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此念
发现改变世界的思想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岛日报  ·  山东最新通知!事关电价 ·  昨天  
青岛日报  ·  山东最新通知!事关电价 ·  昨天  
电价研究前沿  ·  山东:加强电力零售市场价格监管 ·  昨天  
电价研究前沿  ·  山东:加强电力零售市场价格监管 ·  昨天  
武汉本地宝  ·  光谷步行街跨年活动一览!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此念

林曦:人要有一座后山,才能让自己心神笃定

此念  · 公众号  ·  · 2024-08-30 21:00

正文

本文摘自:《元气满满的生活》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

作者:林曦

导读

中国传统中关于健康的三个基本条件: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三句话,便是人养生、不生病的三个基本条件。



cinian



01

中国传统中关于健康的三个基本条件

▲ 林曦水墨

人的能量比较像煤气罐,我们通常总是觉得这个煤气罐特别满,或是根本就没有相关的意识,一直放大火狂烧,于是坚持不了太多次煤气储量就不足了。这也是不少人还处于青壮年的阶段,就因为气血的过度消耗而身体较差。


反而往往是那些觉得“煤气”存储不足,总是省着用的人,能用得比较久。这也是民间会有的一种现象:一些经常生病的老太太反而能活得比较久,就是因为她们特别在意、特别珍惜自己身体的缘故。而有些平时自认为身体比较好的人,不注意保养,当积累到一个时间节点时,身体素质会出现断崖式下降。


所以我们不能一边恐惧生病,一边又不关心自己的身体,不做出相应的举措。关于应该如何对待我们的身体,《黄帝内经》中给出了很好的建议: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书中说,古时那些了解天地之间的规则、法则的圣人,都是这样教导我们的: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三句话,便是人养生、不生病的三个基本条件。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  警惕那些偷盗能量的“贼”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说白了就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要会“躲”。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要尽量避免外在自然环境的伤害,也就是平时注意不要着凉、要躲着窗口的风之类的,但其实这句话没那么简单。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核心,就在于“贼”和“避”两个字。贼,顾名思义就是偷东西的人,这里说的“贼”,偷的是人的能量。没有一个贼会在自己脑门刻上“我是贼”三个大字,所有贼都是偷偷摸摸的,关键是我们能不能认得出来它,就算躲也要知道该躲谁。


所以这句话的难点在于,大家都知道趋吉避凶,但关键是“吉”在哪儿,“凶”在哪儿?这两点不知道,容易瞎躲。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外贼比较难防,还是家贼比较难防?人们肯定会脱口而出——家贼难防。


对我们而言,所谓的“贼”,很大程度上是指身边那些在消耗自己能量的人和状况。从人的角度,他们本身能量匮乏,要从你身上获取能量,这种人在生活中,尤其是周围的朋友中是最多见的。


可以回想一下,是不是某些所谓的闺蜜、朋友,约你时你会觉得不见不合适,但每次见完面又会觉得好累,满身的负能量?这就是因为你把自己的能量全都哗哗地流给他(她)了,然后回来觉得胸口好虚,恨不得要躺两天休养身体。这个时候就应该反思了,为了自己,你躲了吗?


另外,一些自己目前并不胜任的状况也是“贼”。强揽或强上,需要调动甚至透支大量能量去应对,这样的情况,往往是消耗了自己,事情也很难尽如人意。


我们一听到“贼”字,首先会想到的就是“我要防贼”,但其实遇到贼后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脚底抹油——躲。如果直接冲上去赤身肉搏,争个你死我活,那你就会和这个“贼”产生更多的羁绊,能量也会流失得更快。


这种躲避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因为首先得放弃二元(自己和“贼”)对立里胜利一方的角色,不要执着于战胜对方。放不下对错输赢,就做不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  一种满足节流的状态


为什么《黄帝内经》讲“虚邪贼风”,而不是“贼寒”“贼暑”“贼湿”“贼燥”“贼火”(风寒暑湿燥火)?为什么偏偏是“贼风”?


就是因为“风”控制的是情绪。人的能量、真气是以什么形式被偷走的?便是从负面的情绪渠道中。


所以,当我们面对爱人、孩子、父母、朋友或者不熟悉的人时,如果发现自己有多余的情绪——无明火,那就要体察一下原因了,为什么能量始终在哗哗地敞开大门往外泄?这就是没有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也就是没有去节流。


人的真气和能量是从哪儿来的?就是从恬淡虚无的状态中获得的。


所谓恬淡虚无,简单来说就是无求。只有当人没有目的、没有强烈的欲望,以及没有某种一定要被满足的需求的时候,才可能获得恬淡虚无的状态。无欲则刚,一旦有求于人,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比对方矮了半截,矮下去就是能量弱了。所以首先要做到“无求”,才能够持有和得到能量。当然,这其实也是一件有难度的事。


人一上来就说自己无欲无求,这是不可能的。只有把自己的基本需求满足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状态。所以要做到这一条,关键就看我们的基本需求是如何设立的。


事实上,现在很多人并不了解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总是把别人的需求当成自己的需求。如今的社会价值观会带给我们很多需求,比如二十岁要干什么、三十岁要干什么、四十岁要干什么;比如我们要住什么样的房子、开什么样的车子;还比如孩子要上什么样的学校……要知道,这些都是社会带给我们的需求,而不是我们自己的需求。


自我的需求其实就是吃、喝、拉、撒、睡这些基本的事情,加上精神上有滋养,永远有好奇心。后者是说有新的事情发生、有新的东西更替从而使人成长。把这些本质的需求满足了,自然能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了。


只有这样,在这个过程中人才能够玩得开心,才能专注,于是可以做到“精神内守”,得到的结果便是“病安从来”。如果能做到以上这些,把外在、内在的基本需求都满足好,理论上人是不容易生病的。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有一座后山


第三句话“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说当人有了能量(精神)之后,要怎么把能量守住(其实写字、静坐就是很好的“精神内守”的方法),换句话说,就是人必须要有专注的点。只有在注意力专注的时候人才是精神内守的,才不会轻易被侵扰。


明代文人屠隆,在给前文提到的《遵生八笺》所写的序里,对“精神不内守”的人有一句很恰当的形容,叫“身坐几席而神驰八荒”,意思是说人坐在这儿,但是精神已经奔驰到四海八荒去了,带来的全是耗散,这就是精神不内守。


要做到精神内守的关键前提是,我们要知道自己的 “后山”在哪里。“后山”即为我们稳定自己的方法和时空,比如有定力,可以专注于一门技艺,可以让自己心神笃定。如果连后山在哪里都不知道,便谈不上“守”字了。




02

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 林曦水墨

前面说到,先设置好我们的基本需求,达到后就有可能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这样的好处是“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


“志闲而少欲”

—— 有愿景,但不要目的性过强


“志”是什么?是目的性中国人做学问很讲究平衡,一方面告诉我们一定要励志,即要有愿景,另一方面却要“志闲”,即不能目的性过强。要用一颗闲心来消融愿景和自己现状之间的对比,去专注于当下的事情。


“闲”的意思我们常容易误读,往往会觉得那是一种无事可做的状态,或是不必做事。其实不然。“闲” 是一种自在而放松的状态,即无论做事还是不做事,人都是安然而踏实的。


所谓的“少欲”,不是没有愿望,而是在成事的过程中,把注意力和精力充分地放在当下,这也是我们要勇于投入事情中的原因:历练出一个更好的自己。当人在过程中尽心尽力时,会不太执着于未来的那个结果,而当人尽心尽力时,结果却是水到渠成的。


“心安而不惧”

—— 问问自己在怕什么


当我们做事不是为了应付和追逐,而是打起精神、借事磨心、提升自己时,心自然是放松的。人处在充实、进步的状态中时,心里会比较踏实安宁,精神也比较平静,不会产生恐惧。


可以试着问问自己,我都在怕些什么?怕死、怕穷、怕老、怕不如他人,这些都是很“主流”的怕,而且这些事实也并不会因为恐惧、焦虑而发生任何改变,那只是一种会带来消耗的多余、负面的情绪。要觉察到这一点,对治的方式,便是如上一条所说,把心放得虚灵、轻盈一点,减少功利心,投入到当下中去。


“形劳而不倦”

—— 别累心


“形劳而不倦”,是指身体很劳累,但是心并不会感到疲倦。但现代人的情况却往往完全相反,我们往往是想的多,做的少,身体的能量没有被充分地调动和释放出来,心里却已经疲乏了,自然提不起精神和兴头。


身体的劳累相对容易处理和平衡,且“做”会带来经验和能力的增长,是一个可以不断优化的事,当能力得到了提升,便会为心灵减压。


心之所以“不倦”,还是和它的指向有关,一方面像前面说的要有一个“闲”的状态,另外如果人知道每一次的重复和对困难的处理,都是对自己的提升,是个长本事的过程,也自然可以更加投入而有效地做事了,由此便不会那么容易进入倦怠和某种磨损。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气从以顺”

—— 通达清凉


以上的几点如果做到了,那我们就是“顺”的。人身体内部的秩序和自然四季一样,自有一套天然的程序。但由于情绪、疲倦、消耗等因素,这套程序被打乱、卡住了后,人自然就不顺了。就像在交通运输中,一个地方因为事故被堵住后,车流无法正常流动,会出现能量分布的不均,这种状况放在人的身上,就是“逆”。


中医讲“水升火降”,理论上说,人的胸部以上是清凉的,就像秋天的天空;胸部以下到腹部的位置应该是暖热的,那是积蓄热量的所在。但我们现在常常反过来,肚子冰凉,胸部以上反而经常有心烦、嗓子疼痛、口腔溃疡、心热、脸上长包、头痛等情况发生。火在上、寒在下,倒过来了,由此带来各种虚症、各种淤堵、各种问题。


生命中最伟大的夙愿:

“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这是中医里,关于生命的最伟大的夙愿:“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它看似与中医关系不大,但其实是中医的根本,是一种纲领性的存在——人需要满足自己作为个体生命的需求,这样我们才能在适宜的选择和历练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带着自我的特质,以及与之相应的愿景和蓝图。也就是说,这一趟路程的样貌和意义,对于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就像在中医里,养生是非常个性的事,同样一个措施,对一个人是补,对另一个人可能是泻,并且在同一个人身上,此阶段是补,另一个阶段是泻,是一个动态的、完整平衡的系统。


所以我们需要先了解自己,才谈得上如何满足个体生命的种种欲求。要学会顺势而为,顺自然而为,懂得倾听自然的意图,最终才能成为自己。


当了解了人的多元,了解了自己的特质,也就不会有一个单一的外在标准了,由此才能去好好完成自己应该也需要完成的那些事。这也是历经这一趟生命旅程的意义——毕竟不论我们怎样养生,都不是想要养成一块天长地久的石头,而是为了更自在、顺利地完成自己,让灵魂变得更好更圆满,让自己在走时比来时更好一点。而真正的放下,基于我们的真正满足。




03

像保护婴儿一样保护自己

▲ 林曦水墨

当今人们所面临的状况,有着很多契合的地方,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近五百年前的时弊以及那时的人们对于体肤心神的耗散与损伤,和今天其实没有太大区别。我将其中的一些观点摘录出来,分享给你。


人的精气神是有限的,

别用无穷的、各种各样的名目来消耗它


“夫藏宝于箧者,挥掷则易空,吝啬则难尽,此人所共识也。人禀有限之气神,受无穷之薄蚀,精耗于嗜欲,身疲于过劳,心烦于营求,智昏于思虑。身坐几席而神驰八荒,数在刹那而计营万祀,揽其所必不任,觊其所必不可得。”


生命就像藏在盒子里的宝贝,如果肆意挥霍,很快就没有了,但若总是不用它,又不能物尽其用,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一个常识。但人们不知道的是,人的这点精气神其实是非常有限的,用无穷的、各种各样的名目来消耗它,来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就会使身体在过度劳累中越来越疲惫,内心也会烦于各种各样的贪念,而当你开始思虑时,其实已经失去智慧了。


虽然一动不动地待着,但脑子里已经划过了无数个念头,刹那之间,就把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事都琢磨了一遍。哪怕身处方寸之中,看似安静,其实心里并没有得到片刻的安宁,如此肉体还存在着,能量却已经被大量消耗。我们总对这样的状态毫无觉察,仍然琢磨着那些身外的、无益的、得失的事,总处在辛苦的求索与烦扰中。生命就是在这样的思虑中被消耗着。


思虑是什么?其实就是分析,就是权衡各种得失。而智慧的属性像光一样,可以直接照见。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经常动脑子分析得失,他们所拥有的,是一种更为直接、清澈的洞见,不会因此给自己带来无尽的消耗。


需要费尽心力去够的,往往并不属于你


这句话说得最好了,“揽其所必不任,觊其所必不可得”,它的逻辑很简单,很多招揽的事情,可能都是我们无法胜任的事情。“揽”这个动作已经表现出勉强的意思,可以胜任的往往很顺畅地就做了,要靠“揽”才得来的,通常大于我们现有的能力。


“觊其所必不可得”则是说,那些令人艳羡不已、削尖脑袋也要得到的东西,最终往往无法得到。是我们的,因缘聚合自会把它带来;要费尽心力去够的,说明本来就不属于自己。


像保护婴儿一样来保护

自己的真气和那点灵光一闪的直觉


这篇序中还提到,圣人、古人中那些懂得养生的人,“畏侵耗如利刃,避伤损如寇仇,护元和如婴儿,宝灵明如拱璧”。这句话用了很有意思又很恰当的比喻,是说你要用害怕利刃、躲避强盗的态度来对待消耗我们能量的人、事、物,用保护婴儿、宝贝玉璧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真气和那点灵光一闪的直觉,也就是保护自己的那一点天真、完满、冲和以及平和的心性和状态。


对于什么事对、什么事不对、什么事对自己有好处、什么事可能会伤害自己,我们都是有灵性、有直觉的,但为什么有时面对不好的事时,还一意孤行地冲上去呢?便是因为我们经过了“分析”,习惯了使用“机心”之后,不再相信自己的直觉了。


心有可寄托的地方,

才不会轻易被外物所扰


屠隆提到高濂很喜欢搜集古董,很多文人都是这样,喜欢琴棋书画诗酒花,爱好广泛。所以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并进行了回答:是不是玩耍这些东西,也会消耗呢?


他的回答是:“余曰不然,人心之体,本来虚空,奈何物态纷拏,汩没已久,一旦欲扫而空之,无所栖泊。及至驰骤漂荡而不知止,一切药物补元,器玩娱志,心有所寄,庶不外驰。亦清净之本也。”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与万千事物相对应的,一旦把这种对应关系切断了,便没有了立足的基点。就像很多人学道、学佛,觉得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了,那大概是学歪了。


人的心始终是要有所栖泊、有所专注的,我们必须在这个过程中去历练才能有所成长,所谓“烦恼即菩提”就是这个意思,没有烦恼就没有菩提;没有事态纷纭的世界,所谓的智慧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因此屠隆说,一切我们吃进去的东西,不管是药还是食物,补足的都是我们的能量;而所有喜爱的这些技艺,比如琴棋书画诗酒花,都是用来怡悦自己的,它们使你的“志”有目的性,因为有所着落和寄托,才能真的放松,不绷得那么紧。


心始终有一个能够寄托的地方,它才不易被外物所扰动,这也是清净的基本条件。就和写字,还有其他许多爱好一样,当我们专注于手上的这一点功夫和手艺的时候,会越来越专注,长出定力,不会被外界的虚邪贼风所侵扰和伤害。




04

为自己节能

▲ 林曦水墨

褚遂良书写的《阴符经》是暄桐教室的一个必练碑帖。短短三百多字,却对生命、谋事、修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层面的问题做了透彻的诠释,是道家智慧的集中体现。


碑文中提到,聋人的眼睛比一般人的好,而盲人的听力会更强,这都是能量集中了的缘故。其中道理便是,如果我们可以把能量集中在一点上,那么把一件事情做成做好的可能性就大了许多。无论是做事,还是对身心的养护,都是这样。


小事中,养成节能的习惯


关于集中能量,我们所要做的事情有两件。


一件事是节能。这几乎是一切的前提。但即使是个体能量的极限,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当能量能够专注聚集的时候。


第二件事,便是为自己扩容。让个体有更大的贡献度,同时有更大的愿心,这样就不容易到达个体的巅峰而衰落。终点无限遥远,要永远知道谦虚谨慎,懂得敬畏。


但是对我们而言,第一步就很难。眼前各种事,每一件都有得失,都舍不得放弃。我们总想什么都拥有,于是总是让自己很累,身心处于消耗中,第二步的扩容和成长就更谈不上了。


许多时候,那些带来消耗的情况都不是一些重大和特殊事件,而是许多日常小事。日积月累,习以为常,我们便很容易处在惯性中而无所觉察了。


节能的七条建议


① 问问自己什么是不用做的。


我们总是习惯做加法,高估自己同时兼顾的能力。决定做一件事情或者惯性做一件事情之前,先问问自己是不是可以不做,或者是否有更高效的替代方式。一件事做了和不做差不多,要考虑是否可以省去。如此则会发现,自己习惯里的很多程序是可以简化的。


② 少闲聊


所谓闲聊,就是那种没什么意图,大家坐在一起或在手机上娱乐性地社交闲聊。闲聊难免八卦,品评完了别人的生活,对自己其实没什么益处,还容易滋生是非。我们可以减少这样的时间(可以多去书中和古人聊一会儿,其中会有很多的营养。)


③ 不揽事


很多时候揽事都是因为热心(往往也是因闲聊而起)。但揽事太多,结果在忙忙碌碌后发现效果并不好。贡献少了,别人不见得开心;付出多了却没人感激,还容易产生怨气。


需要我们做的,自然会有人来找,不需要我们做的,是因为别人自己也能解决。宁可雪中送炭,不要热衷于锦上添花,秉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才会有难得的清闲。


④ 不要总觉得自己站在舞台中心


我一直觉得,除了最亲近的人,其实真的没人关心或介意我们的种种表现。很多时候,我们会假想自己生活在橱窗里,有很多人看着。其实并没有。尤其在很多觉得自己出丑了、不够好的时候,都是这种感觉在作祟。应付虚幻的观众,会浪费我们很多的精力。


⑤ 给事务做难度分级


我们的很多时间精力其实都集中在自己容易做的事上,因为稍有难度,我们就会不适,于是就容易选择重复性的但并不能使我们进步的事情来填满时间。


所以我们可以把需要做的事务分为三类:举手之劳毫不费力的;需要努点力做的;需要相当努力才能完成的。举手之劳的立刻做,随时做。需要努力的,每天用专门的时间来做。需要相当努力才能完成的,最好用整块时间,比如集中的三天或一周来攻坚完成。


这些方法,在工作上很有用,三种类型的事情都兼顾了,才会有扎实的进步,也才能提高效率,减少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⑥ 善始善终


每件事情都尽力善始善终。很多时候,那些无疾而终的事情就像电脑里没有关闭的程序,还在一直消耗我们的能量。


⑦ 果断说不


无论是开始了还是没有开始的事,跟相关的人和事都要有坦诚妥善的交代,这样也就不会积累下负面情绪。如果不能承担,要果断说不,不让自己和事情进入一种不健康的模式中,别人也才好开始新的打算。




05

管好我们的时间

▲ 林曦水墨

降低消耗、提高效率,除了管理自己的行为,还需要从时间上入手。每天忙忙碌碌,但一段时间下来,发现人生并没有真正的进展,或是当抱怨没有时间做滋养自己、让自己进步的事时,就需要好好想一想自己把时间都花在了哪里。


其中的道理和理财相似,先了解钱花到了哪里,规划集中投资的方向,然后才能优化提高资金利用的效率。落实在行为上,即先盘点时间花在了哪里,这样才知道如何利用时间,进一步提高时间的品质和效率。


下面分享管理时间的六件事:


❍ 减少手机的使用时间


第一个目标就是让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至少减少一个小时。


手机几乎可以填满所有的时间空隙,心神不安地惯性刷手机,似乎是很严重的时代病了。除睡觉之外,如果可以每天关机两小时,那么要恭喜你,你已经成为时间的富翁了(手机上有一个功能,可以查看屏幕使用时间,可以自查一下。)


❍ 记录时间的去向


为自己设置时间记录表,比如以半小时为单位,记下自己都做了什么,和记账一样。


不要幻想拥有那种没有人打扰的整块时间。与其让没有整块的时间成为借口,不如把已有的碎片时间拼起来。四个15分钟就是一个小时。如果足够高效,15分钟就可以完成一个任务,比如对于安定心神大有益处的静坐。当安静下来的时候,时间会向你展示它的真相,你会感受到时间的品质和思绪的散乱。山静如太古,日长如小年。


❍ 把“切换项目”作为休息,在快节奏中得到滋养


可以试试把“切换项目”作为一种休息。我自己的经验是,写作完了去工作,对写东西来说,处理工作事务就是一种切换和休息;上课之后,安静地画画写字就是休息;独立做事久了,去跟大家课上交流就是一种休息……人在一种节奏里面待久了,换一种节奏会觉得新鲜和振奋,就相当于休息。


我们常常认为自己已经做了一点事,就需要大量的时间用于什么都不做或者娱乐休闲。其实白天把“电”放得彻底一点,晚上睡觉才会香。在紧密的节奏中,人不是向外应付,而是打起精神借事磨心,提升自己,那时候的心,也是自然放松的。心神在充实进步的时候最安宁。


❍ 一心一用


要放弃一心多用的幻想,专注眼前的唯一。我们通常都觉得自己可以一心多用,在一段时间里做几件事,一边看书一边看几眼手机,一边做着这件事,一边心里想着那件事。


但我觉得,平凡如我们,只有全心全意做一件事才能把事做好,也才能享受一件事情带给自己的滋养和进步。禅宗的“饥来吃饭困来眠”说的就是保持当下的专注力,全心全意地觉察。


那些看上去可以快速无缝切换的人,都是做事超级专注的人。追求有效性的人都是会高效地解决了一件事之后,才转向下一件事,哪怕是只有三分钟的全神贯注。


❍ 学会“偷懒”


找出那些可以优化压缩的时间,学会用一次性的工作来“偷懒”。一方面,一次“集中”处理,可以使之后的运作变得流程化、自动化。另一方面,在集中处理的过程中,能够找到明确的提升方向。


我相信,只要仔细观察所有的事情,就会发现它们都有提升优化的方向,这就是做事最大的乐趣。“大事”我们愿意动脑子,但很多时候在日常事务中,尤其是在我们生活中最习以为常的部分,我们却很少去仔细琢磨,观察改进。


具体的优化方案还是要基于你了解自己的时间都花在了哪里。要培养对那些重复劳动和没有创造新价值的事情的敏感度,开动脑筋,让它们变得简单起来。


❍ 用一个本子,列出任务和时间清单


在列任务清单的时候,不仅要列出任务项,还需要将任务难度分优先级,这样才能跟时间安排匹配,以避免发生专挑容易完成的项目,而把比较消耗时间的事无限期后移的情况。


要把整块的时间留给需要集中精神处理的、有难度的事情,打电话、跟人联络这样的零碎事情,可以安排在主要任务结束之后的休息时间里。


最初你不太会准确预估自己的完成时间,这项功夫需要在步骤一练好,多花一点时间来琢磨优化时间的安排,就是在优化任务本身。明确清晰的任务清单,来自清楚的目标。


我们如果长期任由自己的知与行分裂,道理都懂,但没有一件事是有恒心去做的,总是挫败,那么就会磨损信心。


我想,不让自己对自己失望,是人对自己做的最好的事之一。



- END -



▲ 点击图片 即可下单
《元气满满的生活》


【此念】赠书福利


你今天有好好节能吗?


欢迎在本文评论区留言

与我们分享

我们将从中选取一位小伙伴

送出

林曦亲笔签名

《只生欢喜不生愁》一本

活动截止时间:2024年9月6日

活动解释权归【此念】所有


点击下方图片

即可观看《生命·成长》第三季 林曦

👇

出品 | 此念

编辑 | 演忱

排版 | 小战士



大家都在看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徐皓峰: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


李松蔚 | 孩子拒学,家长如何正确应对?


脑科学专家黄翔:幸福生活的秘诀是什么?

点击阅读原文,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

喜欢~马上点击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