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未能取得教师资格证,不能继续从事学科类培训工作”的消息在教育圈传开,消息源自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切实做好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就全国做好校外培训机构的专项治理整改工作提出了多项要求,且措辞严厉。其中针对学科类培训的整改提出,没有取得相应教师资格的学科类教师,应该在2018年下半年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考试。考试没有通过的,培训机构将不得再继续聘用其从事学科类培训工作。
从规范培训机构办学许可证、严查学科类竞赛,到严禁学科类培训“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教育部等部门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和治理行动持续半年多,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整个校外培训行业。
深处行业漩涡的教师群体没有成为这次规范治理行动的例外。这也意味着整改将涉及所有存在“教学”环节的场景,线上线下都在其中。
教师资格证的要求对于一线教师意味着什么?
对政策敏感的人可能对此早有预感。自2018年2月,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以来,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行动就一直持续不断。
在这份专项治理通知中,培训机构的办学许可证、学科类竞赛,以及学科类培训内容难度成为规范整治的重点。对培训机构的老师规范是在,“非零起点”教学和在职老师校外授课的查处上。
各地对校外培训机构一波波的检查与整改之后,国务院办公厅于8月份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除了此前常提到的规范方面之外,国务院的这份《意见》明确提出,从事语文、数学、英语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培训的教师应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
被称为史上最严“禁补令”的《意见》一经发布,便引起教培行业的震动。教育部此次印发的《通知》更是详细规定,未取得教师资格证的老师,培训机构不能再继续聘用其从事学科类培训工作。
早在2017年年底,上海市正式出台了《上海市民办培训机构设置标准》、《上海市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管理办法》以及《上海市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一标准两办法”)。
其中关于教师部分特别强调,从事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与升学或考试相关的学科及其延伸类培训的授课老师,应当具有相应教师资格证。
作为地方培训机构设置与管理标准的范本,上海的“一标准两办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而国务院和教育部的连续发文更是明晰了教师部分的规范要求。教师资格证将是校外培训机构合规路上的一个必备条件。
政策大趋势下,合规的节奏越来越紧迫。相比此前办学资质、场所标准、教学进度等规定,“学科知识类培训的教师应具有相应教师资格”算是又一记“重拳”。
教育行业,教师是第一生产力。“未取得相应教师资格的学科类教师应于2018年下半年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经过教师资格考试未能取得教师资格的,培训机构不得继续聘用其从事学科类培训工作”无疑是向培训机构挑明教师资质问题的严重性。
目前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已经截止。
如此紧迫的缓冲期,意味着有相当部分未取得教师资格证的老师错过了这次考试机会。不再继续聘用则似乎暗示着相关部门留出的整改周期最短可能仅到明年3月份的教师资格证考试。
除了整改周期紧,合规的影响范围也从线下机构扩展到所有提供学科类培训的教育机构。以教师资格为准绳,线上线下的区分已经不再重要。甚至相比线下,教师管理成本更高的线上机构面临的合规成本要更高。
尽管《通知》给出的整改周期紧迫、影响范围大,但却并非毫无征兆。在此前关于校外培训机构整改的相关政策中,教师资格一直有涉及。相比此次“不再录用”的负面惩罚,原来更多是“应具有相应教师资格”的正面提倡,差别只在力度大小。
近一年来的教培行业整改旋涡中,没有一家教育机构能够独善其身。在教培行业整体向合规过渡的过程中,迎合政策意味着阵痛更小,活下来的机会更大。
朴新教育公关负责人韩书梓表示,朴新教育目前拥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占比约为60%,另外有约1000名教师报名了今年下半年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她表示,朴新教育还与北师大就师资培训达成合作,以最大效率完成师资合规。
然而,师资达标并非配合教师报名这么简单。对于以在校大学生或兼职老师为主要师资的线上机构和线下中小机构而言,师资合规意味着颠覆原有商业模式,人力成本将剧增,靠廉价师资作为盈利点将成为过去式。
招聘网站上明确注明“无教师资格证限制”
此外,在招聘网站上,还存在不少学科培训教师岗位的招聘,明确注明不需要教师资格证书。
师资达标的规定还较为抽象。在等待具体执行细节和地方政策出台的空隙,是机构跑在政策前的唯一时间窗口。整改早晚要来,合规是唯一出路。
《通知》所影响的不仅是学科类培训机构,还有教师培训市场。2017年我爱教师网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课程的付费学员有六万人次,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刚刚结束,我爱教师网CEO付洪恩坦言,付费学员的报名人数相较去年,预计明显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