正的自由。


Dash Snow (另一种美国地下精神偶像,因吸食过量海洛因逝去)的死去曾对他产生巨大的冲击。


他唯一的绯闻男友,他最亲近的人,一位直男,将他的名字和自己的妻子的名字一起纹在身体上。


很多年前,Cho曾经送给一位名叫塞维尼的女士一套女士西装。当时她还对Cho抱怨说衣服有点奇怪。但二十年后,这件衣服仍然是她最喜欢的西装。


更多时候,其实Cho什么人也不是。当我看到以下这段访问的时候,我觉得,也许Cho只是一个早早就从一个普普通通的高中学生身边消失了的人:


Cho 是在他的高中同学里第一个离开家乡,去纽约追求梦想的人。他的高中同学回忆起过去,像做了一场梦, “包括我在内的亚裔美国孩子们,从来都被认为,在未来成为医生,律师,IT人才才是最好的出路。 当初他要走,我们第一反应都是,哇,你一个亚洲人,你真的知道如何引领流行吗?”


“但他让我相信一条另外的道路是可行的,至少可以想象它。”


参考资料:

Death of a Downtown Icon: Remembering Benjamin Cho,《纽约时报》网站20176月报道

Natasha Lyonne, Humberto Leon and More Recall Their Late Friend Benjamin Cho: "He Was Just Part of the Nightlife",W杂志6月报道

Remembering Benjamin Cho, a Downtown Designer Dedicated to Craft—And Morrissey,Vogue网站6月报道

BENJAMIN CHO ,Puprle 杂志2007年报道



¯¯¯¯¯¯¯¯¯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编辑整理:楚楚

¯¯¯¯¯¯¯¯¯


你还应该看看

一个定义了北欧风的男人和他的家

那些让你鼻子一酸的人性化设计

去了一趟泰国后,他花40年把丛林搬进了家里

那么简单,那么复杂,那么出世,又那么情色浓郁……


▼  点击观看“Lens·重逢岛”原创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微店购买《视觉011:我宁愿让自己迷失一会儿》加送Lens定制纸封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