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读者们的讨论
996是一种个人追求
:
@刘小刘
同意杜老师的看法。996因人而异,被动的一腔怨愤,被迫付出时间为企业主打工,自然欣赏不来马云站在成功创业者角度的说辞,而主动者,乐在其中,997也不知疲倦。 这几天在钻井船上遇到一位高校老师,带着他的博士来调研,子夜时分还守在作业现场,为我们一个个解释每一步骤的意义。我有一会累得在地上睡过去了,后被他叫醒,说最精彩的步骤马上开始了,“错过就是一辈子”,他这么说,眼里的光芒让我有些感到。凌晨一点多我们才入睡,早上八点多我起来看到他一身工服,正在整理自己的照片。原来他六点起来又去现场了。作为晚辈后生我真的佩服他那份热情和专注,一定程度上我也被感染,周末出海加班的疲惫有些减弱了。他笑着说自己是997,但没有一点不满。我想,那就是热爱和主动吧。 你看,主动和被动就是这样的大不同。主动也许能发现更多的精彩,而被动会不自觉屏蔽掉很多。我不为IT996代言,我也不喜欢那种“仗势欺人”的996,但我想说,试着主动热爱也许会快乐多一点吧。
反对996是一种社会进步:
@王莎莎
一直很崇拜杜老师,但这个观点并不敢苟同。 热爱工作,就一定要996吗?不996,就是辜负青春辜负单位吗? 马云在这个问题上混淆了概念,模糊重点,把超额工作和成功、责任、奋斗挂钩,目的是隐藏资本家压榨员工剩余价值的本质。 现在社会上,的确很多从业者都面临超额工作,教师、外卖员、电力职工、新闻工作者等等都一样,996是常态,就算下了班也在考虑工作。但常态就是正确的吗?习惯了就不需要改变吗?
@黄小脚
不是很赞同,自己努力去拼搏,和整个行业用“拼搏”的氛围,去过度压榨员工不是一个概念。对于马云来说,付出和得到是等额的,但对于那些被996的人来说,他们应该得到更多,但企业家用整个行业的风气来逃避了这个账,就是压榨。
@🐷 🐟 顺.意🐟 🍎
996.ICU的发起代表着社会进步,是对资本剥削的抗议,社会需要默默奉献但更需要敢于直言的年轻人。
要站在不同角度理解996:
@john
さん雲
起
个人觉得还可以从两方面分析:1行业特性,其实软件或互联网行业也很简单,软件外包就是施工队、电商就是大卖场,无非就是希望缩短工期或延长营业时间,背景是行业用人成本一开始就和国际接轨了(稀缺导致),行业迭代快,管理上员工能力参差不齐,成本高又很难管理,更多公司也就对标行业龙头,文化学不来,996是最容易学的,多用就多用了。2社会发展因素:个人抱负和生活成本与日俱增,房子、教育、养老整个社会都在透支,作为当代个体自然也会承担更大压力,大部分人选择工作大半也是为了更高薪资,其他次要的。发达国家工业阶段也经历过类似情况,无非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富裕了,劳资关系博弈,又会慢下来。
@
践行渐远
当权者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怎么样让员工用最少的时间做更有效率的多做事。而不是一味的追求上班时间问题,可以996但不能刻意的推崇996。员工应该考虑的是我怎么样用最少的时间来有效的完成我自身的职责,其次如若已完成加班也就按照法律规定或者根据个人发展来定了。
@wandernde
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作为一个近似996的新晋家长,也是大学老师,第一次接触到这种程序猿生活,理解他们的诉求,他们并不是全盘否定加班,是反对无效加班。也希望有一点属于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