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公布了数千个“公私合作”(PPP)项目,但私人投资者似乎热情不高。由于投资占GDP比重近半,私人投资的谨慎为经济增长的前景蒙上了阴影。
常年干旱的宁夏固原市本月开启了国内首个“海绵城市”公私合作(PPP)计划,这是响应企业响应号召投资政府项目的一部分。中国已经公布了数千个“公私合作”(PPP)项目,并计划打造约30个“海绵城市”——希望城市像海绵一样吸收雨水,干旱时再释放利用。
但私人投资者似乎热情不高。
与其他在议的PPP计划一样,固原市的“私人”投资者北京首创其实是一家国企,项目接收的政府补贴接近50亿元,占到总成本的五分之一。
这指向一个更大的问题:
中国私人投资正急剧放缓。
9月13日的最新数据突显了这一趋势:在2016年的前八个月,私营部门投资仅比去年同期上升2.1%,几乎是2005年有记录以来最低的升幅。同时,政府支持的投资飙升。这标志着一大转向:过去十年,私营部门投资曾约占总额的三分之二。由于投资占GDP比重接近50%,私人投资的谨慎为经济增长的前景蒙上了阴影。
过去,私企以自身的盈利收入及利用影子贷款作为资金补充。今年,这两条路都更难走。利润增长已不复此前的迅猛势头。同时,监管机构出台措施打压影子银行,令部分私企融资无门。
这只是问题的一部分,许多企业是有钱不愿花。
本月初,国务院推出措施鼓励私企增加投资,并呼吁银行多向私企贷款。政府还将推出更多PPP项目,并以更高额的补贴吸引私人投资者。这些承诺会带来成果吗?
欢迎登录
《经济学人·全球商业评论》App
阅读
《拧干的海绵》
拓展阅读
中国金融特别报道
在中国,影子银行涵盖了从私人投资公司到P2P贷款等各个领域。这些机构
在不同程度上
发挥着银行的功能,理论上,它们应在寻求更高回报的同时要着力控制风险,但实际往往并非如此。
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其实很明确:政府需要更多地放权于市场,让金融体系正常运作并释放经济体的潜力。但这一过程对中国而言注定不容易,全球经济的前景也不会是坦途。点击图片回顾中国金融特别报道,登陆商论App即可免费阅读全文。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 经济学人·全球商业评论》九月刊文章《拧干的海绵》