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有养
以视频形式呈现优质育儿、父母教育内容,推荐高品质成长教育资源。助力中国新一代父母升级,由著名主持人周洲匠心出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育学园  ·  毁掉孩子一生专注力的3件事,或许你正在做 ·  23 小时前  
常青藤爸爸  ·  节后刚需:不饿肚子,也能减肥? ·  3 天前  
科学家庭育儿  ·  第一批买学习机的妈妈,已经后悔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有养

当妈7年,我终于开始懂得我妈

有养  · 公众号  · 育儿  · 2019-10-07 10:00

正文


01
昨天带两个孩子去看《中国机长》,这么激烈的场面下,我居然在电影院里 睡着了!
说来惭愧,自从去年5月14日那场全国瞩目的危机后,我就变成了这位传奇机长的忠粉,还特地带孩子去贡献票房,可是——
架不住我那排山倒海的困呐! 😴😴😴

无论是自己的意志力,还是儿子推我喊我,都无法让我醒来。
在影院硬邦邦的座位上,我用一个奇怪的姿势扭着,但这并没有影响到这一觉睡得是又香又甜。

电影结束亮起灯了,我终于醒了。儿子不太高兴地说: “妈妈,你到底是带我来看电影的,还是睡觉的。”


看到儿子微微撅起的小嘴,我忽然记起了小时候,妈妈也总是在看电影的时候睡着!
那时候我还笑话我妈妈,说她不懂得看电影,没品位。
这一秒我突然明白,她哪里是不会看,她只是太困了。


当妈7年,我终于开始懂得我妈,也开始变得像我妈。
我不仅变得像她一样总是睡眠不足,也变得像她一样总是和孩子唠叨。

当然我会的技能也和她越来越相似:

我学会了给一家人烧一桌饭;
学会给女儿每天扎不同花样的辫子;
学会在上学路上见缝插针地在车流里穿行,只为了让孩子早上能多睡上10分钟。

我开始走她曾走过的路,也终于懂得这一路走来的辛苦。


知乎有一个热门问题:做了妈妈之后,你是在哪一个瞬间,突然理解了自己的妈妈?
网友@诗遥一妈的回答,得到了很多赞同:
“有太多瞬间,几乎渗透在我每天的生活里,我在为女儿做每件事、为她未来设想的每一瞬间,都会让我想起我的妈妈当初是怎么做的。”
养儿方知母恩,说的就是如此。


02
如果说妈妈对孩子的爱很多,那孩子对妈妈的 误解 就更多了。
小时候,我们总以为妈妈是超人。
她们总有用不完的力气,只要我们走不动了,她们就可以一直抱着我们背着我们; 她们有好像拥有魔力,总是能一下子变出一桌饭菜,每天还不带重样。
小时候,我们觉得妈妈很奇怪。
她们好像不爱吃鱼肉,总是吃鱼头和鱼尾;
她们好像更热衷给我们买衣服,不太打扮自己。

小时候,我们也会烦妈妈。
她们总是跟在我们身后叫我们好好读书、早点睡觉;
她们总是在我们出去玩的时候不忘了叮嘱要早点回家。
而有了孩子之后,我们才终于知晓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秘密。
现如今,我们的家庭条件和社会条件都比当初好多了。我们真的无法想象,当时的妈妈们,是如何熬着自己,才能兼顾工作和家庭,把我们好好养大。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是啊,即使是母女连心,这其间的障碍,竟也需要时间去慢慢弥合。
总是要等到我们跨越二三十年的人生、体验过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经历够为孩子的付出操劳之后,才会懂得, 这一切的背后,只是妈妈对孩子天然而深切的爱而已。
只有在当妈之后,走过妈妈曾走过的路、吃过妈妈曾吃过的苦头、做出妈妈曾做过的选择,我们才突然理解了“妈妈”二字真正的意义,才探寻到母爱深幽真切的源头。


03

闺蜜曾和我说过,她妈妈小时候打她的一件事:
闺蜜的妈妈是医院的医生,工作很忙,经常要上大夜班。
有一次闺蜜的妈妈下了夜班回来,结果那天不知怎么地,闺蜜就特别想她妈妈陪她玩,一会儿让她妈妈看她跳舞,一会儿让她妈妈给她讲故事,就是不肯睡觉。
可能是太困太累,闺蜜的妈妈也没有好气,就说:”你再闹,我要打你了。“
闺蜜觉得委屈,是就哇哇大哭起来。 结果啪地一下,一个巴掌,真的落在了闺蜜的脸上。
同时,这一巴掌也落在了她心里。从此她和她妈妈就不是很亲近。

闺蜜大学去了很远的外地,工作也留在了那里。
每每妈妈打电话来,也就只聊三五句就挂了。她很羡慕同寝室的同学,能和妈妈煲半个小时的电话粥,她也想,只是不知道聊什么。
后来,闺蜜结婚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经常12点才睡,4、5点就醒了,精神好得很,就是不睡觉,她用尽一切办法哄不好。
枯坐在床边,听着闹钟滴滴答答地走,看着窗帘缝里透过的光渐渐变亮,闺蜜很绝望,心底升起一股怒火,也想打孩子的屁股。

但是下一瞬间,她想起了自己童年的那一巴掌。
原来当妈妈太困、太无助的时候,是会打孩子的呀。但是这就意味着妈妈不爱孩子了么?并不,这只是意味着,妈妈太累了!
她觉得自己错怪了妈妈,但是造化弄人,闺蜜的妈妈早已因病过世。想说一声“妈妈我懂你了”,已经无处可说了。
这一份理解,终究是来得太迟。
04
有人说,因为神不能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
可妈妈毕竟是肉体凡身,又怎能像神一样面面俱到、事事完美。

世人给妈妈这个身份加诸了那么多身份,却总是忘记站在她的立场,去理解她、感受她。
她们的选择是带着时代的桎梏的:
她们可能花太多时间工作去换取温饱;
她们可能过分压榨自己的幸福去换取稳定;
她们或许没有向我们提供心目中完美的幸福。

但是这并不是她们的错。
《正面管教A to Z》一书的作者史蒂芬·格伦说过:
“我们生长在一个更安全的社会,可以让我们更关注事情是否符合我们现在的价值观。 我想,有些很重要的课程就是,我们需要教会自己原谅父母,以及接受我们要承担起自己生活和选择的责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